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模擬試卷(一)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為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第一部分(共33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庇護 裨益 媲美 髀肉復生 麻痹大意
B.稽查 垃圾 箕踞 躋身文壇 化為齏粉
C.顯赫 唱和 喝彩 溘然長逝 欲壑難填
D.投契 迄今 小憩 同仇敵愾 雕欄玉砌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包孕 永訣 亟待 衰草離披 悵望低徊
B.焦灼 藏拙 關鍵 老羞成怒 訊若流星
C.凝練 眩目 傳輸 綽有余裕 出神人化
D.豐腴 回溯 攝像 銷魂勾魄 浩首窮經(jīng)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①堅決打好 戰(zhàn),堅守崗位,嚴防死守,切斷禽流感的傳染渠道和傳染源。
②滕王閣的第五層,據(jù)說是登臨遠眺的去處。我們登上五層的回廊, 天光水色,一碧萬頃,心中天地頓時寬廣起來。
③這種“搖頭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會 地搖起頭來,一搖就是數(shù)十分鐘甚至數(shù)小時。
A.阻擊 果然 不由自主 B.阻擊 突然 情不自禁
C.狙擊 果然 情不自禁 D.狙擊 突然 不由自主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本報派往美國采訪9·11事件的記者共兩位,到美國三小時后,一人發(fā)回來一份長篇訊稿。
B.有關人士強調:最近接連發(fā)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須提高防范意識,盡量防止此類事
件不再發(fā)生。
C.據(jù)悉,在以后兩天中,與會代表將盈利方式、信息轉載規(guī)范化、運作與管理等問題展開
專題研討。
D.專家分析,目前中國大范圍的氣溫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時間陰雨天氣多、光照不足
所引起的。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文明與文化
所謂“文明”,是指人類借助科學、技術等手段改造客觀世界,通過法律、道德等制度協(xié)調群體關系,借助宗教、藝術等形式調節(jié)自身情感,從而限度地滿足基本需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所達到的程度。只有文明不斷發(fā)展,人類才可能有對真的探索、善的追求、莢的創(chuàng)造。反過來說,只有在對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創(chuàng)造中,人類才能限度地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種族的人類群體都概莫能外。從這一角度來說,人類文明有著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
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必然面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重重矛盾,由此來看,文明就是人類在克服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達到的歷史進度。我們說“資本主義時代的文明程度高于封建時代的文明程度”,這既意味著其物質生產(chǎn)能力高于封建時代,也意味著其社會組織形式較之封建時代更能煥發(fā)人類群體改造世界的總體能力,還意味著它的精神產(chǎn)品及其享受形式比封建時代更加豐富多彩。從這一意義上講,所謂文明尺度,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綜合尺度。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群體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由于人類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中分別發(fā)展起來的,因而必然會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風格和樣式。我們知道,考古學家對“文化”一詞的經(jīng)典使用方式,就是從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風格和樣式上入手的。由于舊石器時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無風格和樣式的差別,因而“文化”一詞只有在新石器時代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等。如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即由一片黑陶引起,由于這種黑陶與仰韶文化的彩陶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和樣式,從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不僅龍山黑陶不同于仰韶彩陶,而且良渚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石器,紅山陶俑不同于馬家窯人像,正是這種風格和樣式的千差萬別,才使得同一新石器朝代的華夏文明表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文化形態(tài)。華夏文明如此,整個人類文明也是如此。
若就這些不同風格、樣式、特征的文化產(chǎn)品對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對實現(xiàn)人類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的可能性及歷史水準而言,這些文化產(chǎn)品所包含的文明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這些風格、樣式、特征與其所屬的民族、地域、時代之間的關系而論,文化本身并無貴賤之別。譬如穿衣,能否取暖,是否舒適,可否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其間有著文明的問題;至于穿西服還是和服,穿旗袍還是超短裙,其間又有著文化的問題。在前一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衣衫襤褸是不文明的表現(xiàn);在后一意義上,我們卻不能說穿中山裝是沒有文化的標志。
(節(jié)選自《中華文摘》2002年第6期《“文明”與“文化”》,有改動)
5.下面有關“文明”和“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明要求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群體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的過程中去實現(xiàn)自身的全
面發(fā)展。
B.文明要在真、善、美等層面上得到發(fā)展,就必須努力克服人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之
間的重重矛盾。
C.文化是一種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的呈現(xiàn),因此人類文化必然表現(xiàn)出五彩繽紛
的形態(tài)。
D文化只有特征、風格和樣式的差異,本身沒有貴賤之別,就其蘊涵的文明價值而言,也
沒有高低之分。
6.下列對“文明尺度”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明尺度是用來衡量、判斷某一個時代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時所能達到的歷史進度的價值標準。
B.文明尺度的構成是多元的,其中包括物質生產(chǎn)能力、社會組織形式、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chǎn)品及其享受形式等要素。
C.文明尺度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它或是社會生產(chǎn)力和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綜合,或是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綜合。
D.用文明尺度來衡量,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借助科學技術手段改造客觀世界的總體能力要遠高于此前所有時代。
7.根據(jù)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文明有著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因此,以民族特色為借口而拒絕外來文明的影響和滲透的做法是錯誤的。
B.文化本身并無貴賤之別,因此,我們不能以文明價值的大小來衡量、評價五彩繽紛的各種民族文化形態(tài)。
C.文明是人類對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創(chuàng)造,因此,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明,不應該給予肯定。
