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學語文(專)試題3

字號:

四、簡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3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
    (1)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3)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
    3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冻鰩煛芬槐碚婷?,千載誰堪伯仲間。
    (1)詩題為《書憤》,詩中所抒之“憤”包含哪些內(nèi)容?
    (2)“樓船”一聯(lián)的表達有何特點?
    (3)“長城”喻指什么?
    3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絕壁的縫隙,身子扭得像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樹葉,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么樣,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誰都不該似的。
    (1)為什么說松樹能“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境界”?
    (2)指出文中所用的四種修辭手法。
    (3)“望穿秋水”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有何作用?
    五、作文(30分)
    34. 數(shù)學家華羅庚寫了一首詩:“同是一粒豆,兩種前途在。陰濕覆蓋中,養(yǎng)成豆芽菜。嬌嫩盤中珍,聊供朵頤快。如或落大地,雨潤日光曬。開花結(jié)豆莢,留傳代復代?!?BR>     根據(jù)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