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蘇省高郵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參考答案2

字號:

12.(1) 前三句描繪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2分)。景語皆情語,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作鋪墊(1分)。
     (2)襯托(或:烘云托月)(1分),好處是以“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2分)。
     (3)表達了詞人歲月蹉跎、英雄老卻、事業(yè)無成的無限感慨和悲嘆(2分)。
    13.(1)鍥而舍之  金石可鏤
     (2)冰泉冷澀弦凝結 別有幽愁暗恨生
     (3)楊柳岸曉風殘月
     (4)成由勤儉敗由奢
    14.張志和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縱情山水、閑適自得、無拘無束、陶醉自然的情懷。(2分)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借此表達他對古典作品中蓑衣所代表的古典詩意、高遠沖淡、悠然閑適、清雅脫俗、瀟灑逍遙、自由狂放的意趣和生活的欣賞。(2分)
    15.“逃離”一詞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①擺脫原有的艱辛而清貧的生活方式,②離開原本平靜而和諧的農村,③改變自己原地跋涉的命運,追求理想的幸福的生活。(共6分,只答“離開農村,到城市去”之類的得2分)
    16.參考:(1)尋找的是與主人相依為命,樂享清貧的日子。翹首遠望的是主人對它們所代表的瀟灑逍遙的志趣和寧靜平淡的生活的留戀和回歸。(3分)
     (2)因為來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卻失落了曾經(jīng)寧靜自由瀟灑的內心,失落了曾經(jīng)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經(jīng)的平和的生活。(3分)
    17.參考:
    (1)將蓑衣擬人化,賦予人的情感,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種原本擁有的、現(xiàn)已幾乎失去的志趣高雅、瀟灑自如的生活狀態(tài)。(2分)
    (2)艱辛而愉悅的勞作,清寒貧窮的生活,曾經(jīng)瀟灑逍遙的志趣,逝去的寧靜平和的生活和內心、懷舊的情懷和平凡的生活、喧囂的時代遺失的美好事物,古典詩意的東西。(寫出四個即可,4分)
    18.(1)對一個不喜愛漢語的人,無法用漢語與他溝通。(2分)
     (2)漢語優(yōu)美、獨特,我們應該熱愛漢語,自覺用好漢語。(3分)
    19.屈原不想大團圓,于是憂愁幽思作《離騷》,表達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白。
    杜甫不想大團圓,作“三吏”“三別”,感嘆人民在戰(zhàn)亂中的悲慘。
    孔尚任不想大團圓,借侯、李的離合之情,抒發(fā)了他對南明王朝的興亡之感。
    (每句2分)
    20.①“有識之士”改為“作者” ②“也可忝列其中”改為“也在其中” ③“必須符合”改為“請按照” ④“文字稿20字×15行/頁”刪去 ⑤“有權對稿件另行處理”前加“作者” ⑥“不管能否發(fā)表,都不退稿”改為“來稿一律不退”(錯誤序號全部正確,2分,任意改對四處得4分)
    21.06年江蘇高考評分標準。建議45分切入。
    【審題點撥】
     本次作文命題極力模仿2006年全國卷,命題形式按照2006年全國卷試題分析的話來講,應稱為“材料范圍作文”。從材料來看,我們可選擇多角度、多側面來審題立意。
     從狐貍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場生命競賽,為了生存,不敢有一丁點兒的懈怠,于是用盡所有的力氣進行抗爭,發(fā)揮出了奇跡般的力量,結果它勝利了。狐貍的事例啟發(fā)我們全力以赴,破釜沉舟地去做,往往會取得成功。
     從獵狗的角度來看,由于沒有餓肚子的疑慮,所以放棄的念頭輕易地出現(xiàn)了,結果毫無所獲。獵狗的事例啟發(fā)我們衣食無憂容易引起精神松懈,而發(fā)揮不出平時應有的水平,導致失敗。
     從主人的角度來看,即使是最忠實的狗,也有偷懶的時候。主人的事例啟發(fā)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仔細考慮,把重要的東西或事情交給最值得依賴的人去做,同時還需要抽時間定期檢查,防止出現(xiàn)漏洞而留下難以彌補的損失。
     從材料的主旨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觀點--成功有時是一瞬間的事情,往往取決于有沒有強烈的成功意念。如果你非常渴望成功,那么你只有用盡自己所有精力,事情才會向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譯文】
    蔡邕字伯喈,是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東南)人。蔡邕天性極為孝順,他的母親生病三年期間,蔡邕除非寒暑換季,不曾解過衣帶,沒有睡過好覺的時間有七旬之久。母去世后,他在墳墓旁筑廬守孝,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
    建寧三年,被征召到司徒橋玄府中為官。朝廷征召他并授予郎中的職務,讓他在東觀校對典籍。蔡邕認為儒家經(jīng)典距離圣人初創(chuàng)之時已經(jīng)久遠了,文字有很多錯誤,庸俗的儒家學者穿鑿附會,會耽誤后學者。熹平四年,他就上奏請求校正勘定《六經(jīng)》上的文字。靈帝批準了他。蔡邕就自在石碑上用朱砂書寫,然后讓工匠在太學門外鐫刻樹立起來。于是后儒晚學,都能獲取校正的書籍了。到石碑開始立起的時候,那些觀看及臨摹的人,每天往來的車輛有一千多輛,車輛擠滿了大街小巷。
    吳地有個焚燒桐木做飯的人,蔡邕聽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段很好的木頭,就請人用這個木頭做了一張琴,果然彈出了美妙的音樂,可是木頭尾部燒焦了,所以當時把這個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陳留時,他的鄰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時鄰家酒喝得正高興,有一個客人在屏風后彈琴,蔡邕到門口偷偷地聽,大驚道:“?。∮靡魳穪碚埼覅s有殺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訴主人說:“蔡君剛才來了,到門口卻離開了。”因為蔡邕向來是被同鄉(xiāng)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親自追上去并且追問他逃離的原因,蔡邕詳細把情況告知了他,大家沒有不吃驚的。彈琴的人說:“我剛才彈琴時,看見螳螂正爬向一只鳴蟬,蟬兒將要離開卻沒有飛起,螳螂隨著他一進一退。我內心很緊張,只擔心螳螂抓不到它啊。這難道就是產生殺心并且在琴聲中流露出來的原因嗎?”蔡邕笑著說:“從這件事情上足可以看出你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琴師?。 ?BR>    中平六年,靈帝去世,董卓擔任司空,聽說蔡邕名聲很高,就征召他,他稱病不去。董卓嚴令州郡舉薦蔡邕到司空府,蔡邕沒有辦法,只好到任擔任了祭酒,很被董卓敬重。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學,很好的對待他。董卓被殺的時候,蔡邕在司徒王允的坐旁,流露出了對董卓被殺的嘆息。王允就逮捕他并叫廷尉治罪。士大夫中很多人想救他,不能成功。蔡邕就死在獄中,當時六十一歲。官員儒生沒有不流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