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06屆高三語文百校第一次大聯(lián)考試卷2

字號: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1題。
    超然臺記
    〔宋〕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上捕溈杀病H酥麩o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yuè,煮)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 背:離開
     B、物有以蓋之矣 蓋:蒙蔽
     C、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 服:登上
     D、始至之日,歲比不登 登:(莊稼)成熟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上捕溈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人固疑余之不樂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
     B、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
     C、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
     D、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13、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的這篇《超然臺記》,首段反面闡述凡物皆有可觀、皆有可樂的道理,表達自己無往而不樂的精神。
     B、本文雖以“超然”為題,但我們從中看到的是蘇軾與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為治,可見此“超然”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超然,而是面對挫折的樂觀和曠達,隨緣自適,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
     C、作者寄情山水,懷想前輩英雄,看似超然,實則仍有建功立業(yè)之心,只不過是以退為進,韜光養(yǎng)晦罷了。
     D、全文前半記敘、議論,后半才寫景、抒情,語言清新自然,整散交錯,行文流暢,體現(xiàn)了蘇文灑脫自如、縱橫不羈的特點。
    第Ⅱ卷 (111分)
    四、(21分)
     1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⑴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3分)
     譯文:
     ⑵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3分)
     譯文:
     ⑶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3分)
     譯文:
     1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根據(jù)上片的提示,完成下片的賞析.(6分)
    浣溪沙 周邦彥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這是一首即景抒懷之作。
    上片,前兩句寫遠景,極盡空間寥廓之感,仿佛作者也隨著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馳神往,飛向遠在天涯的故鄉(xiāng)。在這種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誡自己:“勸君莫上梯?!边@里沒有多作說明,點到為止,欲說還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蘊藉之妙。
    下片,
     。
    16、在橫線上填寫相應的內容。(6分,每小題2分)
    (1)杜甫《哀江頭》中有兩句詩:“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姜夔《揚州慢》中也有兩句與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這兩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
    (2)《勸學》中有一處的比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倍n愈在《師說》中談及“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時說的“ _________, _________ ”,
    與此有觀點相通之處。
    (3)唐代詩人杜甫《登高》一詩中的名句“ _________ , _________ ”今常用來表達舊事物終將衰落,歷史長河仍將向前之意。而 _________ 的《 》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钡木渥樱瑒t與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意思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