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考試: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的關(guān)系

字號:

客家人作為中原衣冠士族南遷而來的一個民系,其服飾與中原服飾從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差異。大概因為客家人傳統(tǒng)的以中原漢族為正統(tǒng)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意識也反映在客家人的衣飾打扮上。但是,由于客家民系本身形成的客觀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習慣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相較,在形制和文化內(nèi)涵上也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
    《易·系辭下》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意思是黃帝以后,創(chuàng)制衣裳為服飾,因而天下大治?!肚?、《坤》二卦象征天、地、黃帝、堯、舜取此兩卦的象征以制造衣裳,所以上衣下裳。"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明華夏民族的服飾文明,自黃帝開始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并且與政治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服飾的主要功能在于御寒,釋名·釋衣服》說:"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這幾句話,即解釋也衣服御寒保暖和蔽體遮羞的功用。有兩個故事可以生動地說明衣服的這兩種功能。一是《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 篇中的故事。一個名戎夷的士人從齊國到魯國去。到了魯國,城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時值天大寒,戎夷只好與其弟子宿在城外。夜里,天氣越來越冷,兩人都凍得受不了,戎夷對弟子說:"你把衣服給我,我就能活下去。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夠活下去??墒俏沂菄?,凍死了天下人都會感到可惜。你是無德無才的人,死了也不足惜。還是把你的衣服脫下來給我穿吧!"弟子說:"我既無德無才,又怎么會把自己的衣服給國士穿呢?"戎夷嘆息一聲說:"唉,看來跟你說這些大道理是沒用的??!"于是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弟子穿,自己半夜就凍死了,而弟子地卻活了下來。在御寒以保存生命的現(xiàn)實面前,衣裳的實用功能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個故事說,有一個男子漢,憑雙手勇斗猛虎,為鄉(xiāng)人除了一大害,受到全鄉(xiāng)人稱贊。老虎被打死了,可是這位打虎英雄卻落下了一個毛病,即除了睡覺之外,這人總是高舉雙手作與虎搏斗狀。家人請了許多醫(yī)生醫(yī)治均無效。一日,來了一位郎中,告訴英雄的家人,說自己能治好英雄的病,不過要等到墟日。墟日這天,郎中在墟場最熱鬧處擺上一張桌子,放上一把剪刀,讓打虎英雄脫光膀子,只穿一條客家人常穿的水褲。英雄站在中央,仍高舉雙手做搏斗狀。此時圍觀的人越為越多。郎中先是用手在英雄身上裝模作樣的比劃幾下,就在圍觀的人看得最起勁的時候,郎中猛然間拿起剪刀,冷不防一下子剪斷了英雄的褲帶。英雄受此一刺激,馬上放下雙手來挽住自己的褲子。這一來,雙手高舉的毛病就治好了。這個郎中是個頗諳人之心理的人。當褲子下掉,羞恥外露時,要遮羞的沖動所產(chǎn)生的興奮灶要壓過昔日打虎留下的緊張感,于是病就治好了。這則故事使人想起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起死》里所寫的那個漢子,與打虎英雄頗為相似。當漢子發(fā)現(xiàn)自己赤身*時,馬上蹲了下去。對于赤身露體的人來說,穿衣蔽體掩形遮羞的功能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衣服的實用功能,無論哪個民族,哪個民系,都是第一位的??图胰艘路?,在講究實用方面,更鮮明地繼承了古代服飾文化的傳統(tǒng)。