D.文化的差異產(chǎn)生于時代、地域和民族,因此,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文化差異仍不會發(fā)生任何改變。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為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第一部分(共33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庇護 裨益 媲美 髀肉復生 麻痹大意
B.稽查 垃圾 箕踞 躋身文壇 化為齏粉
C.顯赫 唱和 喝彩 溘然長逝 欲壑難填
D.投契 迄今 小憩 同仇敵愾 雕欄玉砌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包孕 永訣 亟待 衰草離披 悵望低徊
B.焦灼 藏拙 關鍵 老羞成怒 訊若流星
C.凝練 眩目 傳輸 綽有余裕 出神人化
D.豐腴 回溯 攝像 銷魂勾魄 浩首窮經(jīng)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①堅決打好 戰(zhàn),堅守崗位,嚴防死守,切斷禽流感的傳染渠道和傳染源。
②滕王閣的第五層,據(jù)說是登臨遠眺的去處。我們登上五層的回廊, 天光水色,一碧萬頃,心中天地頓時寬廣起來。
③這種“搖頭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會 地搖起頭來,一搖就是數(shù)十分鐘甚至數(shù)小時。
A.阻擊 果然 不由自主 B.阻擊 突然 情不自禁
C.狙擊 果然 情不自禁 D.狙擊 突然 不由自主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本報派往美國采訪9·11事件的記者共兩位,到美國三小時后,一人發(fā)回來一份長篇訊稿。
B.有關人士強調:最近接連發(fā)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須提高防范意識,盡量防止此類事
件不再發(fā)生。
C.據(jù)悉,在以后兩天中,與會代表將盈利方式、信息轉載規(guī)范化、運作與管理等問題展開
專題研討。
D.專家分析,目前中國大范圍的氣溫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時間陰雨天氣多、光照不足
所引起的。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文明與文化
所謂“文明”,是指人類借助科學、技術等手段改造客觀世界,通過法律、道德等制度協(xié)調群體關系,借助宗教、藝術等形式調節(jié)自身情感,從而限度地滿足基本需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所達到的程度。只有文明不斷發(fā)展,人類才可能有對真的探索、善的追求、莢的創(chuàng)造。反過來說,只有在對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創(chuàng)造中,人類才能限度地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種族的人類群體都概莫能外。從這一角度來說,人類文明有著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
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必然面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重重矛盾,由此來看,文明就是人類在克服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達到的歷史進度。我們說“資本主義時代的文明程度高于封建時代的文明程度”,這既意味著其物質生產(chǎn)能力高于封建時代,也意味著其社會組織形式較之封建時代更能煥發(fā)人類群體改造世界的總體能力,還意味著它的精神產(chǎn)品及其享受形式比封建時代更加豐富多彩。從這一意義上講,所謂文明尺度,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綜合尺度。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群體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由于人類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中分別發(fā)展起來的,因而必然會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風格和樣式。我們知道,考古學家對“文化”一詞的經(jīng)典使用方式,就是從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風格和樣式上入手的。由于舊石器時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無風格和樣式的差別,因而“文化”一詞只有在新石器時代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等。如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即由一片黑陶引起,由于這種黑陶與仰韶文化的彩陶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和樣式,從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不僅龍山黑陶不同于仰韶彩陶,而且良渚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石器,紅山陶俑不同于馬家窯人像,正是這種風格和樣式的千差萬別,才使得同一新石器朝代的華夏文明表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文化形態(tài)。華夏文明如此,整個人類文明也是如此。
若就這些不同風格、樣式、特征的文化產(chǎn)品對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對實現(xiàn)人類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的可能性及歷史水準而言,這些文化產(chǎn)品所包含的文明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這些風格、樣式、特征與其所屬的民族、地域、時代之間的關系而論,文化本身并無貴賤之別。譬如穿衣,能否取暖,是否舒適,可否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其間有著文明的問題;至于穿西服還是和服,穿旗袍還是超短裙,其間又有著文化的問題。在前一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衣衫襤褸是不文明的表現(xiàn);在后一意義上,我們卻不能說穿中山裝是沒有文化的標志。
(節(jié)選自《中華文摘》2002年第6期《“文明”與“文化”》,有改動)
5.下面有關“文明”和“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明要求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群體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的過程中去實現(xiàn)自身的全
面發(fā)展。
B.文明要在真、善、美等層面上得到發(fā)展,就必須努力克服人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之
間的重重矛盾。
C.文化是一種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的呈現(xiàn),因此人類文化必然表現(xiàn)出五彩繽紛
的形態(tài)。
D文化只有特征、風格和樣式的差異,本身沒有貴賤之別,就其蘊涵的文明價值而言,也
沒有高低之分。
6.下列對“文明尺度”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明尺度是用來衡量、判斷某一個時代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時所能達到的歷史進度的價值標準。
B.文明尺度的構成是多元的,其中包括物質生產(chǎn)能力、社會組織形式、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chǎn)品及其享受形式等要素。
C.文明尺度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它或是社會生產(chǎn)力和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綜合,或是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綜合。
D.用文明尺度來衡量,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借助科學技術手段改造客觀世界的總體能力要遠高于此前所有時代。
7.根據(jù)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文明有著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因此,以民族特色為借口而拒絕外來文明的影響和滲透的做法是錯誤的。
B.文化本身并無貴賤之別,因此,我們不能以文明價值的大小來衡量、評價五彩繽紛的各種民族文化形態(tài)。
C.文明是人類對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創(chuàng)造,因此,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明,不應該給予肯定。
D.文化的差異產(chǎn)生于時代、地域和民族,因此,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文化差異仍不會發(fā)生任何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