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甲公司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歷年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均為33%。至2001年12月31日止,遞延稅款貸方余額為1000萬元。該公司2002年度實現(xiàn)利潤總額為2000萬元,2003年度實現(xiàn)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該公司其他有關資料如下:
(1)2002年3月1日,甲公司出售某項固定資產(chǎn),該固定資產(chǎn)2001年已提減值準備200萬元,2002年該固定資產(chǎn)會計折舊比稅收折舊多計提100萬元。
(2)2002年度,甲公司按權益法確認了對其子公司(丙公司)的投資收益425萬元。丙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5%。
(3)2002年度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為1000萬元。
(4)2002年度發(fā)生超標業(yè)務招待費40萬元,計提壞賬準備20萬元(按稅法規(guī)定當年可計提壞賬準備5萬元。),
(5)2003年度,甲公司收到丙公司當年宣告的現(xiàn)金股利212.5萬元。
(6)2003年度,甲公司沖回長期投資減值準備40萬元;發(fā)生贊助支出20萬元、非公益性捐贈支出10萬元;轉回應納稅時間性差異200萬元、發(fā)生可抵減時間性差異300萬元。
假定:從被投資單位分得的利潤,在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利潤時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要求:
(1)計算2002年度甲公司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遞延稅款的年末余額(注明借方或貸方),并編制與所得稅相關的會計分錄。
(2)計算2003年度甲公司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遞延稅款的年末余額(注明借方或貸方),并編制與所得稅相關的會計分錄。
(要求寫出相關科目的明細科目;不要求編制所得稅費用結轉本年利潤和利潤分配的會計分錄。)
【正確答案】 (1)2002年甲公司應交所得稅=[2000-200+100-100-425+1000+40+(20-5)]×33%=801.9萬元
2002年甲公司遞延稅款發(fā)生額(借方)=1000(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33%(借方)-200(轉回的固定資產(chǎn)減值準備)×33%(貸方)-425/(1-15%)×18%(貸方)(權益法下產(chǎn)生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100(折舊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33%(借方)-100(折舊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在處置時予以轉回)×33%+(20-5)(壞賬準備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33%(借方)=178.95萬元(借方)
2002年甲公司所得稅費用=801.9-178.95=622.95萬元
2002年末遞延稅款貸方余額=1000-178.95=821.05萬元
借:所得稅 622.95
遞延稅款 178.95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801.9
(2)2003年甲公司應交所得稅=(3000-40+20+10+200+300)×33%+212.5/(1-15%)×18%=1196.7萬元
2003年甲公司遞延稅款發(fā)生額=(200+300)×33%(借方)(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和發(fā)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40(沖回的投資減值準備)×33%(貸方)+212.5/(1-15%)×18%(借方)(實際收到的現(xiàn)金股利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196.8萬元(借方)
2003年所得稅費用=1196.7-196.8=999.9萬元
2003年末遞延稅款余額(貸方)=821.05(02年年末余額)-196.8=624.25萬元
借:所得稅 999.9
遞延稅款 196.8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1196.7
【答案解析】 請注意:對于事項(1)中“2002年該固定資產(chǎn)會計折舊比稅收折舊多計提100萬元”既要考慮本年度會計比稅法多計提部分的折舊,即發(fā)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又要考慮在此時處置時應該轉回該部分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所以答案中計算2002年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該加上因為折舊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100,又減去因為該折舊在處置時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100的。
(1)2002年3月1日,甲公司出售某項固定資產(chǎn),該固定資產(chǎn)2001年已提減值準備200萬元,2002年該固定資產(chǎn)會計折舊比稅收折舊多計提100萬元。
(2)2002年度,甲公司按權益法確認了對其子公司(丙公司)的投資收益425萬元。丙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5%。
(3)2002年度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為1000萬元。
(4)2002年度發(fā)生超標業(yè)務招待費40萬元,計提壞賬準備20萬元(按稅法規(guī)定當年可計提壞賬準備5萬元。),
(5)2003年度,甲公司收到丙公司當年宣告的現(xiàn)金股利212.5萬元。
(6)2003年度,甲公司沖回長期投資減值準備40萬元;發(fā)生贊助支出20萬元、非公益性捐贈支出10萬元;轉回應納稅時間性差異200萬元、發(fā)生可抵減時間性差異300萬元。
假定:從被投資單位分得的利潤,在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利潤時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要求:
(1)計算2002年度甲公司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遞延稅款的年末余額(注明借方或貸方),并編制與所得稅相關的會計分錄。
(2)計算2003年度甲公司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遞延稅款的年末余額(注明借方或貸方),并編制與所得稅相關的會計分錄。
(要求寫出相關科目的明細科目;不要求編制所得稅費用結轉本年利潤和利潤分配的會計分錄。)
【正確答案】 (1)2002年甲公司應交所得稅=[2000-200+100-100-425+1000+40+(20-5)]×33%=801.9萬元
2002年甲公司遞延稅款發(fā)生額(借方)=1000(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33%(借方)-200(轉回的固定資產(chǎn)減值準備)×33%(貸方)-425/(1-15%)×18%(貸方)(權益法下產(chǎn)生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100(折舊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33%(借方)-100(折舊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在處置時予以轉回)×33%+(20-5)(壞賬準備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33%(借方)=178.95萬元(借方)
2002年甲公司所得稅費用=801.9-178.95=622.95萬元
2002年末遞延稅款貸方余額=1000-178.95=821.05萬元
借:所得稅 622.95
遞延稅款 178.95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801.9
(2)2003年甲公司應交所得稅=(3000-40+20+10+200+300)×33%+212.5/(1-15%)×18%=1196.7萬元
2003年甲公司遞延稅款發(fā)生額=(200+300)×33%(借方)(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和發(fā)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40(沖回的投資減值準備)×33%(貸方)+212.5/(1-15%)×18%(借方)(實際收到的現(xiàn)金股利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196.8萬元(借方)
2003年所得稅費用=1196.7-196.8=999.9萬元
2003年末遞延稅款余額(貸方)=821.05(02年年末余額)-196.8=624.25萬元
借:所得稅 999.9
遞延稅款 196.8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1196.7
【答案解析】 請注意:對于事項(1)中“2002年該固定資產(chǎn)會計折舊比稅收折舊多計提100萬元”既要考慮本年度會計比稅法多計提部分的折舊,即發(fā)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又要考慮在此時處置時應該轉回該部分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所以答案中計算2002年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該加上因為折舊產(chǎn)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100,又減去因為該折舊在處置時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100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