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直腸脫垂的分類方法

字號:

肛門直腸脫垂的分類方法如下:
    1.三期分類法:本法由1975年全國肛腸學(xué)術(shù)會議制定。
    I期: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粘膜脫出肛門外,便后能自行還納。脫出長度不超過2cm.
    Ⅱ期:排便時直腸長期反復(fù)脫出,使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因而常有帶血及粘液的分泌物流出肛門。此期直腸全層脫垂,需要用手還納,脫出長度在4cm左右。
    Ⅲ期:不僅在排便時直腸脫出,而且在咳嗽、打噴嚏、排氣、行走或久站、久立、久坐時直腸都能脫出肛門外。此期直腸全層或肛管和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肛門外,自己無法還納,脫出長度在6cm以上。
    2.二型三度法(Beahrs):本法分為不完全性直腸脫垂(直腸粘膜脫垂)和完全性直腸脫垂(直腸全層脫垂)兩型。又根據(jù)脫垂的程度將后者分為三度:Ⅰ度指直腸壺腹內(nèi)的腸套疊;Ⅱ度指直腸全層脫垂,但肛管位置正常;Ⅲ度指直腸和部分乙狀結(jié)腸合并肛管脫垂。目前此分型方法較為流行。
    3.四期分法(Ripstein法):一期指直腸壺腹內(nèi)的腸套疊(隱性脫垂);二期指增加腹壓時直腸脫出,但能自行復(fù)位;三期指直腸脫垂后不能自行復(fù)位,需手法復(fù)位;四期指因勞累、咳嗽等,也能引發(fā)的直腸脫垂。
    4.我國對直腸脫垂按三度分法:一度:直腸粘膜脫垂;二度:直腸全層脫垂;三度:直腸全層、肛管脫垂或并有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