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哲學的理論框架
碩士研究生入學政治理論考試所考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內容是一個嚴密,完整,而且穩(wěn)定的理論體系。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也就是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章討論了三個問題:第一節(jié)是哲學基本問題。第二節(ji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第三節(ji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這一章本身的試題分值不算高,可它的問題非常重要。
如"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很有一種天地玄黃,萬古洪荒的味道。雖然是德國人提出來的,像不像是中國的"盤古開天地"?理解了它,不僅是跨進了哲學的門檻。更直接的,是獲得了解題的重要方法。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若是理解了這一個問題,就算是窺見了現代哲學的堂奧。緒論這一章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它本身直接包含多少題,而在于它實際上給出了理解全部哲學理論體系的一條基本理論線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基本的哲學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從而也就奠定了對整個考試體系后續(xù)章節(jié)的一些重點試題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是"唯物論",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這一章的三節(jié)討論了三個非常抽象的理論問題:什么是物質?實踐為什么具有物質性?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對于公共課來說,難度很高,因此試題過去不算多。但近兩年這一章開始熱起來了。
這首先是由于這一章在理論上的重要性所致,從理論上說,這一章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為什么?因為你是"唯物主義",你當然得先把你"唯"的這個"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物質問題并不都是老生常談,除了正確理解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結構層次與客觀實在性的關系以及運動和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之外,還要將人類實踐視為一種客觀實在并把它包含到對物質范疇的理解中,也就是說,需要清晰透徹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概念。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實踐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這部分內容有點深奧,什么"雙向對像化"、"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但其實一點就通,按住了"穴道"則不難豁然開朗。至于考點集中的"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問題更是不能忽略。
第三部分是"辯證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聯系、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這一章的理論結構看似復雜紛亂,實則框架非常清晰。就是"兩大特征"(普遍聯系、永恒發(fā)展),"三大規(guī)律"(量變質變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四對范疇(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這一章一直是"題窩"。十幾年來題目層出不窮,分值占到十年中題目總分值的近四分之一。這絕非偶然。
首先是由于這一章的理論內容具有為直接的方法論功能。作為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何一個部分,任何一條基本原理都具有方法論功能。但是,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的范疇對于指導我們認識和實踐具有更為突出和直接的意義。其次,這一章的理論內容包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同志在唯物辯證法領域的理論貢獻所具有的深遠影響使得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宣傳和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這一章中得到了突出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實踐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念,這是對于唯物辯證法特別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所作出的新的運用和新的理解。這些唯物辯證法規(guī)律和范疇,一方面指導我們認識和分析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也形成了靈活多變但又"不離其宗"的考點。
碩士研究生入學政治理論考試所考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內容是一個嚴密,完整,而且穩(wěn)定的理論體系。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也就是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章討論了三個問題:第一節(jié)是哲學基本問題。第二節(ji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第三節(ji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這一章本身的試題分值不算高,可它的問題非常重要。
如"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很有一種天地玄黃,萬古洪荒的味道。雖然是德國人提出來的,像不像是中國的"盤古開天地"?理解了它,不僅是跨進了哲學的門檻。更直接的,是獲得了解題的重要方法。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若是理解了這一個問題,就算是窺見了現代哲學的堂奧。緒論這一章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它本身直接包含多少題,而在于它實際上給出了理解全部哲學理論體系的一條基本理論線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基本的哲學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從而也就奠定了對整個考試體系后續(xù)章節(jié)的一些重點試題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是"唯物論",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這一章的三節(jié)討論了三個非常抽象的理論問題:什么是物質?實踐為什么具有物質性?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對于公共課來說,難度很高,因此試題過去不算多。但近兩年這一章開始熱起來了。
這首先是由于這一章在理論上的重要性所致,從理論上說,這一章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為什么?因為你是"唯物主義",你當然得先把你"唯"的這個"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物質問題并不都是老生常談,除了正確理解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結構層次與客觀實在性的關系以及運動和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之外,還要將人類實踐視為一種客觀實在并把它包含到對物質范疇的理解中,也就是說,需要清晰透徹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概念。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實踐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這部分內容有點深奧,什么"雙向對像化"、"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但其實一點就通,按住了"穴道"則不難豁然開朗。至于考點集中的"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問題更是不能忽略。
第三部分是"辯證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聯系、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這一章的理論結構看似復雜紛亂,實則框架非常清晰。就是"兩大特征"(普遍聯系、永恒發(fā)展),"三大規(guī)律"(量變質變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四對范疇(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這一章一直是"題窩"。十幾年來題目層出不窮,分值占到十年中題目總分值的近四分之一。這絕非偶然。
首先是由于這一章的理論內容具有為直接的方法論功能。作為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何一個部分,任何一條基本原理都具有方法論功能。但是,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的范疇對于指導我們認識和實踐具有更為突出和直接的意義。其次,這一章的理論內容包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同志在唯物辯證法領域的理論貢獻所具有的深遠影響使得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宣傳和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這一章中得到了突出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實踐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念,這是對于唯物辯證法特別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所作出的新的運用和新的理解。這些唯物辯證法規(guī)律和范疇,一方面指導我們認識和分析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也形成了靈活多變但又"不離其宗"的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