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4.1)

字號:

基本知識點
    1.買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
    (1)相互區(qū)別: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化活動。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2)相互聯(lián)系: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在認識中起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只有在實踐中認識主體才能與事物相聯(lián)系,從而形成人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發(fā)展,不斷提出新的課題,促進認識的發(fā)展,并且不斷提供認識的新的手段、方法、素材,不斷鍛煉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②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1)相互區(qū)別:①感性認識:對事物現(xiàn)象、外部聯(lián)系片面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具體性。表現(xiàn)形式是感覺、知覺和表象。②理性認識:對事物本質、內部聯(lián)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間接性、抽象性。表現(xiàn)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
    (2)相互聯(lián)系:①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堅持了認識論中的唯物論。②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堅持了認識論中的辯證法。
    (3)相互滲透:①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為指導;感性認識的東西要借助于理性認識的形式——概念來表達。②理性認識中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理性認識的東西要借助于感性認識的形式——語言來表達。
    (4)割裂兩者的相互聯(lián)系,只強調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理論上稱之為經驗論,包括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經驗論(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對象上的不同,(考試大)),在實踐上稱之為經驗主義。只強調理性認識而否認感性認識稱之為唯理論,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理論,在實踐中稱之為教條主義。
    3.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原理
    (1)相互區(qū)別。絕對真理(絕對性、無條件性):真理在內容上的客觀性,真理總是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就整個人類認識而言隨實踐的無限發(fā)展可達到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無限認識。反映了人類認識的至上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相對真理(相對性、有條件性(考試大)):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的認識只能達到對物質世界的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反映了人類認識的非至上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2)相互聯(lián)系。相對之中有絕對(相對真理總是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總是由無數個相對真理構成)。
    (3)真理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不斷地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發(fā)展的過程,考試大)。
    (4)割裂二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只承認絕對真理而否認相對真理的稱為絕對主義;反之,只承認相對真理否認絕對真理的稱為相對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