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2000版一部:荊芥

字號:

中藥名稱 荊芥
    拼音名 Jingjie
    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zhì)脆,斷面類白色。
    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 ~5 羽狀分裂,裂片細(xì)長。
    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7mm 。
    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 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
    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鑒別   (1) 本品粉末黃棕色。
    宿萼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
    腺鱗頭部8 細(xì)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xì)胞,棕黃色。
    小腺毛頭部1~2細(xì)胞;柄單細(xì)胞。
    非腺毛1~ 6細(xì)胞,大多具壁疣。
    外果皮細(xì)胞表面觀多角形,壁粘液化,胞腔含棕色物。
    內(nèi)果皮石細(xì)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
    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
    (2) 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散至1ml ,作為供試品液。
    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展距10cm,取出,晾干,噴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于 105℃加熱約10分鐘。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炮制   荊芥 除去雜質(zhì),噴淋清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荊芥穗 摘取花穗。
    荊芥炭 取荊芥段,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 取凈荊芥穗,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含量測定   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60%(ml/g)。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微溫。
    歸肺、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風(fēng),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fēng)疹,瘡瘍初起。
    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用法與用量 4.5~9g 。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