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D/A剔tī 瞠chēng B僭jiàn 呱gū C皈guì 愎bì
2.c/A慨一概 憑一平 B籠一龍 桀一舛 D卷一券;安一鞍
3.C/披露:發(fā)表,公布;透露:泄露或顯露消息的意思。隱晦:指意思不明顯;隱諱:
指有所顧忌而隱瞞不說。大概:表示對情況、時間、數量等不十分的推測或估計;大
約:表示對數量的大略的估計,后面常帶數量詞。
4.B/A爐火純青:相傳道家煉丹,到爐子里的火發(fā)出純青色的火焰的時候,就算成功
了。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不能用來形容聰明智慧;B分庭
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F(xiàn)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
立;C渙然冰釋:指兩人間的誤會等消除,不能用來指一個人的煩惱消除;D語意重
復,“莘莘”是眾多的意思,和“眾多的”重復。
5.A/B“至少”應該有個最低限度,不能同表約數的“以上”配合。應去掉“以上”,
或去掉“至少”改為“在……以上”;C“而”連接意思相對或者相反,“輕微骨折”
和“不嚴重”意思一樣,不能用“而”連接,去掉“而不嚴重”無損句子內容的完整。
D“描述”后面缺賓語,應在“治療”后面加“的過程”。
6.B/A各個民族也都有神話、傳說試圖對此做出解釋,只是到了19世紀才開始有科
學家嘗試做出科學解釋;B符合原文“一個生物群體中,老年個體的數目高低與年輕
個體的死亡率成反比”的意思;C“那些通過細咆分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的生物,
例如海葵,雖然會因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卻不會自然老死。如果細心培養(yǎng),
它們可以永褒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
發(fā)揮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沒有發(fā)生突變,也能造成損傷”。
7.B/A文中沒有給出這一信息,我們不能根據文中“許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
體的不同發(fā)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發(fā)
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過它們在當時能起到有益的作用”這句話進行
反推;B“在每個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
衰老、死亡”C“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發(fā)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
默,只不過它們在當時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有可能保持沉默,也有可能不保持沉默;
D不一定會變得有害,只是可能有害。
8.D/A“這只是把問題換了一個說法,并沒有給出真正的原因;而且這條“自然規(guī)律”
也并不普遍成立”B“這是一種目的論的說法,要接受它,我們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間
.有神秘的力量做這種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擁擠,這是死亡的額外意義,
卻不是死亡的原因”C“這只是表明了我們是如何衰老的,并沒有告訴我們衰老是如
何起源的”。
9.C/“這種貌似有理的說法,其實是違背了自然選擇的原理的。
lO.C/鄙:庸俗,淺陋。
11.A/A為代詞,指“賢于己者”:BCD或為句中語氣詞或為句末語氣詞。
12.B/“審問”古義是詳細地考察、詢問,今義是審訊。
13.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君子之學必好問?!?BR> 14.(1)非常勤勉地只是將進修(學業(yè))作要務,(這)并不多見。(2)認為自己是對的,
認為別人是錯的, (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難解的問題, (拿來)追問
別人來極盡別人的短處。
15.(1)經歷了“投荒萬死”的磨難,詩人終于“生出”四川回到家鄉(xiāng),一方面為自己
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后平安地通過滟滪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
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 黯然傷神,因而這是悲欣交集的笑;經歷了“投荒
萬死”的磨難后,詩人的情感升華了,心靈凈化了,生命單純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
水,那樣親切,那樣暢懷,因此這也是豁達的笑;由“岳陽樓上對君山”可知,詩人
面對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難,仍然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說這是英勇
無畏的笑。(2)這首詩塑造出一位胸襟開闊,不畏磨難,在政局動蕩之際堅守理想和
節(jié)操的卓立不群的詩人形象。
16.(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2)契闊談讌,心念舊恩(3)半壁見海日,空中
聞天雞(4)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5)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6)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17.心靈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沒有了狹窄和窘迫的感覺,擺脫了束縛,從如墜重
鉛的負累中走出來,體驗到無羈絆的自由自在。
18.①保存著原始風貌;②沒有一切人文的痕跡;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巖石的世
