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中數(shù)“九”是我國習慣用的雜節(jié)。進入冬至就數(shù)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shù)九”。它以冬至日為起算點,數(shù)上9天是一九,再數(shù)9天是二九……數(shù)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jié)。 按歷書規(guī)定:“夏至三庚便數(shù)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shù),數(shù)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歷書上還規(guī)定:“立秋”節(jié)氣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即第三伏)開始的日子。 人說“冷在九、熱在伏”,數(shù)九雖冷,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冷也冷得不一樣: 黃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開河,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吹得籬笆噼噼響聲);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晚上寒冷像白鶴一樣蜷曲著身體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華北地區(qū)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瀉水不流;三九四九破冰石臼;五九四十五,飛禽當空舞;六九五十四,籬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出門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黃狗躺陰地;九九八十一,犁牛一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