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都是禮儀之邦,兩國有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歷史,在不少禮儀上有相近的地方。但據(jù)此說中日禮儀大同小異,完全可以照搬,那可是大錯特錯。尤其是在接待的禮數(shù)上,中日之間其實有很多差距,甚至可以說在某些禮數(shù)上截然不同。許多中國人在與日本人打交道,尤其是一些單位在與對方談判做買賣的時候,還因此鬧出一些笑話,有的甚至還不歡而散。
筆者在數(shù)次參與和日本人交流工作的時候,就曾多次遇到因對接待禮數(shù)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誤會。
禮尚往來與君子之交
在中日的接待禮節(jié)中,“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觀念是雙方認知較為一致又是做得多的。許多與日本人打過交道的人都會有收到日本人包裝精美的小禮品的體驗。作為回敬,中國人一般也會在分手之際贈送對方像樣的禮物。但同樣是贈送禮物,日本人與中國人卻存在差異,甚至可以說許多國人因為不甚了解日本人的送禮習慣,送出了禮品卻結下了疙瘩。
比如,某公司在接待日本人的時候,為表明熱情和誠意,不惜贈送高檔煙酒或是工藝品,而得到的回贈卻是包裝雖好但內容很一般的毛巾、手絹或襪子,因此忿忿不平,埋怨日本人太小氣,瞧不起自己;還有的公司在接待日本人的時候,為了生意的成功,在賓館、高檔飯店大擺宴席,生猛海鮮、鮑魚燕翅,招待了個遍。待己方公司到日本考察的時候,對方卻以份飯、拉面和簡單的宴請應付,搞得中方人馬回到賓館還得再買面包充饑,一邊吃一邊痛罵日本人只知道賺錢,不懂人情,來而不往不夠意思。
其實,上述誤會是中國人對所謂日本人的“來而不往非禮也”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即日本人的“來而不往非禮也”是建立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前提下的。日本人送禮是出于禮節(jié)的一種形式,并不看重禮品的價值,因此禮品多是不值錢的小禮品。
由于是形式,就比較注重外表,因此在包裝上下的功夫比禮品本身更多。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沒有目的送人家貴重的禮品等于是給對方添麻煩,不利于保持長久交往。而中國人把送禮看成是增進感情和辦事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非??粗囟Y品本身的價值,希望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系基礎上雙方能夠成為莫逆之交?;ㄙM大把的金錢準備禮品錦上添花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與日本人打交道之時,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熱情適中,接待適當,禮品從簡,把精力放在談判和業(yè)務上。“來而不往非禮也”與“君子之交淡如水”相輔相成,相信這才是日本人真正想要的,也是我們在與國際接軌中需要不斷改進的。
公私含糊與公私分明
許多的中國企業(yè)及個人可能都有在中國七個碟子八個碗,山珍海味地接待了日本人,到了對方的國家,卻被清茶一杯、拉面一碗打發(fā)走人的尷尬經歷而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如同上述在送禮上的差異一樣,在接待上,中日兩國由于國情的不同,即使是我們認為理直氣壯的事情,在日本也可能碰壁行不通。因為中國企業(yè)的“公私含糊”與日本企業(yè)的“公私分明”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永遠無法合到一起。
許多中國企業(yè)在接待上存在公私不分的怪現(xiàn)象,有時甚至讓日本人不知道究竟是公司請客還是經理本人做東,請客的規(guī)模也是日本人所無法理解和想象的。經常有一個外賓八個陪,兩個客人十個上的超級接待。酒桌上的預算標準也是隨著喝酒的情緒不斷高漲,接待費用的隨意支出,使人懷疑該企業(yè)的會計制度、支出標準是否形同虛設。與中國企業(yè)普遍存在的“公私含糊”相比,日本人猶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的“公私分明”意識的確讓人大開眼界。
筆者曾幾次參加日本研究所的國際課題。在日本考察的時候,日方的接待人員,其實也是我們的研究同行。在我們入住當?shù)馗邫n的飯店后,他會告訴我們,有事給他打手機,他住在對面的某某小飯店。在品嘗河豚宴、螃蟹宴或高檔的法式西餐時,他也會在安排完畢后自動退出,到附近的小店對付幾口。
事后,我曾經問他,也不差一個人為什么不與我們一起。他說日本是“公私分明”的社會,個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否則心里不安。有,我因為在東京見朋友,就將自己在當天晚宴上的名額讓給了他。他高興地接受了,他說因為是不能取消的宴會,按人頭計算,我不去就浪費了,謝謝給他一個品嘗高檔菜肴的機會。
許多日本人在與中國企業(yè)打交道時,一個較為頭疼的問題就是無法確認某些飯局究竟是應該感謝企業(yè),還是感謝企業(yè)負責人,尤其是對帶著一幫家屬前來喝酒且越喝人越多的企業(yè)宴會感到不可思議。接待禮數(shù)上的“公私含糊”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企業(yè)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頑疾。
