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我們兩個人難道還顧惜一死嗎?不過死也應當有禮節(jié),要和我們的主人告別一下再死罷了。(“豈惜死者”“顧”“一辭”各1分,句意2分)
(2)一個計劃都沒有進獻實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區(qū)別呢,又用這個來交換節(jié)烈的名聲,我恥笑古今以來的遵循舊例而辜負節(jié)義的人,所以感到羞恥,不再說什么了。(“效”“以”“易”“笑”各1分,句意1分)
12.(1)被貶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一個“斷”字將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再現出來。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一個“復”字又將作者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現出來。這兩個字可以說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大意對即可,要結合詩句分析,每個字2分)
(2)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這種擔心越近家鄉(xiāng)的時候,越加強烈,他憂懼自己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2分)通過這兩句詩,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2分)(大意對即可)
13.(1)羈鳥戀舊林,開荒南野際,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雞鳴桑樹顛
(2)忠而被謗,蓋自怨生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人間喜劇》
14.一片梅林和迎著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媽媽洗菜和洗衣時的水井、井臺邊上茂密的龍眼樹樹下的水牛消失了;有著長滿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綠的稻田的鄉(xiāng)村景色消失了;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學時走過的小路、石階以及聽到的汽笛聲消失了。(寫出3點給4分,寫出4點即可得滿分)
15.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與原有的佛、儒文化融匯后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后者指依據所謂“現代文化”改裝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每點2分)
16.開頭寫“迷了路”是指家鄉(xiāng)的變化讓我認不出,為下文做鋪墊。(2分)結尾寫“迷了路”是指在家鄉(xiāng)的變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夢幻、至愛的故鄉(xiāng)和特有的文化情結。(2分)這樣寫既前后呼應,又深化主題。(2分)
17.哀傷和惆悵。(2分)對童年的懷念,對充滿歐陸風情以及異域情調的故鄉(xiāng)的懷念,對特有的有異于內地文化形態(tài)的懷念。(4分)
18. ⑤②④①⑥③
19.例:選——被挑選出來的人,應該是事事走在別人前面的。
劣——平時少出力,最后總會比別人差一點。
舒——舍予即忘我,這是一種何等舒暢的境界。
值——人生要有“價值”,首先要求人要正直。
起——欲要崛“起”,就必須走自己的路。
20.略。 21.略。
附文言文譯文:
先生這個人,他的姓名、官職等級和籍貫都不能知道,帶著兩個仆人,都穿戴著明代的衣帽,躲藏在紹武、光澤一帶的山寺中,他們的事情被人所知,于是光澤守將吳鎮(zhèn)派人逮捕了他們,押送到紹武守將池鳳陽那里。池鳳陽把他們的網巾都除去了,把他們留在軍中,告誡手下謹慎看守他們。先生已經失去了網巾,洗漱梳頭完畢,對兩個仆人說:“衣帽,歷代有各自的規(guī)定,至于戴網巾則是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創(chuàng)實行的?,F在我遭遇國家滅亡就要死了,難道可以忘記祖宗的制度嗎?你們取筆墨來,替我在額上畫上網巾?!庇谑莾蓚€仆人替先生畫上網巾,畫完以后,才戴上帽子,兩個仆人也互相畫,一天天地都這樣。軍中的士卒都笑話他們,先生沒有姓名,人們都叫他畫網巾的人。
庚寅年夏天,四營軍在紹武的禾坪被打敗,池鳳陽假稱先生是陣俘,把他獻給提督楊明高。楊明高的軍隊到了泰寧,把先生從囚車里放出來,對他說:“如果在今天投降我,還可以免除死罪。”先生說:“我原來就認識王之綱,應當到他那里決斷此事。”王之綱,是福建總兵,是攻破四營軍的功臣。楊明高很高興,押解他到王之綱處。王之綱說:“我本來也不認識你?!毕壬f:“我也不認識你,今天特地到你這里死罷了。”王之綱追問他的姓名,先生說:“我忠心卻不能報效國家,留下姓名就是辱國;我有智慧卻不能保護家庭,留下姓名就是辱家;國家危難之時不能立即獻身于國,留下姓名就是侮辱自身。軍中人叫我為畫網巾的,就用這個做我的姓名就可以了。”王之綱說:“天下大事已定,我本是明朝的總兵,只是因為識時機變化,知曉天命,到現在還不失掉富貴。你一個平民,倔強而死,有什么好處呢?再說變更朝制、改換服裝,從前代就已經這樣?!本椭钢念^發(fā)罵他說:“這種短短的頭發(fā)還不肯剪去,為什么呢?”先生說:“我對于網巾尚且不忍心除去,何況頭發(fā)呢!”王之綱大怒,命令士卒先殺死他的兩個仆人。一群士卒上前揪住他們,兩個仆人睜大眼睛叱罵他們說:“我們兩個人難道還顧惜一死嗎?不過死也應當有禮節(jié),要和我們的主人告別再死罷了?!庇谑窍蛳壬掳?,并且告辭說:“我們能夠給您打掃黃泉之下了!”竟欣然受刃而死。王之綱又對先生說:“你難道還有什么辜負別人心嗎?堅持正義而死雖然也很好,為什么固執(zhí)到這種程度呢?!毕壬f:“我辜負什么?辜負我的國君罷了。一個計劃都沒有進獻實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區(qū)別呢,又用這個來交換節(jié)烈的名聲,我恥笑古今以來的遵循舊例而辜負節(jié)義的人,所以感到羞恥,不再說什么了?!庇谑窃谔幍纳冀蚴芩佬?。泰寧諸生謝韓在郊外的杉窩山埋葬了他的骸骨,墓碑上題寫“畫網巾先生之墓”,每年到墳墓祭奠的人不斷。
