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公務員言語理解復習資料三

字號:

1. 自然資源稀缺,產權就非常重要。因為產權明確,人們再也不會超負荷放牧。到發(fā)達國家農牧業(yè)地區(qū)看過的人都知道,分割牧場使用的都是鐵絲網,這完全是君子界線,堵不住小人。但是在一個法制的社會,這種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界線,是具有法律權威的。難怪有一本書說鐵絲網是十九世紀人類社會十大發(fā)明之一。
    下面不符合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的是( )。
    A. 產權的劃分要有法律來保障 B. 鐵絲網只有在法制社會才起作用
    C. 法律能約束君子但不能約束小人 D. 產權明確可以防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fā)
    2. 有時候律師的辯護很可能開脫了兇手,有損公共道德,但他們“完美”的法律服務沒錯。因為法治之法是中性的,它超越道德; 而“平等對抗”的訴訟程序,須保證被告人享有他所購買的一切法律服務。即使被告人真是兇手,律師幫他勝訴獲釋,正義受挫,從法制或“程序之治”的長遠利益來看,這也還是值得的,失敗了的正義可以在本案之外。
    對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
    A. 法制與道德是相互對立的
    B. 在一個單一的案件中找不到正義
    C. 維護法制程序的意義大于一時的伸張正義
    D. 為了保證法制程序的實施,律師常常不得已而為之
    3. 改革開放以來,確實出現了富豪階層。然而,這個階層與廣大的人民相比,畢竟是鳳毛麟角。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增長點主要是在“中產階級”身上,是他們的超前消費,支撐了奢侈品市場。而中國目前的“中產階級”,無論從收入水平、消費能力還是消費結構上看,都遠不能與發(fā)達國家的中產階級相比。
    這段話想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A. 富豪不是我國消費者的主體 B. 我國的“中產階級”引導著消費潮流
    C. 我國的“中產階級”不同于發(fā)達國家 D. 我國的“奢侈品時代”還遠沒有到來
    4. 逆差與順差,應當辯證地看,貿易平衡永遠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中美經貿關系是雙贏而非零和,經濟互補性注定了美對華逆差將是一個長期問題。今后,中美兩國參與全球化和產品內分工的程度會繼續(xù)加深,只要不改變現行統計方法,美對華逆差仍將持續(xù),而中美經貿規(guī)模也仍將不斷擴大。
    這段話表達的核心觀點是( )。
    A. 中美經濟是互補的 B. 逆差還是順差要看使用的統計方法
    C. 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會改變 D. 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應影響中美經貿關系
    5. 時代的場景變化太大了,要讓年輕一代真正記住歷史,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說教上。真正完整有效的歷史教育,是應當融會在生活之中的。它不應當僅僅是在紀念館里才能看到,只是在書本中才能讀到,它還應當以豐富、適當的形式滲透到我們居住的街區(qū)和生活的種種場景之中,這樣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化為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對這段話的準確概括是( )。
    A. 歷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B. 歷史教育的形式應當生活化
    C. 歷史教育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 D. 歷史存在于民族的集體記憶中
    6. 在八國峰會召開前夕,英國媒體認為這次八國會議,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歐美都將爭取中國的支持。中國現在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5%,而且這個數字仍在上升。在聯合國發(fā)起的《京都議定書》中,中國也被歸類為發(fā)展中國家,因此不受該條約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約束。
    對歐美要爭取中國的支持的原因,表述最準確的是( )。
    A. 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并逐年增加
    B. 中國具有較大世界影響力,但尚未加入《京都議定書》
    C. 中國在發(fā)展中國家中經濟最有潛力,對歐美國家經濟影響巨大
    D. 中國排放溫室氣體量大,但不受《京都議定書》中的條約約束
    7. 現代社會似乎熱衷談論“大師”,越沒有“大師”的時代越熱衷于談論“大師”,這也符合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原則。但“大師”,尤其是人文類的“大師”,一定是通人,而不僅僅是“專家”。但人為的學科分割,根本不可能產生“大師”,只能產生各科“專家”。學術文化真正的全面繼承與發(fā)展,靠的是“大師”而不是“專家”?!皩<摇敝皇钦莆諏iT知識之人,而“大師”才是繼往開來之人。缺乏“大師”,是學術危機的基本征象。
    這段話支持的觀點是( )。
    A. 沒有“大師”,社會就不可能進步
    B. 社會關注錯位,并不存在所謂的“大師”
    C. 人為的學科分割導致了社會缺乏“專家”和“大師”
    D. “專家”不一定是“大師”,而“大師”必須是一個“專家”
