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和朋友說要去日本四國,朋友問道:“除了日本,你還要去哪3個國家?”一時語塞。
到四國后和日本人戲說起此事,對方竟?jié)M臉慚愧:“對不起,對不起,四國實在是太小了?!?BR> 日本國土主要由4個大島組成——本州、九州、北海道和四國,四國是其中最小的一個,總共只有四個縣——德島、香川、高知和愛媛。四國北靠瀨戶內(nèi)海,與日本第一大島本州相望,南面是太平洋。
從地圖上看,四國就是孤浮在大海上的一小塊陸地,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身居要沖。從7世紀開始,商船就從這里啟航,駛往中國及亞洲各地,被譽為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隋唐時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留學(xué)生都是經(jīng)瀨戶內(nèi)海前往長安。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jīng)濟騰飛,四國更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已有4座橋?qū)⑺c東京、大阪、京都和神戶的所在地本州相連:瀨戶大橋、大鳴門橋+明石海峽大橋、島浪海道。其中,瀨戶大橋是世界上最長、規(guī)模最雄偉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明石海峽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難怪臨行前,有日本同行面帶謙虛地說:“四國還是值得一去的。”特別是當我們從大阪關(guān)西國際機場出來,驅(qū)車駛上瀨戶大橋,從100多米高看腳下的萬頃大海向遠方浩浩蕩蕩伸展,我心中的期望值又提高了許多,甚至暗想:假如把東京橫濱或大阪京都再加上四國三日,會不會又是一條很好的日本游線路呢?
瀨戶大橋10公里海上奇觀
到四國,不能不看瀨戶大橋。常說世界上有三個民族有三大擅長:荷蘭人擅長圍海造田,瑞士人擅長鉆山開路,日本人則擅長跨海架橋。瀨戶大橋是四國發(fā)展的標志和觀光名勝,更是日本造橋人的驕傲和世界造橋工業(yè)的一大里程碑。
瀨戶大橋,跨海連接本州岡山縣和四國香川縣,全長13公里,海上部分約10公里。主橋塔高達194米、橋桁距海面達65米、大型油輪也可輕松通過??偣餐度?.12兆日元,花了9年半時間,到1988年4月才告完工。如果有“世界十大必游大橋”,瀨戶大橋肯定榜上有名。
瀨戶大橋,首選坐船,也可以乘直升飛機或開車,唯有不能像玩舊金山大橋和南浦大橋那樣直接上橋面走走。
在一個晴空碧海的秋日,我們坐上游覽船,乘著潮風向大橋駛?cè)ァEe目眺望,大海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藍與天一色,只有幾處綠色小島、幾片白帆零星點綴,就像一大塊藍絲絨緞上的小花紋。高懸在空中的瀨戶大橋宛如一根長長的琴弦,銜云撫風,蜿蜒伸展,難見盡頭。稍往前行,漸漸發(fā)現(xiàn),大橋的線條似有變化。細心的日本陪同看出了我們的疑惑,馬上娓娓道來:“瀨戶大橋一共跨越5座島嶼,由吊橋、斜拉橋、桁架橋、高架橋等6種不同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的大橋連接組成。看一座橋等于看了幾座橋,這也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BR> 沿著大橋的曲線一路欣賞,不覺走了很遠,返航時,天已擦黑。在最后一抹即將褪去的夕陽的金色中,大橋越縮越短,只有黛青色的海水還依稀映照出近處橋梁的偉岸。忽然間,燈光四起,十里長橋被照得通體透亮,仿佛夜空中一道長長的彩虹,又像一束射向遙遠星球的巨大光線。四周海水波光流動,遙映著頭上點點星光和車燈光。此時的心情,只有兩個字:陶醉。
栗林公園一座日本名園
