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在網(wǎng)上閑逛,偶然發(fā)現(xiàn)東北某省某市一中學日語課的一段課文。這段課文通過小王、小李兩位同學的對話,介紹敬體助動詞ます的否定形式的用法,請看其中兩個例句。
「小王」李さん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せんか。(小李,你不吃蘋果嗎?)
「小李」いいえ、食べません。(不,不吃。)
看完這段課文之后,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這樣的對話,只適合在學日語的中國人之間說,絕對不適合在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說。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小李的回答,日本人聽了極不舒服!日本人平時說話還是比較隨便的,惟獨在一種情況下,他們說話特別謹慎,這就是拒絕對方的時候。日本人在拒絕對方時,很少使用いいえ這種直接否定詞匯,也很少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各種間接否定詞匯,例如いや、きらい等,以免由于語氣生硬而冒犯對方,造成失禮。所以我說小李的回答,雖然符合日語語法,可以得100分,但不符合日本人的表達習慣,只能得50分。
為了避免使用否定詞匯來拒絕對方,日本人發(fā)明了一些以肯定詞匯來拒絕對方的有趣說法,其中常用的就是ちょっと,這個副詞的本意是“有點”,但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日本人委婉拒絕對方的“萬金油”,幾乎任何問題,都可以用它來“抹掉”,例如:
「日」リンゴはいいですが、味がちょっと……
「漢」蘋果好是好,就是味道有點……(酸,所以不吃了)
「日」セーターはいいですが、色がちょっと……
「漢」毛衣好是好,就是顏色有點……(深,所以不買了)
「日」ハイキングはいいですが、その日がちょっと……
「漢」郊游好是好,就是那天有點……(事,所以不去了)
另外,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小王的問話也有一點小毛病。“李さん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せんか”給人的感覺是小王已經(jīng)決定他和小李二人都吃蘋果,小李沒有選擇其它水果的余地,顯得有點生硬。如果把這句話改成下面的說法,則給人的感覺是小王暗示小李,除了蘋果,還有其它水果可供選擇,顯得比較溫和。
李さん、リンゴなんかどうですか。(小李,吃蘋果什么的嗎?)
總之,我寫這個帖子的目的,就是提醒日語初學者,如果拒絕日本人,好不要使用小李那種生硬說法,而應當使用ちょっと或者其它類似的委婉說法。
「小王」李さん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せんか。(小李,你不吃蘋果嗎?)
「小李」いいえ、食べません。(不,不吃。)
看完這段課文之后,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這樣的對話,只適合在學日語的中國人之間說,絕對不適合在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說。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小李的回答,日本人聽了極不舒服!日本人平時說話還是比較隨便的,惟獨在一種情況下,他們說話特別謹慎,這就是拒絕對方的時候。日本人在拒絕對方時,很少使用いいえ這種直接否定詞匯,也很少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各種間接否定詞匯,例如いや、きらい等,以免由于語氣生硬而冒犯對方,造成失禮。所以我說小李的回答,雖然符合日語語法,可以得100分,但不符合日本人的表達習慣,只能得50分。
為了避免使用否定詞匯來拒絕對方,日本人發(fā)明了一些以肯定詞匯來拒絕對方的有趣說法,其中常用的就是ちょっと,這個副詞的本意是“有點”,但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日本人委婉拒絕對方的“萬金油”,幾乎任何問題,都可以用它來“抹掉”,例如:
「日」リンゴはいいですが、味がちょっと……
「漢」蘋果好是好,就是味道有點……(酸,所以不吃了)
「日」セーターはいいですが、色がちょっと……
「漢」毛衣好是好,就是顏色有點……(深,所以不買了)
「日」ハイキングはいいですが、その日がちょっと……
「漢」郊游好是好,就是那天有點……(事,所以不去了)
另外,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小王的問話也有一點小毛病。“李さん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せんか”給人的感覺是小王已經(jīng)決定他和小李二人都吃蘋果,小李沒有選擇其它水果的余地,顯得有點生硬。如果把這句話改成下面的說法,則給人的感覺是小王暗示小李,除了蘋果,還有其它水果可供選擇,顯得比較溫和。
李さん、リンゴなんかどうですか。(小李,吃蘋果什么的嗎?)
總之,我寫這個帖子的目的,就是提醒日語初學者,如果拒絕日本人,好不要使用小李那種生硬說法,而應當使用ちょっと或者其它類似的委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