界;④溪水隨形就勢、率性由情、無牽無掛:⑤大樹和小樹為生存競爭,小樹與漲落
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⑥這里是大自然的舞臺,沒有摻雜任何任何人為的因素。萬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內容,揭示生命的真諦。
19.①收束全文,在描寫評議溪水、巖石、草木各態(tài)后作一個總收;②啟發(fā)讀者理解文
章主題:天地萬物都在競爭拼搏中,求得生存,煥發(fā)生機,實現(xiàn)發(fā)展。
20.賞析短文范例
野性上青溪
——簡析《與一條小溪結伴同行》景物描寫的特點
本文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游記,在寫景方面很有特點,把一條野性十足,野趣盎然的小溪形象鮮活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第一,景物描寫重在寫神,可謂形神兼?zhèn)?。上青溪溪流“隨形就勢,時而跌宕,時而宛轉,時而飛瀉千丈,時而百結回腸,率性由情,無牽無掛”,作者在描繪出這條小溪蜿蜒曲折,時急時緩的形狀的同時,更描繪出這條小溪輕松歡快、自由奔放的神韻。
第二,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xiàn)?!?溪水)小心翼翼、委委曲曲地從強大的巖石讓出的一道縫間屏聲息氣,’懾然前行”、“小樹們只能擠占在貧瘠的溪灘,與漲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水線上,一棵棵小樹東倒西歪,驚恐萬狀”、“還魂草覓到了自己的歸宿之地,那焦黃焦黃等待著一場雨水讓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訴說著與命運抗爭的艱難”,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景物,作者都把情感注入其中,把景物人格化,使萬物有情,眾景皆活。
第三,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上青溪的獨特美?!安幌裎湟牡木徘?,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兩岸沒有太多的風景”,這是“抑”;“上青溪的好處,就在于它野性十足”,然后集中筆墨,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著力描述上青溪兩岸野性十足的美,這是“揚”,一抑一揚,把上青溪獨特的野性美渲染得淋漓盡致。
附l:《問說》參考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歡詢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就沒有辦法發(fā)現(xiàn)疑問,不詢問就沒有辦法增加知識。喜歡學習卻不勤于詢問,并不是真正喜歡學習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還不能使道理用于實行;認識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還不知道事物細微的方面。除了詢問,還能怎么解決呢?
比自己賢能的人,南他詢問來除去心中的疑惑,這就是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里請教使事理擺正”。示如自已的入,向他詢問來求得有所收獲,這就是所說“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請教,學問和品德高的向學問和品德低的人請教”。和自_己差不多的,向他詢問借此共同研究,這就是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的詢問進而明確的辯析?!稌洝凡皇钦f過嗎:喜歡詢問就能使自己的學識豐富。”孟子議論“學問上找回自己放縱散漫的心”,就并提了學問之道,在學習之后緊跟著要問。子思說過,君子尊崇品德,但還要好問勤學,詢問是先于學習的。
古人保持虛心樂于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詢問,也不挑選人詢問,只是從中吸取有益自身的東西罷了??袢说脑?,圣人也會有選擇的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詢問。舜憑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詢問,拿大智慧去知曉那些淺近的話,這并不是一時故做謙虛,確實是非常善于采納善言。自從三代夏商周之后,就只有學習而沒有詢問了。朋友間的交往,能夠作到規(guī)勸行好事不做壞事就夠了。那些在義理的大道上相互請教,非常勤勉的只是那進修作要務,并不多見,更何況那些世俗之人呢?
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學習有不通達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穩(wěn)妥,只是妄自憑主觀猜測。如果這樣,那么終生就沒有什么可以詢問的事情了。對于比自己賢能的人,妒忌他們而不愿意詢問;對于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而不屑于詢問;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親近他們而不樂意詢問他們,如果這樣,那天下就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詢問的人。別人不值得自己服氣,事情沒什么有疑問的,這不過是以己心為師,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這不過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見識淺陋卻嚴密的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使自己的學識終生得不到進步,也不愿不恥下問。這是居心不端正,是大的毛病,但犯這類錯誤的常有十之八九。
如不是這樣,還有所問非所學的:詢問天下的奇異見聞僻陋瑣事只是為了說說好玩;更有那些明明自己已經明了,詢問別人用來試探別人的才能的。那些非常難解的問題,追問別人看別人出丑。如果不是這樣,即使有與品德修養(yǎng)有密切關系的事物,并且可以收取到善的益處的,尋求一個能屈己的也得不到啊。唉!學問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難道不是由于這個造成嗎?