(2)一個計劃都沒有進獻實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區(qū)別呢,又用這個來交換節(jié)烈的名聲,我恥笑古今以來的遵循舊例而辜負節(jié)義的人,所以感到羞恥,不再說什么了。(“效”“以”“易”“笑”各1分,句意1分)
12.(1)被貶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一個“斷”字將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再現出來。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一個“復”字又將作者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現出來。這兩個字可以說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大意對即可,要結合詩句分析,每個字2分)
(2)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這種擔心越近家鄉(xiāng)的時候,越加強烈,他憂懼自己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2分)通過這兩句詩,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2分)(大意對即可)
13.(1)羈鳥戀舊林,開荒南野際,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雞鳴桑樹顛
(2)忠而被謗,蓋自怨生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人間喜劇》
14.一片梅林和迎著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媽媽洗菜和洗衣時的水井、井臺邊上茂密的龍眼樹樹下的水牛消失了;有著長滿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綠的稻田的鄉(xiāng)村景色消失了;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學時走過的小路、石階以及聽到的汽笛聲消失了。(寫出3點給4分,寫出4點即可得滿分)
15.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與原有的佛、儒文化融匯后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后者指依據所謂“現代文化”改裝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每點2分)
16.開頭寫“迷了路”是指家鄉(xiāng)的變化讓我認不出,為下文做鋪墊。(2分)結尾寫“迷了路”是指在家鄉(xiāng)的變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夢幻、至愛的故鄉(xiāng)和特有的文化情結。(2分)這樣寫既前后呼應,又深化主題。(2分)
17.哀傷和惆悵。(2分)對童年的懷念,對充滿歐陸風情以及異域情調的故鄉(xiāng)的懷念,對特有的有異于內地文化形態(tài)的懷念。(4分)
18. ⑤②④①⑥③
19.例:選——被挑選出來的人,應該是事事走在別人前面的。
劣——平時少出力,最后總會比別人差一點。
舒——舍予即忘我,這是一種何等舒暢的境界。
值——人生要有“價值”,首先要求人要正直。
起——欲要崛“起”,就必須走自己的路。
20.略。 21.略。
附文言文譯文:
先生這個人,他的姓名、官職等級和籍貫都不能知道,帶著兩個仆人,都穿戴著明代的衣帽,躲藏在紹武、光澤一帶的山寺中,他們的事情被人所知,于是光澤守將吳鎮(zhèn)派人逮捕了他們,押送到紹武守將池鳳陽那里。池鳳陽把他們的網巾都除去了,把他們留在軍中,告誡手下謹慎看守他們。先生已經失去了網巾,洗漱梳頭完畢,對兩個仆人說:“衣帽,歷代有各自的規(guī)定,至于戴網巾則是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創(chuàng)實行的?,F在我遭遇國家滅亡就要死了,難道可以忘記祖宗的制度嗎?你們取筆墨來,替我在額上畫上網巾?!庇谑莾蓚€仆人替先生畫上網巾,畫完以后,才戴上帽子,兩個仆人也互相畫,一天天地都這樣。軍中的士卒都笑話他們,先生沒有姓名,人們都叫他畫網巾的人。
庚寅年夏天,四營軍在紹武的禾坪被打敗,池鳳陽假稱先生是陣俘,把他獻給提督楊明高。楊明高的軍隊到了泰寧,把先生從囚車里放出來,對他說:“如果在今天投降我,還可以免除死罪。”先生說:“我原來就認識王之綱,應當到他那里決斷此事。”王之綱,是福建總兵,是攻破四營軍的功臣。楊明高很高興,押解他到王之綱處。王之綱說:“我本來也不認識你?!毕壬f:“我也不認識你,今天特地到你這里死罷了。”王之綱追問他的姓名,先生說:“我忠心卻不能報效國家,留下姓名就是辱國;我有智慧卻不能保護家庭,留下姓名就是辱家;國家危難之時不能立即獻身于國,留下姓名就是侮辱自身。軍中人叫我為畫網巾的,就用這個做我的姓名就可以了。”王之綱說:“天下大事已定,我本是明朝的總兵,只是因為識時機變化,知曉天命,到現在還不失掉富貴。你一個平民,倔強而死,有什么好處呢?再說變更朝制、改換服裝,從前代就已經這樣?!本椭钢念^發(fā)罵他說:“這種短短的頭發(fā)還不肯剪去,為什么呢?”先生說:“我對于網巾尚且不忍心除去,何況頭發(fā)呢!”王之綱大怒,命令士卒先殺死他的兩個仆人。一群士卒上前揪住他們,兩個仆人睜大眼睛叱罵他們說:“我們兩個人難道還顧惜一死嗎?不過死也應當有禮節(jié),要和我們的主人告別再死罷了?!庇谑窍蛳壬掳?,并且告辭說:“我們能夠給您打掃黃泉之下了!”竟欣然受刃而死。王之綱又對先生說:“你難道還有什么辜負別人心嗎?堅持正義而死雖然也很好,為什么固執(zhí)到這種程度呢?!毕壬f:“我辜負什么?辜負我的國君罷了。一個計劃都沒有進獻實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區(qū)別呢,又用這個來交換節(jié)烈的名聲,我恥笑古今以來的遵循舊例而辜負節(jié)義的人,所以感到羞恥,不再說什么了?!庇谑窃谔幍纳冀蚴芩佬?。泰寧諸生謝韓在郊外的杉窩山埋葬了他的骸骨,墓碑上題寫“畫網巾先生之墓”,每年到墳墓祭奠的人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