久聞日本園林布局精致,善用各色植物花卉營造意境而別具一格,此次去香川縣高松市,有緣一游日本名勝——栗林公園。說公園,其實是一座回游式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庭園,從大約370年前起,由高松諸侯生駒家族歷時100余年才建成。
整座庭園占地75萬公頃,借綠色紫云山之景,巧置13座假山、6汪池塘,南有南湖,北有北湖,西有西湖;細植四季花木,2月梅花、4月櫻花、8月荷花、11月楓葉。匠心深厚,手法精妙,真的是稱得上“一步一景、一季一色”。
我們進園時,一場秋雨剛過,層林碧洗,疊山澄清。又巧不是周末,游人稀少。滿園除了鳥鳴,只有細石路在腳下的嘎嘎聲。在主人的帶領(lǐng)下,我們朝“南湖”走去,據(jù)介紹那里景致。一路上,青松修剪有形,池塘鯉魚沉底,假山錯落有致,雖不見想象中的亭臺樓閣,卻也是虛實得當,曲折玲瓏。
正在曲徑通幽中,眼前豁然開朗,已來到“南湖”西岸。遠處,一座小橋凌波橫臥南北,宛如星河懸月,名叫“偃月橋”。近處西岸邊,聳立著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屋,典型的日式建筑,并無奇特之處,但卻是園內(nèi)極珍貴的建筑。在藩政時代,它是藩主使用的茶屋,被稱為大茶屋,是園內(nèi)修建的多處茶屋風格建筑物中的一處,因非常宜于面南湖而賞月,故取中國唐代詩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一詩中的“掬水月在手”一句而起名“掬月亭”。登堂入室,拉開四周移門,視野頓開,湖綠滿目,風清拂面。為了讓我們重溫舊日情景,主人特按茶道儀節(jié),捧上日本茶。賓主盤腿四方圍坐在榻榻米上,一盅清茶,兩枚點心,雖無明月當空,已然體會“掬月亭”的情趣,一個字:雅。
鳴門渦潮做一回世界弄潮兒
到德島縣鳴門市的當天下午,聽龜井市長說要帶我們?nèi)ビ^世界名潮——鳴門“渦潮”時,一頭霧水。幸好帶了筆記本電腦,趕緊查。原來渦潮就是海洋漲潮落潮相互作用,最后在海面上產(chǎn)生的大規(guī)模漩渦,很壯觀。世界上有四大渦潮:南意大利卡拉布里亞沿岸的查雷布迪斯渦潮、西西里島和意大利間海峽的墨西拿渦潮、挪威沿岸羅佛敦群島的大渦潮以及鳴門渦潮。沒想到只有1600人口的鳴門市還有這等大景致。
實際上鳴門市有兩大景點。一是大鳴門斜拉橋,橫跨鳴門與淡路島,是連接四國與神戶的海上大動脈,全長1629米。另一個就是橋下的大渦潮,但后者名聲更響。鳴門渦潮涌動于鳴門市孫崎與淡路島之間僅1300米的海峽中,是當瀨戶內(nèi)海與紀伊水道的潮流相遇,由于二者的漲落時間不同而產(chǎn)生的,春秋兩季最盛,漩渦可達到直徑20米、時速20公里。
到鳴門市已是秋末,但主人安慰我們說渦潮還很大,沒錯過觀潮季節(jié),并特地安排了最刺激的方式:坐觀潮船直接去漩渦中心。我們聽說后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卻又按捺不住好奇。
特制的觀潮船不大,看上去和普通船只沒啥兩樣,進去才知道它是半潛艇式的,四周包著厚厚的鋼板。我們先被領(lǐng)進潛水艙,依次坐下,每個座位正對一扇圓形小了望窗。
觀潮第一步,先從水下潛到漩渦邊。船離岸行駛10多分鐘后開始下潛,前行。不一會,先前清澈的海水開始變渾濁,船體有輕微的晃動??斓搅?,艙內(nèi)每個人都緊緊攥住把手,準備隨時到來的翻江倒海。只見窗外的海水流速越來越快,水流劇烈翻騰,眼前一派混沌,只見大片的水沫和氣泡亂竄,一條魚也看不見,但奇怪的是船倒還走得挺平穩(wěn)。正在胡思亂猜時,喇叭里傳來船長的聲音:“船馬上要浮出水面了,請準備上甲板觀潮。”噢,大動靜還在后面呢!走出潛水艙,剛踏上濕漉漉的甲板,耳邊就傳來巨大的轟鳴聲,往前一看,只見前面寬闊的海面上,一個大漩渦接著一個大漩渦旋轉(zhuǎn)翻滾,我們的船正全速向里面駛?cè)?,剎那間,海風大作,氣溫驟降,洶涌的波濤沖擊著船身上下起伏。我們一群人再也顧不上拍照攝像,使勁抓住欄桿,哆嗦身子,頂著一頭亂發(fā),在漩渦中隨波逐流,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千萬別被漩渦卷進去。
阿波舞舞起民族之風
