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我”最初在商場中看見精致華美的玻璃白菜時,感覺一見如故,后來卻“不再想那玻璃的白菜”是因為 。而客人說的“做人不如白菜”,意思是 。
8、文章第九段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請結(jié)合具體語句,說說它們的表達(dá)效果。
9、文中寫到“金身不腐”的佛,其用意是:
(1) ;
(2) 。
10、第十六段說:“我喜歡他。這棵蒼涼、孤獨的老白菜?!睆纳舷挛目矗@段話要表達(dá)的是( )。
A、“我”欣賞所有因不合時宜而遭受白眼的人。
B、“我”欣賞不顧世俗的眼光,堅持原則的人。
C、“我”同情性情直率,又容易受到傷害的人。
D、“我”同情備受生活的磨難,境況孤苦的人。
11、第十七段中提到的“一個新的人種”指的是怎樣一類人?請概括說明。
12、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嚴(yán)肅的話題,即“我們究竟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在文中借“白菜”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請模仿這種寫法(選取除“白菜”以外的一物),寫一段文字表明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100字左右)
三、填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選5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 ,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2)晴空一鶴排云上, 。(劉禹錫《秋詞》)
(3)亂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4) ,恍驚起而長嗟。 ,失向來之煙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5)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
(6)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四、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4——17題。(8分)
南歌子
(南宋)呂本中[注]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fēng)光。不道中原歸思、轉(zhuǎn)凄涼。
[注] 呂本中(1084 —1145)字居仁,開封人,徽宗時為大名府帥司傒官、樞密院編修官。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占北宋都城開封,次年二月,廢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呂本中離中原而來江左(即江東),在高宗駕前供職。因忤秦檜,秦檜諷御史劾罷之,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卒于上饒,年六十二,謚“文清”,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這首《南歌子》是詞人流寓江左時所作。
14、詞中提到的“重陽”是在農(nóng)歷的 。
15、詞首“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的意境十分接近唐朝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韻腳相同的詩句:“雞聲茅店月, ?!?BR> 16、這首詞的上闋為旅途即景,但景中處處含情。請結(jié)合具體詞句對此做簡要的賞析。
17、有人說,這首詞不同于一般的羈旅之作,作者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請結(jié)合作品,談?wù)勀愕睦斫狻?BR> 五、閱讀下文,完成18——22題。(17分)
琴諭
(明)宋濂
客有為予言,楚越之交恒多山。山民齊氏者,不識琴。問人曰:“何謂琴?”或答之曰:“琴之為制,廣前狹后,圓上方下,岳首而越底①,被之以絲,則鏗鏗然泠泠然可聽也。”齊氏悅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見負(fù)筑來者,亟趨視之,驚曰:“是不類廣前狹后、圓上方下者耶?”反側(cè)視之,良久又曰:“是不類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橫度之,則亦有聲出絲間,復(fù)曰:“是又不類鏗鏗泠泠之可聽耶?”遂力致其人而歸,師之三年,早晚不輟,自以為盡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過焉。聞其聲輒瞿然曰:“子習(xí)者筑也,非琴也。不然,何若是嘈雜*哇也?”