況且那些不喜歡詢問的人,是由于不虛心??;不虛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喜歡學
習。也不是不潛心鉆研的緣故,他們求學的并不是古人學習的內容,他們愛好的也不是
古人愛好的方面,不能詢問,也可以理解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夠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獨占,學問也沒有止境啊,這樣那么詢問可以缺少嗎?按照《周禮》,在朝堂外向百姓詢問,國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詢問。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詢問,賢德的人可以向不賢的人詢問,老人可以向小孩詢問,只要學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孜淖硬灰韵虻匚槐茸约旱偷娜苏埥虨閻u辱,孔子認為他很賢。古人以詢問為美德,并不見得有什么可恥的地方,后來的君子們卻爭著以詢問為恥辱。這樣那么古人深以為恥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認為可恥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附2: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①二首》注釋
投荒萬死鬢毛斑,②生入瞿塘滟灝關。③未到江南先一笑,④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⑤綰結湘娥十二鬟。⑥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重看青山。
【注釋】①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下臨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②
投荒:貶官到荒僻的地方。 ③瞿塘:峽名,在四川省奉節(jié)縣附近。滟灝(音艷預)關:
滟灝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
帶。古代民謠有“滟灝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
生入……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二年,年老息歸,有“值愿生天玉門關”的話。此
用其語。 ④江南:這里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xiāng)分寧在內。 ⑤川:這里
指洞庭湖。⑥這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音晚)結:(將頭發(fā))向上束起。湘蛾:《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發(fā)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發(fā)髻
1.D/A剔tī 瞠chēng B僭jiàn 呱gū C皈guì 愎bì
2.c/A慨一概 憑一平 B籠一龍 桀一舛 D卷一券;安一鞍
3.C/披露:發(fā)表,公布;透露:泄露或顯露消息的意思。隱晦:指意思不明顯;隱諱:
指有所顧忌而隱瞞不說。大概:表示對情況、時間、數量等不十分的推測或估計;大
約:表示對數量的大略的估計,后面常帶數量詞。
4.B/A爐火純青:相傳道家煉丹,到爐子里的火發(fā)出純青色的火焰的時候,就算成功
了。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不能用來形容聰明智慧;B分庭
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F(xiàn)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
立;C渙然冰釋:指兩人間的誤會等消除,不能用來指一個人的煩惱消除;D語意重
復,“莘莘”是眾多的意思,和“眾多的”重復。
5.A/B“至少”應該有個最低限度,不能同表約數的“以上”配合。應去掉“以上”,
或去掉“至少”改為“在……以上”;C“而”連接意思相對或者相反,“輕微骨折”
和“不嚴重”意思一樣,不能用“而”連接,去掉“而不嚴重”無損句子內容的完整。
D“描述”后面缺賓語,應在“治療”后面加“的過程”。
6.B/A各個民族也都有神話、傳說試圖對此做出解釋,只是到了19世紀才開始有科
學家嘗試做出科學解釋;B符合原文“一個生物群體中,老年個體的數目高低與年輕
個體的死亡率成反比”的意思;C“那些通過細咆分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的生物,
例如海葵,雖然會因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卻不會自然老死。如果細心培養(yǎng),
它們可以永褒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
發(fā)揮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沒有發(fā)生突變,也能造成損傷”。
7.B/A文中沒有給出這一信息,我們不能根據文中“許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
體的不同發(fā)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發(fā)
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過它們在當時能起到有益的作用”這句話進行
反推;B“在每個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
衰老、死亡”C“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發(fā)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
默,只不過它們在當時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有可能保持沉默,也有可能不保持沉默;
D不一定會變得有害,只是可能有害。
8.D/A“這只是把問題換了一個說法,并沒有給出真正的原因;而且這條“自然規(guī)律”