在德島初聽說“阿波舞”,還以為它是舶來品。其實,它是德島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關(guān)于它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日本各地都可看到的盂蘭盆舞;二是在天正年間(1574~1592年),為慶祝峰須賀家政建德島城竣工,市民們開始在城內(nèi)環(huán)城起舞,延續(xù)至今;三是受到能樂的源流之一“風流”的影響,1663年的《三好記》中就有關(guān)于在勝瑞城舉行風流舞的記載?,F(xiàn)多以第二種說法為盛。
每年8月12-15日,在德島都要舉行“阿波舞大會”,它是德島和四國的夏季慶典,也是每年8月日本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慶典。從8月12日起的4天內(nèi),在作為主會場的7處地點,人們鋪上席子,一晚上會有超過50組的舞蹈團接連登臺,不論男女老少,瘋狂起舞,從下午6點一直跳到晚上10點多。旁觀者們看著看著也會不由自主地扭動起身體來?!?BR>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阿波舞,德島市專門建造了一座“阿波舞會館”,游客們在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和親身體驗阿波舞。
阿波舞又被稱作“手舞足蹈的舞蹈”。我們在“阿波舞會館”先觀看了“有名連”和“專屬連”舞蹈團的男子舞和女子舞表演。舞蹈動作并不復(fù)雜,基本是按照2拍的節(jié)奏,只要把握住基本要領(lǐng),舞者完全可以在手腳上做點“文章”而舞出些個性來。最主要的動作一是身體要作塌腰狀但上身挺直,二是須右手與右腳、左手與左腳輪換同時向前伸出。記得在學(xué)校做隊列操練,誰要是邁步時右手右腳并出,肯定會引起旁人嘲笑,沒想到在這兒還反過來了。
音樂響起,我們跟著領(lǐng)舞者扭了起來,一圈下來,感覺不錯,動作沒大走樣,兩圈、三圈,舞感漸入佳境,手舞和足蹈上還能加點即興發(fā)揮。進入第四圈,正想再向美感發(fā)展,忽覺全身開始冒汗,身法有點滯重,手腳腰漸漸酸痛。到第五六圈,就只求跟上節(jié)奏別掉隊。蹣跚牛喘之間,瞧瞧前面領(lǐng)舞者精神依舊抖擻,舞姿依舊或婀娜或剛勁,再想想那盛夏4天的狂舞,不由一聲嘆息:德島人民真是好體力!
到四國后和日本人戲說起此事,對方竟?jié)M臉慚愧:“對不起,對不起,四國實在是太小了?!?BR> 日本國土主要由4個大島組成——本州、九州、北海道和四國,四國是其中最小的一個,總共只有四個縣——德島、香川、高知和愛媛。四國北靠瀨戶內(nèi)海,與日本第一大島本州相望,南面是太平洋。
從地圖上看,四國就是孤浮在大海上的一小塊陸地,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身居要沖。從7世紀開始,商船就從這里啟航,駛往中國及亞洲各地,被譽為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隋唐時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留學(xué)生都是經(jīng)瀨戶內(nèi)海前往長安。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jīng)濟騰飛,四國更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已有4座橋?qū)⑺c東京、大阪、京都和神戶的所在地本州相連:瀨戶大橋、大鳴門橋+明石海峽大橋、島浪海道。其中,瀨戶大橋是世界上最長、規(guī)模最雄偉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明石海峽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難怪臨行前,有日本同行面帶謙虛地說:“四國還是值得一去的。”特別是當我們從大阪關(guān)西國際機場出來,驅(qū)車駛上瀨戶大橋,從100多米高看腳下的萬頃大海向遠方浩浩蕩蕩伸展,我心中的期望值又提高了許多,甚至暗想:假如把東京橫濱或大阪京都再加上四國三日,會不會又是一條很好的日本游線路呢?
