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屆全國大聯(lián)考高三語文第三次大聯(lián)考試卷湖南卷4

字號:

2006屆高三第三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參考答案(湖南專用)
    1.D(A諂chǎn,B冠guàn,C佇zhù):
    2.D(A復(fù)一負(fù),誹一蜚、飛;B事一是;C盲—肓)
    3.B(①“披露”,發(fā)表、公布,選“披露”較合適;“透露”,泄露或顯露。②“心酸”指內(nèi)心悲痛,“辛酸”多比喻生活經(jīng)歷艱難、痛苦。③“信賴”有信任并依賴之義,詞義較重)
    4.C(“有眼不識泰山”比喻認(rèn)不出地位高或本領(lǐng)大的人。可改為“有眼不識金鑲玉”)
    5.C(A搭配不當(dāng)?!案倪M”改為“改善”。B語序不當(dāng),將“握手和解”移到“理性對話”前面。D成分殘缺,在句末加“制度”)
    6.C
    7.C(錯在“全部實驗”,應(yīng)該是“首個實驗”)
    8.B(B項并不是對畫線句的理解)
    9.D(A項,“云層可以抵制溫室效應(yīng)……雨下得少了”是某些科學(xué)家的看法,并不是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科學(xué)家的研究成果。B項,“降雨量也大大減少”并不是氣溫升高的原因,氣溫升高的原因是這三天空中沒有飛機制造的人造云,從而使更多太陽熱量到達(dá)地面。C項,原文“共同研究可能在2009年投入使用的云朵制造技術(shù)”,而C項將或然說成必然)
    l0.B(錯在“”,原文并無此意)
    11.D(酣嗜:盡情嗜好)
    12.B(B乃:作副詞,竟。A而:前者連詞,表遞進,并且;后者連詞,表結(jié)果,不譯。C于:前者介詞,比;后者介詞,對。D其:前者語氣副詞,表祈請;后者語氣副詞,表反問)
    13.D(A江南人。B諸,之于,兼詞,故不能加“于”。C“是”指代笑不完的“這種情況”,加“之”反而對象不明;且“笑”是自動詞,無需帶賓語)
    14.B(簡記或不記竹溪景物)
    15.(1)然而如果有竹子占據(jù)在當(dāng)中,有時就將它砍去,(采分點:然、或芟)
    (2)單獨在這里取山地本來所有的東西,可以不花費勞力而使?jié)M園蒼翠蔥蘢,也足以自適。(采分點:諸、所有、勞力)
    (3)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面被人重視,對此我深深地有了感受了。(采分點:被動句式、固、重)
    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游觀過京城世宦富貴人家的亭園,見那里集聚的東西,自極遠(yuǎn)的邊地到海外,奇異的花卉石子沒有不能羅致的,所不能羅致的只有竹子。我們江南人砍伐竹子當(dāng)柴燒,筑園構(gòu)亭也必定購買尋求海外的奇花異石,有的用千錢買一石,有的用百錢買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據(jù)在當(dāng)中,有時就將它砍去,說:“不要讓它占了我種花置石的地方?!钡┏侨巳绻芤挼揭桓椭褡?,常常不惜花費數(shù)千錢來購買。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凍枯而死。正固為它的難以尋覓而且又多枯死,人們因此就更加珍愛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們說:“京城人竟把我們當(dāng)柴燒的東西視為珍寶?!?BR>    嗚呼!奇花異石誠然為京城與江南人所珍愛。然而追溯它們的產(chǎn)地,則邊地和海外人看待它們,我想也與竹子在江南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而邊地、海外,或許是從不出產(chǎn)竹子的地方,假如一旦讓那里的人看到竹子,我想他們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愛和看重它們。這種情況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語說:“人離鄉(xiāng)則愈賤,物高鄉(xiāng)則愈貴。”如此說來,世上的美丑好惡,又有什么不變的標(biāo)準(zhǔn)呢?