也并不普遍成立”B“這是一種目的論的說法,要接受它,我們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間
.有神秘的力量做這種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擁擠,這是死亡的額外意義,
卻不是死亡的原因”C“這只是表明了我們是如何衰老的,并沒有告訴我們衰老是如
何起源的”。
9.C/“這種貌似有理的說法,其實是違背了自然選擇的原理的。
lO.C/鄙:庸俗,淺陋。
11.A/A為代詞,指“賢于己者”:BCD或為句中語氣詞或為句末語氣詞。
12.B/“審問”古義是詳細地考察、詢問,今義是審訊。
13.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君子之學必好問?!?BR> 14.(1)非常勤勉地只是將進修(學業(yè))作要務,(這)并不多見。(2)認為自己是對的,
認為別人是錯的, (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難解的問題, (拿來)追問
別人來極盡別人的短處。
15.(1)經歷了“投荒萬死”的磨難,詩人終于“生出”四川回到家鄉(xiāng),一方面為自己
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后平安地通過滟滪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
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 黯然傷神,因而這是悲欣交集的笑;經歷了“投荒
萬死”的磨難后,詩人的情感升華了,心靈凈化了,生命單純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
水,那樣親切,那樣暢懷,因此這也是豁達的笑;由“岳陽樓上對君山”可知,詩人
面對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難,仍然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說這是英勇
無畏的笑。(2)這首詩塑造出一位胸襟開闊,不畏磨難,在政局動蕩之際堅守理想和
節(jié)操的卓立不群的詩人形象。
16.(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2)契闊談讌,心念舊恩(3)半壁見海日,空中
聞天雞(4)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5)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6)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17.心靈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沒有了狹窄和窘迫的感覺,擺脫了束縛,從如墜重
鉛的負累中走出來,體驗到無羈絆的自由自在。
18.①保存著原始風貌;②沒有一切人文的痕跡;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巖石的世
界;④溪水隨形就勢、率性由情、無牽無掛:⑤大樹和小樹為生存競爭,小樹與漲落
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⑥這里是大自然的舞臺,沒有摻雜任何任何人為的因素。萬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內容,揭示生命的真諦。
19.①收束全文,在描寫評議溪水、巖石、草木各態(tài)后作一個總收;②啟發(fā)讀者理解文
章主題:天地萬物都在競爭拼搏中,求得生存,煥發(fā)生機,實現(xiàn)發(fā)展。
20.賞析短文范例
野性上青溪
——簡析《與一條小溪結伴同行》景物描寫的特點
本文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游記,在寫景方面很有特點,把一條野性十足,野趣盎然的小溪形象鮮活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第一,景物描寫重在寫神,可謂形神兼?zhèn)?。上青溪溪流“隨形就勢,時而跌宕,時而宛轉,時而飛瀉千丈,時而百結回腸,率性由情,無牽無掛”,作者在描繪出這條小溪蜿蜒曲折,時急時緩的形狀的同時,更描繪出這條小溪輕松歡快、自由奔放的神韻。
第二,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xiàn)?!?溪水)小心翼翼、委委曲曲地從強大的巖石讓出的一道縫間屏聲息氣,’懾然前行”、“小樹們只能擠占在貧瘠的溪灘,與漲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水線上,一棵棵小樹東倒西歪,驚恐萬狀”、“還魂草覓到了自己的歸宿之地,那焦黃焦黃等待著一場雨水讓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訴說著與命運抗爭的艱難”,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景物,作者都把情感注入其中,把景物人格化,使萬物有情,眾景皆活。
第三,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上青溪的獨特美?!安幌裎湟牡木徘?,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兩岸沒有太多的風景”,這是“抑”;“上青溪的好處,就在于它野性十足”,然后集中筆墨,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著力描述上青溪兩岸野性十足的美,這是“揚”,一抑一揚,把上青溪獨特的野性美渲染得淋漓盡致。
附l:《問說》參考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歡詢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就沒有辦法發(fā)現(xiàn)疑問,不詢問就沒有辦法增加知識。喜歡學習卻不勤于詢問,并不是真正喜歡學習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還不能使道理用于實行;認識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還不知道事物細微的方面。除了詢問,還能怎么解決呢?
