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歷數(shù)陷入“服飾門”事件的幾個主角。
2001年初,伏明霞穿一條寫滿英文臟話的"sex","bitch"的褲子參加某飲料新聞發(fā)布會,引起軒然大波。
昔日“跳水女皇”伏明霞
2005年5月,李湘在錄制節(jié)目時,竟然穿著一件帶有意為“蕩婦”的英文單詞"vamp"的短袖出鏡。后李湘雖聲稱這是一件意大利品牌的衣服,單詞不是"vamp"而是"vomp"。但該節(jié)目的下集,卻因此未能播出。
是孫儷最新寫真集中的一張照片。照片中孫儷白色T恤搭配牛仔裙,和她一貫的清純淡定形象并無二致。但在簡單的T恤上有一個醒目的英文單詞"hustler"。"hustler"在英文中是個貶義詞,直譯為“拉皮條人”,有“妓女、男妓”之意,也是美國一知名成人用品企業(yè)的名字。
試問,就算這些女明星不懂英文,她周圍的一幫人也不懂嗎?那么多人,都沒學過英語嗎?
中國英語教育好象走進一個誤區(qū),以為洋和尚都會念經,只要是外國人就請來教英語。深圳的英語外教中,竟有巴基斯坦,烏干達,肯尼亞人。這些國家的官方語言雖然是英語,但平時說的都是部落土話,英語也就算第二語言。他們說英語時,不是大舌頭說話含混,就是用自己母語發(fā)音法說英語,口音遠比中國人重。跟他們學出來的英語,也只有到他們國家去說才有人聽得懂。要是想去烏干達,肯尼亞做生意的商人,找他們學英語就對了。
這里并非要否定中國的英語教育。中國的英語教育還是相當受重視的,不僅正規(guī)教育強調英語,英語六級考試已經相當普及。評職稱,找工作,都要看英語水平,出國就更不用說了。而且,走在上海南京路,徐家匯,北京建國門外地區(qū),看見歐美人面孔的幾率,不比在美國中等城市看見亞洲人面孔少。所不同的是,單身男洋人身邊,大都有一個時髦女人陪伴,嘰里咕嚕地說著英文。這些女人英文肯定不錯,怎么就只肯做洋人的私人翻譯,卻不為公共場合的英語標識做貢獻呢?
讓我們來看看公共場合這些讓人汗顏的翻譯吧。
在上海移動電話公司營業(yè)大廳里,每個服務柜臺的業(yè)務范圍都有中英文說明,如手機修理,業(yè)務接待。但那翻譯卻十分離譜。手機是"handset",英文里那是電話聽筒的意思。窗口暫停營業(yè)本應是"closed", 竟然翻譯成"business suspended",照字面理解還以為是被迫停業(yè)了。更可氣的是,“收款處”竟把pay 和ment分開了。進口處和出口處本來是最常見的指路牌,是entrance和exit,可在杭州西湖的游船碼頭上,進口處高懸way-in,出口是way-out。意思倒是明白了,可怎么會翻譯成這樣可真讓人糊涂了。
還有一個新詞“理念”,被譯成"theory"理論。其實這是兩個涵義不同的詞。理念是思維方式和決策的見解,無論如何,都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兩者涵義截然不同。而且,把意思為"the theory of combining…"譯成了"combination theory of…",這一來,意思就完全變了。
深圳的中國銀行的窗口分“公司業(yè)務”和“個人業(yè)務”,對應的英文翻成了"corporation banking" 和"private banking"。前者不能說錯,但corporation是股份公司,不包括個人擁有的私人公司,不如美國用的business banking 準確。后者就翻得有點太離譜了。個人業(yè)務應該翻譯成"personal banking"。"private banking"在美國指為富人灰色收入洗錢的特別服務,如貪官,走私,販毒的收入,不敢存入銀行,就通過這種服務合法化。這種服務都是私下運作的,絕對不會掛牌營業(yè)。
最無法容忍的拼寫錯誤當屬北京地鐵公司的公告,在北京市所有地鐵站口,都貼著一張關于地鐵13號線改人工檢票為自動檢票的告示,并注明自動收款的英文簡寫是"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ng)。然而,就這么三個單詞,竟然把"collecting"錯拼成 "clecting"。
衛(wèi)生間
有譯成toilet的(那是馬桶), 有譯成wash room (洗衣房)的,但就是沒有譯成restroom的。
現(xiàn)在最時髦的一句話叫“和國際接軌”。上海浦東機場一天有幾十趟飛往世界各地的航班,可以說是和國際接軌的“接頭”。可就在這里,煙頭應該是butts, 卻被譯成ends, 行李超重是overweight,卻被譯成excess load,成了超載,而且excess也不如over準確。
所以說,中譯英時,最忌諱的就是直譯,輕則讓人看笑話,摸不著頭腦,重則與原文意思滿擰。
2001年初,伏明霞穿一條寫滿英文臟話的"sex","bitch"的褲子參加某飲料新聞發(fā)布會,引起軒然大波。
昔日“跳水女皇”伏明霞
2005年5月,李湘在錄制節(jié)目時,竟然穿著一件帶有意為“蕩婦”的英文單詞"vamp"的短袖出鏡。后李湘雖聲稱這是一件意大利品牌的衣服,單詞不是"vamp"而是"vomp"。但該節(jié)目的下集,卻因此未能播出。
是孫儷最新寫真集中的一張照片。照片中孫儷白色T恤搭配牛仔裙,和她一貫的清純淡定形象并無二致。但在簡單的T恤上有一個醒目的英文單詞"hustler"。"hustler"在英文中是個貶義詞,直譯為“拉皮條人”,有“妓女、男妓”之意,也是美國一知名成人用品企業(yè)的名字。
試問,就算這些女明星不懂英文,她周圍的一幫人也不懂嗎?那么多人,都沒學過英語嗎?