瀨戶大橋10公里海上奇觀
到四國,不能不看瀨戶大橋。常說世界上有三個民族有三大擅長:荷蘭人擅長圍海造田,瑞士人擅長鉆山開路,日本人則擅長跨海架橋。瀨戶大橋是四國發(fā)展的標志和觀光名勝,更是日本造橋人的驕傲和世界造橋工業(yè)的一大里程碑。
瀨戶大橋,跨海連接本州岡山縣和四國香川縣,全長13公里,海上部分約10公里。主橋塔高達194米、橋桁距海面達65米、大型油輪也可輕松通過??偣餐度?.12兆日元,花了9年半時間,到1988年4月才告完工。如果有“世界十大必游大橋”,瀨戶大橋肯定榜上有名。
瀨戶大橋,首選坐船,也可以乘直升飛機或開車,唯有不能像玩舊金山大橋和南浦大橋那樣直接上橋面走走。
在一個晴空碧海的秋日,我們坐上游覽船,乘著潮風向大橋駛?cè)ァEe目眺望,大海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藍與天一色,只有幾處綠色小島、幾片白帆零星點綴,就像一大塊藍絲絨緞上的小花紋。高懸在空中的瀨戶大橋宛如一根長長的琴弦,銜云撫風,蜿蜒伸展,難見盡頭。稍往前行,漸漸發(fā)現(xiàn),大橋的線條似有變化。細心的日本陪同看出了我們的疑惑,馬上娓娓道來:“瀨戶大橋一共跨越5座島嶼,由吊橋、斜拉橋、桁架橋、高架橋等6種不同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的大橋連接組成。看一座橋等于看了幾座橋,這也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BR> 沿著大橋的曲線一路欣賞,不覺走了很遠,返航時,天已擦黑。在最后一抹即將褪去的夕陽的金色中,大橋越縮越短,只有黛青色的海水還依稀映照出近處橋梁的偉岸。忽然間,燈光四起,十里長橋被照得通體透亮,仿佛夜空中一道長長的彩虹,又像一束射向遙遠星球的巨大光線。四周海水波光流動,遙映著頭上點點星光和車燈光。此時的心情,只有兩個字:陶醉。
栗林公園一座日本名園
久聞日本園林布局精致,善用各色植物花卉營造意境而別具一格,此次去香川縣高松市,有緣一游日本名勝——栗林公園。說公園,其實是一座回游式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庭園,從大約370年前起,由高松諸侯生駒家族歷時100余年才建成。
整座庭園占地75萬公頃,借綠色紫云山之景,巧置13座假山、6汪池塘,南有南湖,北有北湖,西有西湖;細植四季花木,2月梅花、4月櫻花、8月荷花、11月楓葉。匠心深厚,手法精妙,真的是稱得上“一步一景、一季一色”。
我們進園時,一場秋雨剛過,層林碧洗,疊山澄清。又巧不是周末,游人稀少。滿園除了鳥鳴,只有細石路在腳下的嘎嘎聲。在主人的帶領(lǐng)下,我們朝“南湖”走去,據(jù)介紹那里景致。一路上,青松修剪有形,池塘鯉魚沉底,假山錯落有致,雖不見想象中的亭臺樓閣,卻也是虛實得當,曲折玲瓏。
正在曲徑通幽中,眼前豁然開朗,已來到“南湖”西岸。遠處,一座小橋凌波橫臥南北,宛如星河懸月,名叫“偃月橋”。近處西岸邊,聳立著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屋,典型的日式建筑,并無奇特之處,但卻是園內(nèi)極珍貴的建筑。在藩政時代,它是藩主使用的茶屋,被稱為大茶屋,是園內(nèi)修建的多處茶屋風格建筑物中的一處,因非常宜于面南湖而賞月,故取中國唐代詩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一詩中的“掬水月在手”一句而起名“掬月亭”。登堂入室,拉開四周移門,視野頓開,湖綠滿目,風清拂面。為了讓我們重溫舊日情景,主人特按茶道儀節(jié),捧上日本茶。賓主盤腿四方圍坐在榻榻米上,一盅清茶,兩枚點心,雖無明月當空,已然體會“掬月亭”的情趣,一個字:雅。
鳴門渦潮做一回世界弄潮兒
到德島縣鳴門市的當天下午,聽龜井市長說要帶我們?nèi)ビ^世界名潮——鳴門“渦潮”時,一頭霧水。幸好帶了筆記本電腦,趕緊查。原來渦潮就是海洋漲潮落潮相互作用,最后在海面上產(chǎn)生的大規(guī)模漩渦,很壯觀。世界上有四大渦潮:南意大利卡拉布里亞沿岸的查雷布迪斯渦潮、西西里島和意大利間海峽的墨西拿渦潮、挪威沿岸羅佛敦群島的大渦潮以及鳴門渦潮。沒想到只有1600人口的鳴門市還有這等大景致。