比自己賢能的人,南他詢問來除去心中的疑惑,這就是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里請教使事理擺正”。示如自已的入,向他詢問來求得有所收獲,這就是所說“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請教,學問和品德高的向學問和品德低的人請教”。和自_己差不多的,向他詢問借此共同研究,這就是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的詢問進而明確的辯析?!稌洝凡皇钦f過嗎:喜歡詢問就能使自己的學識豐富。”孟子議論“學問上找回自己放縱散漫的心”,就并提了學問之道,在學習之后緊跟著要問。子思說過,君子尊崇品德,但還要好問勤學,詢問是先于學習的。
古人保持虛心樂于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詢問,也不挑選人詢問,只是從中吸取有益自身的東西罷了??袢说脑?,圣人也會有選擇的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詢問。舜憑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詢問,拿大智慧去知曉那些淺近的話,這并不是一時故做謙虛,確實是非常善于采納善言。自從三代夏商周之后,就只有學習而沒有詢問了。朋友間的交往,能夠作到規(guī)勸行好事不做壞事就夠了。那些在義理的大道上相互請教,非常勤勉的只是那進修作要務,并不多見,更何況那些世俗之人呢?
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學習有不通達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穩(wěn)妥,只是妄自憑主觀猜測。如果這樣,那么終生就沒有什么可以詢問的事情了。對于比自己賢能的人,妒忌他們而不愿意詢問;對于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而不屑于詢問;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親近他們而不樂意詢問他們,如果這樣,那天下就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詢問的人。別人不值得自己服氣,事情沒什么有疑問的,這不過是以己心為師,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這不過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見識淺陋卻嚴密的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使自己的學識終生得不到進步,也不愿不恥下問。這是居心不端正,是大的毛病,但犯這類錯誤的常有十之八九。
如不是這樣,還有所問非所學的:詢問天下的奇異見聞僻陋瑣事只是為了說說好玩;更有那些明明自己已經明了,詢問別人用來試探別人的才能的。那些非常難解的問題,追問別人看別人出丑。如果不是這樣,即使有與品德修養(yǎng)有密切關系的事物,并且可以收取到善的益處的,尋求一個能屈己的也得不到啊。唉!學問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難道不是由于這個造成嗎?
況且那些不喜歡詢問的人,是由于不虛心??;不虛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喜歡學
習。也不是不潛心鉆研的緣故,他們求學的并不是古人學習的內容,他們愛好的也不是
古人愛好的方面,不能詢問,也可以理解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夠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獨占,學問也沒有止境啊,這樣那么詢問可以缺少嗎?按照《周禮》,在朝堂外向百姓詢問,國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詢問。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詢問,賢德的人可以向不賢的人詢問,老人可以向小孩詢問,只要學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孜淖硬灰韵虻匚槐茸约旱偷娜苏埥虨閻u辱,孔子認為他很賢。古人以詢問為美德,并不見得有什么可恥的地方,后來的君子們卻爭著以詢問為恥辱。這樣那么古人深以為恥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認為可恥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附2: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①二首》注釋
投荒萬死鬢毛斑,②生入瞿塘滟灝關。③未到江南先一笑,④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⑤綰結湘娥十二鬟。⑥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重看青山。
【注釋】①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下臨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②
投荒:貶官到荒僻的地方。 ③瞿塘:峽名,在四川省奉節(jié)縣附近。滟灝(音艷預)關:
滟灝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
帶。古代民謠有“滟灝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
生入……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二年,年老息歸,有“值愿生天玉門關”的話。此
用其語。 ④江南:這里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xiāng)分寧在內。 ⑤川:這里
指洞庭湖。⑥這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音晚)結:(將頭發(fā))向上束起。湘蛾:《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發(fā)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發(fā)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