中國英語教育好象走進一個誤區(qū),以為洋和尚都會念經,只要是外國人就請來教英語。深圳的英語外教中,竟有巴基斯坦,烏干達,肯尼亞人。這些國家的官方語言雖然是英語,但平時說的都是部落土話,英語也就算第二語言。他們說英語時,不是大舌頭說話含混,就是用自己母語發(fā)音法說英語,口音遠比中國人重。跟他們學出來的英語,也只有到他們國家去說才有人聽得懂。要是想去烏干達,肯尼亞做生意的商人,找他們學英語就對了。
這里并非要否定中國的英語教育。中國的英語教育還是相當受重視的,不僅正規(guī)教育強調英語,英語六級考試已經相當普及。評職稱,找工作,都要看英語水平,出國就更不用說了。而且,走在上海南京路,徐家匯,北京建國門外地區(qū),看見歐美人面孔的幾率,不比在美國中等城市看見亞洲人面孔少。所不同的是,單身男洋人身邊,大都有一個時髦女人陪伴,嘰里咕嚕地說著英文。這些女人英文肯定不錯,怎么就只肯做洋人的私人翻譯,卻不為公共場合的英語標識做貢獻呢?
讓我們來看看公共場合這些讓人汗顏的翻譯吧。
在上海移動電話公司營業(yè)大廳里,每個服務柜臺的業(yè)務范圍都有中英文說明,如手機修理,業(yè)務接待。但那翻譯卻十分離譜。手機是"handset",英文里那是電話聽筒的意思。窗口暫停營業(yè)本應是"closed", 竟然翻譯成"business suspended",照字面理解還以為是被迫停業(yè)了。更可氣的是,“收款處”竟把pay 和ment分開了。進口處和出口處本來是最常見的指路牌,是entrance和exit,可在杭州西湖的游船碼頭上,進口處高懸way-in,出口是way-out。意思倒是明白了,可怎么會翻譯成這樣可真讓人糊涂了。
還有一個新詞“理念”,被譯成"theory"理論。其實這是兩個涵義不同的詞。理念是思維方式和決策的見解,無論如何,都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兩者涵義截然不同。而且,把意思為"the theory of combining…"譯成了"combination theory of…",這一來,意思就完全變了。
深圳的中國銀行的窗口分“公司業(yè)務”和“個人業(yè)務”,對應的英文翻成了"corporation banking" 和"private banking"。前者不能說錯,但corporation是股份公司,不包括個人擁有的私人公司,不如美國用的business banking 準確。后者就翻得有點太離譜了。個人業(yè)務應該翻譯成"personal banking"。"private banking"在美國指為富人灰色收入洗錢的特別服務,如貪官,走私,販毒的收入,不敢存入銀行,就通過這種服務合法化。這種服務都是私下運作的,絕對不會掛牌營業(yè)。
最無法容忍的拼寫錯誤當屬北京地鐵公司的公告,在北京市所有地鐵站口,都貼著一張關于地鐵13號線改人工檢票為自動檢票的告示,并注明自動收款的英文簡寫是"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ng)。然而,就這么三個單詞,竟然把"collecting"錯拼成 "clecting"。
衛(wèi)生間
有譯成toilet的(那是馬桶), 有譯成wash room (洗衣房)的,但就是沒有譯成restroom的。
現(xiàn)在最時髦的一句話叫“和國際接軌”。上海浦東機場一天有幾十趟飛往世界各地的航班,可以說是和國際接軌的“接頭”。可就在這里,煙頭應該是butts, 卻被譯成ends, 行李超重是overweight,卻被譯成excess load,成了超載,而且excess也不如over準確。
所以說,中譯英時,最忌諱的就是直譯,輕則讓人看笑話,摸不著頭腦,重則與原文意思滿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