因出琴而鼓。齊氏聞之,蹙額曰:“子紿②我矣!子紿我矣!淡乎如大羹③玄酒④,樸乎若蕢桴⑤土鼓,不足樂也。予所嗜者異乎是,若鸞鳳之鳴,若笙簫之間作,若燕趙美人之善謳。吾不知子琴之為筑,吾筑之為琴也。請終樂之?!?BR> 嗟夫!琴之為器,人所易識。山民乃筑當(dāng)之。則夫強指鄉(xiāng)愿⑥為君子,日愛之而不知厭者,尚何怪乎?感斯言,作琴諭。
[注]①岳首而越底:琴頭象山,琴底有小孔。 ②紿:欺騙。 ③大羹:未放調(diào)味料的肉湯。 ④玄酒:兌水的酒。 ⑤蕢桴:用土塊做成的鼓槌。 ⑥鄉(xiāng)愿: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
18、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亟趨視之 (2)若笙簫之間作 (3)請終樂之 (4)山民乃筑當(dāng)之
19、下面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楚越之交恒多山 B、師之三年,早晚不輟
C、若燕趙美人之善謳 D、吾不知子琴之為筑 E、山民乃筑當(dāng)之
20、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齊氏悅曰:“是知琴也?!?(2)向之告者偶過焉。
21、聽了齊氏的一番話,“向之告者”會作何感想?請展開想象,擬寫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動。
22、從文中可見,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 。
六、閱讀下文,完成23——28題。(12分)
贈黎安二生序
(宋)曾鞏
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shù)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shù)千言,辱以顧予。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fù)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①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②。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xué)于斯文③,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④。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庇杪勚灶櫠?。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⑤止于笑乎?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注] ①魁奇特起:意指新奇、杰出。 ②司法參軍:官名,州府長官的佐吏,掌管刑獄治安。 ③斯文:指黎生、安生寫作的古文。 ④迂闊:拘泥守舊,不切實際。 ⑤ 庸詎:豈,難道。
23、本文作者和其同時代的蘇軾、 等人,都是“古文運動”的中堅。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說 “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是因為 。(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25、作者認(rèn)為自己的“迂闊”具體表現(xiàn)在 。
26、文章最后所說的“擇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與時文、 與 之間做出選擇。
27、下面對這篇贈序的分析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的“文眼”即為“迂闊”二字,全文議論緊緊圍繞“迂闊”二字展開。
B、第三段的議論是就黎生所謂“里之人笑其迂闊,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發(fā)。
C、作者行文的意圖是為了表明對世人譏笑的這種“迂闊”,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寫的,議論咄咄逼人,心中憤懣一瀉無遺。
28、你能否從上文的論述中大致判斷出“古文運動”的基本主張?試簡要概括如下:
(1)
(2)
寫 作 (70分)
七、根據(jù)要求作文。
節(jié)假日,都市里的我們紛紛去向往已久的水鄉(xiāng)海濱、名山大川旅行,放松身心;而那些長期生活在“景區(qū)”的人們卻可能并不覺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連,相反,他們格外羨慕都市生活的豐富與便捷。
由此看來,熟悉的地方似乎沒有風(fēng)景。
其實,世間萬象,又何止旅行如此?
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談?wù)勀銓Υ擞惺裁锤邢搿N捏w不限(詩歌除外),題目自擬
8、文章第九段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請結(jié)合具體語句,說說它們的表達(dá)效果。
9、文中寫到“金身不腐”的佛,其用意是:
(1) ;
(2) 。
10、第十六段說:“我喜歡他。這棵蒼涼、孤獨的老白菜?!睆纳舷挛目矗@段話要表達(dá)的是( )。
A、“我”欣賞所有因不合時宜而遭受白眼的人。
B、“我”欣賞不顧世俗的眼光,堅持原則的人。
C、“我”同情性情直率,又容易受到傷害的人。
D、“我”同情備受生活的磨難,境況孤苦的人。
11、第十七段中提到的“一個新的人種”指的是怎樣一類人?請概括說明。
12、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嚴(yán)肅的話題,即“我們究竟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在文中借“白菜”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請模仿這種寫法(選取除“白菜”以外的一物),寫一段文字表明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100字左右)
三、填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選5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 ,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2)晴空一鶴排云上, 。(劉禹錫《秋詞》)
(3)亂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4) ,恍驚起而長嗟。 ,失向來之煙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5)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
(6)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四、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4——17題。(8分)
南歌子
(南宋)呂本中[注]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fēng)光。不道中原歸思、轉(zhuǎn)凄涼。
[注] 呂本中(1084 —1145)字居仁,開封人,徽宗時為大名府帥司傒官、樞密院編修官。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占北宋都城開封,次年二月,廢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呂本中離中原而來江左(即江東),在高宗駕前供職。因忤秦檜,秦檜諷御史劾罷之,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卒于上饒,年六十二,謚“文清”,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這首《南歌子》是詞人流寓江左時所作。
14、詞中提到的“重陽”是在農(nóng)歷的 。
15、詞首“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的意境十分接近唐朝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韻腳相同的詩句:“雞聲茅店月, ?!?BR> 16、這首詞的上闋為旅途即景,但景中處處含情。請結(jié)合具體詞句對此做簡要的賞析。
17、有人說,這首詞不同于一般的羈旅之作,作者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請結(jié)合作品,談?wù)勀愕睦斫狻?BR> 五、閱讀下文,完成18——22題。(17分)
琴諭
(明)宋濂
客有為予言,楚越之交恒多山。山民齊氏者,不識琴。問人曰:“何謂琴?”或答之曰:“琴之為制,廣前狹后,圓上方下,岳首而越底①,被之以絲,則鏗鏗然泠泠然可聽也。”齊氏悅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見負(fù)筑來者,亟趨視之,驚曰:“是不類廣前狹后、圓上方下者耶?”反側(cè)視之,良久又曰:“是不類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橫度之,則亦有聲出絲間,復(fù)曰:“是又不類鏗鏗泠泠之可聽耶?”遂力致其人而歸,師之三年,早晚不輟,自以為盡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過焉。聞其聲輒瞿然曰:“子習(xí)者筑也,非琴也。不然,何若是嘈雜*哇也?”