實際上鳴門市有兩大景點。一是大鳴門斜拉橋,橫跨鳴門與淡路島,是連接四國與神戶的海上大動脈,全長1629米。另一個就是橋下的大渦潮,但后者名聲更響。鳴門渦潮涌動于鳴門市孫崎與淡路島之間僅1300米的海峽中,是當瀨戶內(nèi)海與紀伊水道的潮流相遇,由于二者的漲落時間不同而產(chǎn)生的,春秋兩季最盛,漩渦可達到直徑20米、時速20公里。
到鳴門市已是秋末,但主人安慰我們說渦潮還很大,沒錯過觀潮季節(jié),并特地安排了最刺激的方式:坐觀潮船直接去漩渦中心。我們聽說后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卻又按捺不住好奇。
特制的觀潮船不大,看上去和普通船只沒啥兩樣,進去才知道它是半潛艇式的,四周包著厚厚的鋼板。我們先被領(lǐng)進潛水艙,依次坐下,每個座位正對一扇圓形小了望窗。
觀潮第一步,先從水下潛到漩渦邊。船離岸行駛10多分鐘后開始下潛,前行。不一會,先前清澈的海水開始變渾濁,船體有輕微的晃動??斓搅?,艙內(nèi)每個人都緊緊攥住把手,準備隨時到來的翻江倒海。只見窗外的海水流速越來越快,水流劇烈翻騰,眼前一派混沌,只見大片的水沫和氣泡亂竄,一條魚也看不見,但奇怪的是船倒還走得挺平穩(wěn)。正在胡思亂猜時,喇叭里傳來船長的聲音:“船馬上要浮出水面了,請準備上甲板觀潮。”噢,大動靜還在后面呢!走出潛水艙,剛踏上濕漉漉的甲板,耳邊就傳來巨大的轟鳴聲,往前一看,只見前面寬闊的海面上,一個大漩渦接著一個大漩渦旋轉(zhuǎn)翻滾,我們的船正全速向里面駛?cè)?,剎那間,海風大作,氣溫驟降,洶涌的波濤沖擊著船身上下起伏。我們一群人再也顧不上拍照攝像,使勁抓住欄桿,哆嗦身子,頂著一頭亂發(fā),在漩渦中隨波逐流,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千萬別被漩渦卷進去。
阿波舞舞起民族之風
在德島初聽說“阿波舞”,還以為它是舶來品。其實,它是德島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關(guān)于它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日本各地都可看到的盂蘭盆舞;二是在天正年間(1574~1592年),為慶祝峰須賀家政建德島城竣工,市民們開始在城內(nèi)環(huán)城起舞,延續(xù)至今;三是受到能樂的源流之一“風流”的影響,1663年的《三好記》中就有關(guān)于在勝瑞城舉行風流舞的記載?,F(xiàn)多以第二種說法為盛。
每年8月12-15日,在德島都要舉行“阿波舞大會”,它是德島和四國的夏季慶典,也是每年8月日本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慶典。從8月12日起的4天內(nèi),在作為主會場的7處地點,人們鋪上席子,一晚上會有超過50組的舞蹈團接連登臺,不論男女老少,瘋狂起舞,從下午6點一直跳到晚上10點多。旁觀者們看著看著也會不由自主地扭動起身體來?!?BR>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阿波舞,德島市專門建造了一座“阿波舞會館”,游客們在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和親身體驗阿波舞。
阿波舞又被稱作“手舞足蹈的舞蹈”。我們在“阿波舞會館”先觀看了“有名連”和“專屬連”舞蹈團的男子舞和女子舞表演。舞蹈動作并不復(fù)雜,基本是按照2拍的節(jié)奏,只要把握住基本要領(lǐng),舞者完全可以在手腳上做點“文章”而舞出些個性來。最主要的動作一是身體要作塌腰狀但上身挺直,二是須右手與右腳、左手與左腳輪換同時向前伸出。記得在學(xué)校做隊列操練,誰要是邁步時右手右腳并出,肯定會引起旁人嘲笑,沒想到在這兒還反過來了。
音樂響起,我們跟著領(lǐng)舞者扭了起來,一圈下來,感覺不錯,動作沒大走樣,兩圈、三圈,舞感漸入佳境,手舞和足蹈上還能加點即興發(fā)揮。進入第四圈,正想再向美感發(fā)展,忽覺全身開始冒汗,身法有點滯重,手腳腰漸漸酸痛。到第五六圈,就只求跟上節(jié)奏別掉隊。蹣跚牛喘之間,瞧瞧前面領(lǐng)舞者精神依舊抖擻,舞姿依舊或婀娜或剛勁,再想想那盛夏4天的狂舞,不由一聲嘆息:德島人民真是好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