    我的舅舅任光祿君在荊溪的邊上構(gòu)筑了一個亭園,到處種竹,不種其他的花木。竹林間選了一座小樓,有空就與客人在那里吟詩嘯歌,他偶然對我說:“我不能與有勢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勝況,單獨在這里取山地本來所有的東西,可以不花費勞力而使?jié)M園蒼翠蔥蘢,也足以自適。,固此自稱是竹溪主人,請外甥為我記述一下吧?!蔽乙詾槿尉睦锸钦娴牟荒芘c有勢力者攀比,而隨意取其當(dāng)?shù)厮?恐怕還是對竹獨有特殊的愛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訴別人吧!過去有人談?wù)撝褡?,以為它決沒有動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愛,所以它奇巧怪異不如石,妖艷柔美不如花,孤零零有如高傲獨立的士人,不能與塵俗混同合一。囡此自古以來知道珍愛竹子的人極少。那么京城人難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愛的嗎?他們不過是想用此與別人爭夸富貴,如同用奇花異石向人炫耀一樣。所以京城人的珍愛竹子,與江南人的不重視竹子,他們同屬于不知竹是一樣的。
    任君在繁華紛鬧中生長,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飾牟馬、僮仆、歌舞,凡是富貴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排除而去。尤其方正剛直,不隨意與人交往,凜然有高潔獨立之氣,這正是任君對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萬物,有原本不能割舍的嗎?那么假使竹子不是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將竭盡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興。任君的財力雖然使他能盡量尋覓奇花異石,然而他的愛好本不在此啊??蓢@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為人所重視,對此我深深地有了感受了。
    16.(1)“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詞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人格;“云”則象征(比喻)*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發(fā)了詞人含冤被貶的憤懣之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廓”,中秋之際,西風(fēng)颯颯,落葉蕭蕭。既烘托了悲涼的氣氛,又引出了下句詞人的遲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借跟前之景,暗寓對小人當(dāng)?shù)馈⒉鸥呷硕省⒅叶娭r的憤懣之情)
    17.(1)其行廉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3)鏡中就衰鬢巳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4)渺滄海之一粟羨長江之無窮(5)佳期如夢兩情若是久長時(6)悟已往之不諫覺今是而昨非
    18.國愁,家愁,情憨,學(xué)術(shù)著作未成之愁。(只要答到三點就給3分)
    19.①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②四處逃亡,備受顛沛流離之苦。③生逢亂世,無人理解,遭人歧視,懷有超越時空的孤獨。(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答對三點給5分)
    20.她所尋覓的是學(xué)術(shù)及詞藝上的成就,(2分)而家庭的變故,國家的動蕩,使她愁腸寸斷。(2分)(兩個方面的要點,每個2分)
    21.(1)分析文章中的李清照的形象。
    在作者筆下,李清照是北宋時期一位滿含愁苦的詞人,金石學(xué)家。
    首先,作者將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典型環(huán)境)中塑造。早年,社會太平,她家境殷實,家庭幸福;晚年,社會動蕩,她的家“樹倒窩散”,生活漂泊。因此,她的思想及心境深受影響,作品的前后期風(fēng)格迥然不同。這樣,把李清照的“愁”放在了歷史的、 民族的高度去解讀,人物形象更有典型意義。
    作者行文緊扣一“愁’字,把李清照的凄美形象與愁苦心境有層次地表現(xiàn)出來。年輕的李清照在詞中也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相思之愁被甜蜜生活沖淡,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韻味;丈夫亡故,國運維艱,壓在李清照心頭的已是家庭離散之愁,國家淪喪之愁:當(dāng)她夢想用文學(xué)排解愁苦時,“才藻非女子事”的偏見,又使她增添了學(xué)術(shù)之愁苦,可謂“怎一個愁字了得”。
    (2)賞析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
    這篇文章較為突出的特點是運用了引用和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
    先說“引用”。從運用技巧看,有摘錄引用,如第1段《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整體引用,如《一剪梅》等;從使用的作用看,有的是結(jié)構(gòu)的牽引和總結(jié)的,如開頭的“怎一個愁字了得”,收筆的“尋尋覓覓”的美神;有的是表現(xiàn)人物思想和主旨的,如李清照不同時期表現(xiàn)“愁”的代表作品。
    文章多處采用了反襯的手法。如,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襯李清照晚境的凄涼,以世道的艱險反襯李清照的理想美,以愛情、生活的磨難反襯李清照的心靈美、詩歌美,以世俗觀的“才藻非女子事”反襯李清照的才情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通過多角度的反襯,突出了李清照身處逆境,關(guān)心國事,仍然進行不懈的藝術(shù)追求的堅強品格,使“亂世中的美神”更為光彩照人。
    22.參照2005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評分標(biāo)準(zhǔn)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