    8. 今年,11名高考“狀元”因面試成績不理想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這與內地高校追逐高分考生、為招收到“狀元”而津津樂道、各地大捧高考“狀元”等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舉引來軒然大波,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應試教育”。筆者認為,香港大學招生和“素質教育”并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錄取學生,這種標準只是香港的標準,至于是否抑或是否適合內地情形,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作者支持的觀點是( )。
    A. 香港大學的錄取標準并不是挑選學生的標準
    B. 香港大學有自主招生的權利,媒體不應過多批評
    C. 香港大學選擇學生的標準并不與內地現有情形相符
    D. 香港大學不錄取“狀元”的原因是他們不符合該校的錄取標準
    9. 人文教育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傳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現在的學科體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如英語的等級考試。實際上人文教育是通過對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有獨立的人格意志,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yǎng)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
    這段話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A. 英語的等級考試是為大眾所熟悉的一種人文教育
    B. 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傳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識
    C. 在目前的學科體制下,人文教育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
    D. 人文教育的目的包括人性境界提升、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
    10. 數字圖書館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發(fā)展的產物,有著傳統圖書館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和特征,其服務的范圍大大超出圖書館的圍墻。凡網絡所聯之地,均可使用,可實現全天候、全自動、智能化的服務。近年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研究在國內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包括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以及各類情報機構等,相繼開展了各類不同規(guī)模的數字圖書館建設,為用戶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
    對這段話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 數字圖書館代表了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
    B. 數字圖書館具有很多優(yōu)勢,在國內發(fā)展很快
    C. 國內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發(fā)展
    D. 數字圖書館具有傳統圖書館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和特征
    1. C[解析]注意題干中“但是在一個法制的社會,這種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界線,是具有法律權威的?!币馑紴榉煽梢约s束小人的行為,故C項表達意思與題干不符。
    2. C[解析]此題關鍵在于最后一句話,正確答案為C。
    3. D[解析]我國的奢侈品消費主要靠“中產階級”支撐,但“中國目前的中產階級,無論從收入水平、消費能力還是消費結構上看,都遠不能與發(fā)達國家的中產階級相比”,況且中國的中產階級只是少數,因此,我國的“奢侈品時代”還遠沒到來,故D正確。富豪只是奢侈消費品的主體,并不是消費者的主體,故A錯;B項文中未提;C項觀點較片面,沒有注意到中產階級與奢侈品消費的關系,故C錯。
    4. D[解析]根據“中美經貿關系是雙贏而非零和,經濟互補性注定了美對華逆差將是一個長期問題”和“美對華逆差仍將持續(xù),而中美經貿規(guī)模也仍將不斷擴大”,可知作者主要是強調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應影響中美經貿關系,所以選D。
    5. B[解析]注意題干中的第二句話以及后面的分述,正確答案應為B。
    6. D[解析]第二、三句是對歐美爭取中國支持的解釋,即列出了兩條理由: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大;不受《京都議室書》的條約約束,故選D。
    7. D[解析]此題采用排除法,根據題意,提到了“大師”帶給社會的意義,但并不包含沒有大師社會就不可能進步的意思,故排除A,由此,也很容易排除B項。根據“但人為的學科分割,根本不可能產生‘大師’,只能產生各科‘專家’”可知,C項錯誤,故D項正確,符合題意。
    8. D[解析]此題關鍵在于理解作者認為的話,作者從客觀的角度對事實進行了分析,并沒有發(fā)表誰對誰錯的見解,因此,A項錯誤。作者對于媒體是否應過多批評并無表態(tài),故排除C項。根據最后一句話,香港的標準是否與內地情形相符是見仁見智的,可知C項錯誤。只有D項正確理解了作者的觀點。
    9. D[解析]注意題干要求選出符合這段話表達的主要觀點的選項,從題干中“通過……通過……使……有……”的句式和內容可知,這段話強調的是目的,即人文教育的目的包括在人性、人格等方面的提升,故正確答案為D。
    10. B[解析]B項概括最為準確、全面,A、C、D三項都比較片面,故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