因出琴而鼓。齊氏聞之,蹙額曰:“子紿②我矣!子紿我矣!淡乎如大羹③玄酒④,樸乎若蕢桴⑤土鼓,不足樂也。予所嗜者異乎是,若鸞鳳之鳴,若笙簫之間作,若燕趙美人之善謳。吾不知子琴之為筑,吾筑之為琴也。請終樂之?!?BR> 嗟夫!琴之為器,人所易識。山民乃筑當(dāng)之。則夫強指鄉(xiāng)愿⑥為君子,日愛之而不知厭者,尚何怪乎?感斯言,作琴諭。
[注]①岳首而越底:琴頭象山,琴底有小孔。 ②紿:欺騙。 ③大羹:未放調(diào)味料的肉湯。 ④玄酒:兌水的酒。 ⑤蕢桴:用土塊做成的鼓槌。 ⑥鄉(xiāng)愿: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
18、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亟趨視之 (2)若笙簫之間作 (3)請終樂之 (4)山民乃筑當(dāng)之
19、下面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楚越之交恒多山 B、師之三年,早晚不輟
C、若燕趙美人之善謳 D、吾不知子琴之為筑 E、山民乃筑當(dāng)之
20、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齊氏悅曰:“是知琴也?!?(2)向之告者偶過焉。
21、聽了齊氏的一番話,“向之告者”會作何感想?請展開想象,擬寫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動。
22、從文中可見,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 。
六、閱讀下文,完成23——28題。(12分)
贈黎安二生序
(宋)曾鞏
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shù)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shù)千言,辱以顧予。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fù)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①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②。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xué)于斯文③,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④。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庇杪勚灶櫠?。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⑤止于笑乎?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注] ①魁奇特起:意指新奇、杰出。 ②司法參軍:官名,州府長官的佐吏,掌管刑獄治安。 ③斯文:指黎生、安生寫作的古文。 ④迂闊:拘泥守舊,不切實際。 ⑤ 庸詎:豈,難道。
23、本文作者和其同時代的蘇軾、 等人,都是“古文運動”的中堅。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說 “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是因為 。(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25、作者認(rèn)為自己的“迂闊”具體表現(xiàn)在 。
26、文章最后所說的“擇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與時文、 與 之間做出選擇。
27、下面對這篇贈序的分析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的“文眼”即為“迂闊”二字,全文議論緊緊圍繞“迂闊”二字展開。
B、第三段的議論是就黎生所謂“里之人笑其迂闊,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發(fā)。
C、作者行文的意圖是為了表明對世人譏笑的這種“迂闊”,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寫的,議論咄咄逼人,心中憤懣一瀉無遺。
28、你能否從上文的論述中大致判斷出“古文運動”的基本主張?試簡要概括如下:
(1)
(2)
寫 作 (70分)
七、根據(jù)要求作文。
節(jié)假日,都市里的我們紛紛去向往已久的水鄉(xiāng)海濱、名山大川旅行,放松身心;而那些長期生活在“景區(qū)”的人們卻可能并不覺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連,相反,他們格外羨慕都市生活的豐富與便捷。
由此看來,熟悉的地方似乎沒有風(fēng)景。
其實,世間萬象,又何止旅行如此?
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談?wù)勀銓Υ擞惺裁锤邢搿N捏w不限(詩歌除外),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