袁宏道主張寫作“不拘格套”、“發(fā)人所不能發(fā)”,在本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寫春游,但開頭卻寫不能游
作者在文中要表現的是早春時節(jié)那將舒未舒的柳條和如淺鬣寸許的麥苗,但開頭卻大寫氣候惡劣,“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在這種氣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無法成行:“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BR> 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了這樣兩個作用:
其一,是用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后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田郊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當然,結論之外又有深意,它實際上是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如沒有第一段的飛砂走礫、枯坐一室,這個創(chuàng)作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荚嚧鬄槟慵佑?BR> 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出作者“不拘格套”“發(fā)人所不能發(fā)”的創(chuàng)作主張。這段文字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隨筆寫來、興之所至的性靈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規(guī)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游,這中間沒有過渡性的語句,顯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緒的跳躍?!岸?,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倍潭桃痪渲?,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點及行走路線,顯得干凈利落。
下面即進入對滿井春色的正面描繪。作者描繪的步驟是按游人的觀賞習慣由遠及近、由面及點。
作者先寫遠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如脫籠之鵠”。這是對郊外早春的總體印象,也是對滿井一帶的泛寫和縱覽。作者雖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現。正因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會變得滋潤,但春天畢竟才剛剛開始,所以又是“微潤”。同樣地,正因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視線無遮無攔,才會“一望空闊”。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于此可見一斑。
另外,作者又用“脫籠之鵠”來形容他乍見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奮和擺脫了城中局促的歡欣,也顯得生動傳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為一體。
緊接著轉入近景的描繪,作者選擇三組優(yōu)美的鏡頭來表現早春二月滿井一帶的旖旎風光。
首先寫水:“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薄笆冀狻迸c“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又暗示河冰已經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準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準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tài)、顏色、溫度的。
寫山時,作者則又變換手法,用擬人的方法來表現。春天來了,山上的積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說積雪消融,而說“山巒為晴雪所洗”。積雪由被動地消融變?yōu)橹鲃?BR> 地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也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
這種擬人手法不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這個變化過程,而且也使積雪和山峰在擬人的手法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充滿春的氣息。
寫田野,則抓住柳條和麥苗,柳條是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我們讀后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致和比喻的生動準確?!皩⑹嫖词妗焙汀皽\鬣寸許”,不但準確地寫出了柳條和麥苗在早春二月時的形狀,而且也把它們時時變化著的動態(tài)表現了出來。時時在吐芽,這才會將舒未舒;時時在拔節(jié),這才會像獸身上不時生長著的鬣毛。
這樣的比喻更能體現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jié)、向上的季節(jié)這個典型的季節(jié)特征。
袁宏道寫滿井之春,沒有全面地去細描密繪,而是抓住水、山、田野這三組鏡頭,通過冰皮、水波、山巒、晴雪、柳條、麥苗這幾個典型事物來以點帶面,從內在氣質上把滿井初春的氣息寫活了。
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游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氣。
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禽鳥的歡叫,春風的鼓蕩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分不清孰賓孰主了。
寫春游,但開頭卻寫不能游
作者在文中要表現的是早春時節(jié)那將舒未舒的柳條和如淺鬣寸許的麥苗,但開頭卻大寫氣候惡劣,“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在這種氣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無法成行:“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BR> 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了這樣兩個作用:
其一,是用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后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田郊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當然,結論之外又有深意,它實際上是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如沒有第一段的飛砂走礫、枯坐一室,這個創(chuàng)作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荚嚧鬄槟慵佑?BR> 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出作者“不拘格套”“發(fā)人所不能發(fā)”的創(chuàng)作主張。這段文字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隨筆寫來、興之所至的性靈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規(guī)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游,這中間沒有過渡性的語句,顯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緒的跳躍?!岸?,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倍潭桃痪渲?,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點及行走路線,顯得干凈利落。
下面即進入對滿井春色的正面描繪。作者描繪的步驟是按游人的觀賞習慣由遠及近、由面及點。
作者先寫遠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如脫籠之鵠”。這是對郊外早春的總體印象,也是對滿井一帶的泛寫和縱覽。作者雖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現。正因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會變得滋潤,但春天畢竟才剛剛開始,所以又是“微潤”。同樣地,正因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視線無遮無攔,才會“一望空闊”。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于此可見一斑。
另外,作者又用“脫籠之鵠”來形容他乍見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奮和擺脫了城中局促的歡欣,也顯得生動傳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為一體。
緊接著轉入近景的描繪,作者選擇三組優(yōu)美的鏡頭來表現早春二月滿井一帶的旖旎風光。
首先寫水:“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薄笆冀狻迸c“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又暗示河冰已經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準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準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tài)、顏色、溫度的。
寫山時,作者則又變換手法,用擬人的方法來表現。春天來了,山上的積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說積雪消融,而說“山巒為晴雪所洗”。積雪由被動地消融變?yōu)橹鲃?BR> 地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也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
這種擬人手法不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這個變化過程,而且也使積雪和山峰在擬人的手法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充滿春的氣息。
寫田野,則抓住柳條和麥苗,柳條是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我們讀后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致和比喻的生動準確?!皩⑹嫖词妗焙汀皽\鬣寸許”,不但準確地寫出了柳條和麥苗在早春二月時的形狀,而且也把它們時時變化著的動態(tài)表現了出來。時時在吐芽,這才會將舒未舒;時時在拔節(jié),這才會像獸身上不時生長著的鬣毛。
這樣的比喻更能體現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jié)、向上的季節(jié)這個典型的季節(jié)特征。
袁宏道寫滿井之春,沒有全面地去細描密繪,而是抓住水、山、田野這三組鏡頭,通過冰皮、水波、山巒、晴雪、柳條、麥苗這幾個典型事物來以點帶面,從內在氣質上把滿井初春的氣息寫活了。
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游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氣。
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禽鳥的歡叫,春風的鼓蕩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分不清孰賓孰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