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蘇省南京市湖熟高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1

字號: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豁免 附和 蠱惑人心 禍起蕭墻
    B.遏止 扼要 鄂倫春族 厄瓜多爾
    C.菁華 矜持 涇渭分明 驚世駭俗
    D.撕裂 趔趄 烈火金剛 罵罵咧咧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融洽 籌劃 名信片 大象的鼻子——能曲能伸
    B.按語 沉湎 泊來品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C.宣泄 鄙薄 炒魷魚 耗子啃書本——咬文嚼字
    D.裝幀 針貶 挖墻角 冰粘煮黃連——同甘共苦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本書是啟蒙老師惠贈的,我多年來一直珍藏著它。
    B.今年1月1日,中國26年來糧食接受聯(lián)合國饋贈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C.那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出版后,受到中小學生和家長們的熱烈歡迎,一時洛陽紙貴。
    D.我們來到了實習工廠,廠領導和工人們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們對我們的關心真是無所不至。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21世紀的中國有沒有希望,關鍵在于既要堅定地繼承和發(fā)掘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廣泛地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
    B.提高早餐質(zhì)量十分重要,早餐營養(yǎng)應提供占人體每天所需總量三分之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因而我們對待早餐一定不要馬虎。
    C.那幾天陰雨連綿,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積漏雨,屋內(nèi)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妻子只在這時才寫信向他發(fā)一兩句牢騷。
    D.為及時征求和收集廣大人民群眾對我省“十一五”規(guī)劃的意見和建議,省統(tǒng)計局日前在省內(nèi)組織了一系列大型社會調(diào)查活動。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diào),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國文化的這種特色,有時通過“天人合一”的命題表述出來。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與人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主張?zhí)烊藚f(xié)調(diào)、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問題,就其理論實質(zhì)而言,是關于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問題,或者說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統(tǒng)一問題。應當承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內(nèi)容十分復雜,其中既有正確的觀點,也有錯誤的觀點,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從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推進作用和深遠影響看,我們應當大膽肯定。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義,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統(tǒng)一,關注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的協(xié)調(diào)問題。從這個意思上說,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價值的。
    恩格斯對自然和精神的統(tǒng)一問題,有過一系列精辟的論述。他說:“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guī)律,學會認識我們對于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他還說:“自然界和精神是統(tǒng)一的。自然界不能是無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薄八季S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只要它們被正確地認識,必然是互相一致的?!倍鞲袼沟倪@些論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統(tǒng)一問題的豐富內(nèi)涵。根據(jù)恩格斯的這些論述,考察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難看出,這種思想有著深刻的合理性。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根據(jù)這種思想,人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而只能在順從自然規(guī)律的條件下去利用自然、調(diào)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類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萬物都能生長發(fā)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會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認識、可以為我所用的客觀對象。這種思想長期實踐的結(jié)果,是達到自然界與人的統(tǒng)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統(tǒng)一,自我身心平衡與自然環(huán)境平衡的統(tǒng)一,以及由于這些統(tǒng)一而達到的天道與人道的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yè)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自然環(huán)境被污染、生態(tài)平衡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對于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更有著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
    (選自張岱年等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有刪改)
    5.下列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關系后形成的共識。
    B.它具有民族色彩鮮明、內(nèi)涵豐富深刻而內(nèi)容十分復雜的特點。
    C.它已解決了主觀認識與客觀世界相統(tǒng)一的問題。
    D.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類如何廣泛地利用自然。
    6.下列對文中恩格斯有關論述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闡述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問題。
    B.提醒人們不要隨意干涉自然界的慣常行程。
    C.認為思維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豐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7.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優(yōu)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現(xiàn)代人重視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對現(xiàn)實及發(fā)展問題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著對其思想內(nèi)容的全盤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可解決當今世界因工業(yè)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為著勝。光武南定河內(nèi),而更始大司馬朱魷等盛兵據(jù)洛陽。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nèi)者?”禹曰:“昔高祖任蕭何于關中,終成大業(yè)。今河內(nèi)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茆奈鋫渥悖心寥擞娭?,非此子莫可使也?!蹦税葩觾?nèi)太守,行大將軍事。
    建武二年,執(zhí)金吾賈復在汝南,部將殺人于穎川,怕捕得系獄。時尚草創(chuàng),軍營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復以為恥,還過穎川,謂左右曰:“吾與寇恂并列將帥,而今為其所陷,大丈夫豈有懷侵怨而不決之者乎?今見恂,必手劍之!” 恂知其謀,不欲與相見。谷崇曰:“崇,將也,得帶劍侍側(cè)。卒有變,足以相當。”恂曰:“不然。昔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頗者,為國也。區(qū)區(qū)之趙,尚有此義,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屬縣盛供具,儲酒醪,執(zhí)金吾軍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饌。恂乃出迎于道,稱疾而還。賈復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過去。恂遣谷崇以狀聞,帝乃征恂。恂至引見,時復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極歡。
    (高)峻據(jù)高平,畏誅堅守,大將軍耿弇等圍之,一歲不拔。十年,帝議遣使降之,乃謂詢曰:“卿今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營擊之?!扁瞽t書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軍師皇甫文出謁,辭禮不屈。愉怒,將誅文。諸將諫曰:“高峻精兵萬人,
    率多強弩,連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恂不應,遂斬之。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師無禮,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本炭?,即日開城門降。諸將皆賀,因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也。今來,辭意不屈,必無降心。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降耳?!敝T將皆曰:“非所及也?!?BR>    恂經(jīng)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從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獨享之乎!”時人歸其長者,以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謚曰威侯。
    (《后漢書·鄧寇列傳》,有刪節(jié))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南迫洛陽 迫:逼迫
    B.有牧人御眾之才 牧:統(tǒng)治
    C.引耿弇等五營擊之 引:帶領
    D.恂經(jīng)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恂乃戮之于市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詢遣谷崇以狀聞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C.卿今為吾行也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獨享之乎. 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10.下列對本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敵人強大,河內(nèi)重要,寇恂文武兼?zhèn)洌馕洳湃蚊骱觾?nèi)太守。
    B.寇恂為了國家利益和不激化內(nèi)部矛盾,才不想和賈復相見。
    C.寇恂殺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遜,觸犯了寇恂的尊嚴。
    D.寇恂與賈復矛盾的最終解決是因為光武帝出面調(diào)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