了解了上述中日之間在接待禮數(shù)上的一些不同,希望在與日本人、日本企業(yè)打交道的時候,國人都能留個心眼:中日“接待”禮數(shù)“貌合神離”,千萬不可“盲目應戰(zhàn)”。
筆者在數(shù)次參與和日本人交流工作的時候,就曾多次遇到因對接待禮數(shù)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誤會。
禮尚往來與君子之交
在中日的接待禮節(jié)中,“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觀念是雙方認知較為一致又是做得多的。許多與日本人打過交道的人都會有收到日本人包裝精美的小禮品的體驗。作為回敬,中國人一般也會在分手之際贈送對方像樣的禮物。但同樣是贈送禮物,日本人與中國人卻存在差異,甚至可以說許多國人因為不甚了解日本人的送禮習慣,送出了禮品卻結下了疙瘩。
比如,某公司在接待日本人的時候,為表明熱情和誠意,不惜贈送高檔煙酒或是工藝品,而得到的回贈卻是包裝雖好但內容很一般的毛巾、手絹或襪子,因此忿忿不平,埋怨日本人太小氣,瞧不起自己;還有的公司在接待日本人的時候,為了生意的成功,在賓館、高檔飯店大擺宴席,生猛海鮮、鮑魚燕翅,招待了個遍。待己方公司到日本考察的時候,對方卻以份飯、拉面和簡單的宴請應付,搞得中方人馬回到賓館還得再買面包充饑,一邊吃一邊痛罵日本人只知道賺錢,不懂人情,來而不往不夠意思。
其實,上述誤會是中國人對所謂日本人的“來而不往非禮也”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即日本人的“來而不往非禮也”是建立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前提下的。日本人送禮是出于禮節(jié)的一種形式,并不看重禮品的價值,因此禮品多是不值錢的小禮品。
由于是形式,就比較注重外表,因此在包裝上下的功夫比禮品本身更多。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沒有目的送人家貴重的禮品等于是給對方添麻煩,不利于保持長久交往。而中國人把送禮看成是增進感情和辦事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非??粗囟Y品本身的價值,希望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系基礎上雙方能夠成為莫逆之交?;ㄙM大把的金錢準備禮品錦上添花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與日本人打交道之時,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熱情適中,接待適當,禮品從簡,把精力放在談判和業(yè)務上。“來而不往非禮也”與“君子之交淡如水”相輔相成,相信這才是日本人真正想要的,也是我們在與國際接軌中需要不斷改進的。
公私含糊與公私分明
許多的中國企業(yè)及個人可能都有在中國七個碟子八個碗,山珍海味地接待了日本人,到了對方的國家,卻被清茶一杯、拉面一碗打發(fā)走人的尷尬經歷而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如同上述在送禮上的差異一樣,在接待上,中日兩國由于國情的不同,即使是我們認為理直氣壯的事情,在日本也可能碰壁行不通。因為中國企業(yè)的“公私含糊”與日本企業(yè)的“公私分明”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永遠無法合到一起。
許多中國企業(yè)在接待上存在公私不分的怪現(xiàn)象,有時甚至讓日本人不知道究竟是公司請客還是經理本人做東,請客的規(guī)模也是日本人所無法理解和想象的。經常有一個外賓八個陪,兩個客人十個上的超級接待。酒桌上的預算標準也是隨著喝酒的情緒不斷高漲,接待費用的隨意支出,使人懷疑該企業(yè)的會計制度、支出標準是否形同虛設。與中國企業(yè)普遍存在的“公私含糊”相比,日本人猶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的“公私分明”意識的確讓人大開眼界。
筆者曾幾次參加日本研究所的國際課題。在日本考察的時候,日方的接待人員,其實也是我們的研究同行。在我們入住當?shù)馗邫n的飯店后,他會告訴我們,有事給他打手機,他住在對面的某某小飯店。在品嘗河豚宴、螃蟹宴或高檔的法式西餐時,他也會在安排完畢后自動退出,到附近的小店對付幾口。
事后,我曾經問他,也不差一個人為什么不與我們一起。他說日本是“公私分明”的社會,個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否則心里不安。有,我因為在東京見朋友,就將自己在當天晚宴上的名額讓給了他。他高興地接受了,他說因為是不能取消的宴會,按人頭計算,我不去就浪費了,謝謝給他一個品嘗高檔菜肴的機會。
許多日本人在與中國企業(yè)打交道時,一個較為頭疼的問題就是無法確認某些飯局究竟是應該感謝企業(yè),還是感謝企業(yè)負責人,尤其是對帶著一幫家屬前來喝酒且越喝人越多的企業(yè)宴會感到不可思議。接待禮數(shù)上的“公私含糊”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企業(yè)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頑疾。
了解了上述中日之間在接待禮數(shù)上的一些不同,希望在與日本人、日本企業(yè)打交道的時候,國人都能留個心眼:中日“接待”禮數(shù)“貌合神離”,千萬不可“盲目應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