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閱讀(9分)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睊袪T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弊酉脑唬骸鞍俟ぞ铀烈猿善涫?,君子學以致其道?!蹦蠖灾?,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jīng)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之難見也甚于日 見:看到 B轉而相之 相:看
C或莫之見而意之 意:臆斷 D昔者以聲律取士 ??;選擇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日之狀如銅盤∥北收要害之郡
B捫燭而得其形∥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道可致而不可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D以其言試之河∥策之不以其道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盲人問日為喻,是為了說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B南方?jīng)]人和水的關系與士與道的關系是一致的,只有和水經(jīng)常接觸的人才可以浮沒水中,只有志于學的人才可以見“道”。
C本文的借“盲人問日”和“北人問沒”的故事諷刺了當代“雜學而不志于道”和“求道而不務學”的人。
D東坡“盲人問日”的寓意和印度“盲人摸象”的寓意相同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睊袪T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弊酉脑唬骸鞍俟ぞ铀烈猿善涫?,君子學以致其道?!蹦蠖灾?,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jīng)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之難見也甚于日 見:看到 B轉而相之 相:看
C或莫之見而意之 意:臆斷 D昔者以聲律取士 ??;選擇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日之狀如銅盤∥北收要害之郡
B捫燭而得其形∥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道可致而不可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D以其言試之河∥策之不以其道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盲人問日為喻,是為了說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B南方?jīng)]人和水的關系與士與道的關系是一致的,只有和水經(jīng)常接觸的人才可以浮沒水中,只有志于學的人才可以見“道”。
C本文的借“盲人問日”和“北人問沒”的故事諷刺了當代“雜學而不志于道”和“求道而不務學”的人。
D東坡“盲人問日”的寓意和印度“盲人摸象”的寓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