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蘇省高郵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參考答案1

字號:


    2007年江蘇省高郵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參考答案
    1.B正確。A項中號令、號稱hào C項中數(shù)見不鮮shuò D項中落色、落價lào
    2.C正確。A項中“流言斐語”為“流言蜚語”B項中“震聾發(fā)聵”為“振聾發(fā)聵”
    D項中“撕殺”為“廝殺”
    3.D正確。A毫發(fā)不爽:一點也沒有差錯。B改弦更張:弦的松緊與調(diào)的高低不合,
    應收緊或放松,使聲音和諧。引申為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C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4.D正確。A.表意不明。“侵權問題嚴重的幾十家企業(yè)”,這“幾十家企業(yè)”是“被
    侵權者”還是“侵犯他人權利者”存在歧意。B.成分殘缺。“大使館”后缺少和“實施”相搭配的賓語中心語“(爆炸)案”。C.句式雜糅,可在“財產(chǎn)”后加逗號,并在“免遭”前加“使其”。
    5.C。A項與原文有關的信息是“科學精神難以像科學知識那樣容易普及”,而這里卻把語意混淆為“科學精神與科學知識存在著難與易的關系”,且原文中也沒有“樹立科學精神是科學學習的要求”的信息;B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科學精神只能通過科學活動來體現(xiàn)”,這里卻把語意混淆為“它體現(xiàn)在科學知識、方法和活動之中”,衍生出了“科學知識、方法”的概念,因為活動已包括了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方法掌握;D項所說的“科學精神中包含著社會正義和良知”中“社會正義和良知” 衍生出來的,原文并無此信息,且“納粹毒氣專家不具備科學精神”推斷也不對。只有C項,與原文中“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懷疑精神,科學本身也可以是懷疑的對象”、“只有正視科學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才能更好地用科學建設人類的未來”等句含意切合。
    6.A。B項與原文有關的信息是“有些人認為,掌握了科學知識就會獲得科學的方法,也就具備了科學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體的科學知識并不意味著能夠運用科學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學精神”,而這里卻把它整合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相互溝通,相互依存”,三者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不能用“溝通”和“依存”來表述;C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傳統(tǒng)科普“對科學技術所產(chǎn)生的負面效應避而不談,或者把它當作偶然的技術上的失誤”,這里的表述為“科學愈發(fā)達,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就愈多”,完全是“無中生有”;D項所說的“科學普及不僅不能等同于科學精神的傳播,而且還會損害科學精神”中“而且還會損害科學精神”是有意缺失了“不恰當?shù)目茖W普及”這一主語的定語“不恰當?shù)摹?,與上句共戴一個主語“科普”,造成理解錯誤。只有A項,與原文中“一般情況下,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聯(lián)系起來,這使得人們更多地從實用的角度理解科學,認為科學的意義只在于孕育新的技術,從而忽略了科學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這是對科學的誤解”等信息切合。
    7.A。B項說“一度時期偽科學流行,要識別偽科學,就要努力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從原文意思看,解決“偽科學”問題關鍵不在于“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而仍然是“提高科學素養(yǎng),樹立科學精神”;C項中“科學家的專業(yè)能力與科學精神可能存在矛盾”,只能推斷出“科學家也要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結論,而決不能推出“今后必須打破學科界限,淡化專業(yè)分工”的結論;D項所說的“現(xiàn)代科學普及應在傳統(tǒng)科學普及的基礎上”中的“傳統(tǒng)科普”在原文中多處進行否定,“比如傳統(tǒng)科普常常把科學神化,盲目認為科學技術所導致的社會后果必然是好的”,因此,就不應在其基礎上進行現(xiàn)代科普。只有A項,與原文中“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zhì),也包括科學家的科學素質(zhì)”等信息切合。
    8.B(爨,做飯)
    9.A(A在;B卻/而且;C同“已”已經(jīng)/因為;D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
    10.D (對董卓被殺沒有不滿之情)
    11.(1)蔡邕天性極為孝順,他的母親生病三年期間,蔡邕除非寒暑換季,不曾脫過衣服,沒有睡過好覺的時間有七旬之久。(文句大意1分,“自非”1分,“解襟帶”1分)
     (2)蔡邕認為儒家經(jīng)典距離圣人初創(chuàng)之時已經(jīng)久遠了,文字有很多錯誤,庸俗的儒家學者穿鑿附會,會耽誤后學者。(“穿鑿”1分,“以”1分,“謬”1分。)
     (3)因為蔡邕向來是被同鄉(xiāng)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親自追上去并且追問他逃離的原因,蔡邕詳細把情況告知了他,大家沒有不吃驚的。( “為……所”1分,“遽”1分,“具”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