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的人普遍認為自己如果在國家呆上幾年,講英文應(yīng)該不成問題會非常流利。出國前我也曾這樣認為,但事實證明遠非如此。在國外生活已經(jīng)幾年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英文在聽、讀、寫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而在說的方面有進步,但仍然存在著問題。我說的問題并非是不能用英文與洋人打交道處理日常各種事情,而是不能象說中文那樣自信地與當?shù)厝私涣鳒贤ǎ蚨鴷r常感覺氣餒自卑。
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在國外的中國人圈內(nèi)非常普遍,即便是那些與洋人通婚的國人,幾年之后也并非講英文象講母語一樣。有趣的是,如果你有機會與老外用中文交談過,你講外語的自信心反而會增強很多,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老外講中文與我們講外語是一樣的情形:一樣的有怪腔怪調(diào)的口音,一樣講得磕磕絆絆,一樣的想表達什么卻不知如何表達而急的抓耳撓腮。
其實,語言學界的研究早就表明,真正稱得上掌握雙語的人寥若晨星,如果不是從小就經(jīng)常使用兩種語言,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將習得的語言學得象母語一樣。很多歐洲人能熟練運用兩種以上語言,是因為歐洲各國之間交往頻繁,民眾進出各國工作無大障礙;印度,菲律賓,新加坡等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的人能講流利英文(雖然很多人的口音很糟糕,但與英美人士交談無礙),是因為早已被迫成為他們的官方語言。
因此,我們中國人應(yīng)拋棄非把外語說得象中文一樣流利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回歸我們外語的初衷:用外語去打開另外一個世界的窗戶,了解認識外面的世界,最為重要的是要能發(fā)揮外語的交際橋梁的作用。當我們用對方的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時,其實我們在這一點上已強過對方,我們又何必強求自己(不知要花多大精力,而且極難或不可能做到)要把它說得象母語那般流利呢?
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在國外的中國人圈內(nèi)非常普遍,即便是那些與洋人通婚的國人,幾年之后也并非講英文象講母語一樣。有趣的是,如果你有機會與老外用中文交談過,你講外語的自信心反而會增強很多,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老外講中文與我們講外語是一樣的情形:一樣的有怪腔怪調(diào)的口音,一樣講得磕磕絆絆,一樣的想表達什么卻不知如何表達而急的抓耳撓腮。
其實,語言學界的研究早就表明,真正稱得上掌握雙語的人寥若晨星,如果不是從小就經(jīng)常使用兩種語言,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將習得的語言學得象母語一樣。很多歐洲人能熟練運用兩種以上語言,是因為歐洲各國之間交往頻繁,民眾進出各國工作無大障礙;印度,菲律賓,新加坡等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的人能講流利英文(雖然很多人的口音很糟糕,但與英美人士交談無礙),是因為早已被迫成為他們的官方語言。
因此,我們中國人應(yīng)拋棄非把外語說得象中文一樣流利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回歸我們外語的初衷:用外語去打開另外一個世界的窗戶,了解認識外面的世界,最為重要的是要能發(fā)揮外語的交際橋梁的作用。當我們用對方的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時,其實我們在這一點上已強過對方,我們又何必強求自己(不知要花多大精力,而且極難或不可能做到)要把它說得象母語那般流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