    古代的衣服,主要分衣和裳。《說文》曰:"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裳)。"段玉裁注曰:"常(裳),下裙也。"中國上古時期不論男女,皆以上衣下裙為常服。上衣一般為窄袖、高領(lǐng)。衣領(lǐng)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壓右衣襟,稱為"右衽"。相反,右襟壓左襟,則是"左衽",因為夷人上衣的衣襟就是這樣,所以"左衽"便被稱為"蠻服",甚至作為蠻夷的代稱(如圖74、圖75)。春秋時期的管仲,本是齊桓公政敵公子糾的師父,后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天下,孔子稱贊他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意為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將披頭散發(fā),衣襟壓向左邊,成為蠻夷了。"右衽"是華夏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標志。今天我們看到的客家人的上衣,男式上衣多為對襟,這大概是受清朝服裝影響的緣故。而客家婦女的大襟衣,則絕對保持右衽的習慣,這便是清以前漢族的傳統(tǒng)。
    古代上衣下裳,但褲子的出現(xiàn)也并不太晚。據(jù)古書記載,漢代已有褲子,時人叫著"窮绔"。據(jù)《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昭帝上官皇后,乃是重臣霍光的外孫女,"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臣皆阿意,言宜禁內(nèi),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绔,多其帶,后宮莫有進者。"所謂"窮绔",服虔注曰:"窮绔,有前后當(襠),不得交通也。"即有前后襠的褲子。霍光為了上官皇后能獨得昭帝寵幸而生太子,企圖阻撓昭帝與其他宮妃親幸。恰巧昭帝偶染小恙,身體不適,左右親信和御醫(yī)為阿諛討好霍光,都說皇上應(yīng)戒房事。于是令后宮佳麗都穿上有襠的"窮绔"。阿諛好事者的目的,是想為皇為召幸其他宮妃做愛時設(shè)置障礙,以便只寵幸上官皇后一人。今天看來,此舉實在愚蠢可笑。但由此可知漢代已有穿褲子的了。到了魏晉,穿褲子更為常見。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有一段對虱子處于褲中的絕妙的描寫:"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然炎邱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 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區(qū)內(nèi),亦何異夫虱之處裈中乎!"裈 (或作巾軍,音Kun)即褲子。"竹林七賢"中的另一位劉伶,脫衣*形在屋中喝酒。人或譏之,劉伶答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 衣,諸君何為我裈中?"(《世說新語·任誕》)到了魏晉,穿"裈"已是很普遍的了。
    有褲襠的叫"裈",段玉裁說:"若今之滿當(襠)袴,則古謂之巾軍 (裈)。"無褲襠的叫著"袴",《說文》作"绔"。"绔,脛衣也。"段玉裁注曰:"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方言》云:"袴 ,齊魯之間謂之衤蹇 ,或謂之衤龍 ,關(guān)西謂之袴 。"這種"袴"或"绔",沒有襠,沒有褲腰,只有兩個褲筒,套在兩腿上,再用繩子掛在腰上。實際上就是兩個護腿的褲筒。今客家人喜歡穿用的褲腿,或許就是古代"袴"的遺制吧。
    裈之外,還有一種就是短褲,漢人稱之為"犢鼻裈"。其狀如牛犢的鼻子,因此得名?!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里面記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一見鐘情,二人私奔回到卓文君老家臨邛 ,文君當壚賣酒,"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犢鼻裈"多為下層市民和農(nóng)人穿著勞動所用。司馬相如穿犢鼻裈,或許為經(jīng)濟所迫,更重要的乃是向老丈人卓王孫出乖露丑。韋昭注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可知其形狀且制作簡易。今客家人常穿的"水褲",形制極類似犢鼻裈。客家男子在外勞動時,烈日下,常是赤*著上身,只穿一條水褲。因其褲頭有預(yù)先穿好的帶子,只需抽緊打結(jié)就行,極為方便。
    中原服裝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寬松肥大。從先秦開始,我們的先人們總是深衣大袍,寬大博帶。這種服裝,穿著舒適,顯得輕松瀟灑。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胡服開始流入中原,其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 ,但主要流行于軍中。漢服到了魏晉,本來就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加博大的方向發(fā)展?!稌x書·五行志》中說:"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放,輿臺成俗。"在南京西善橋油坊村發(fā)現(xiàn)的東晉墓葬或的"竹林七賢圖",阮籍和他的好友們個個大袖寬衣,足見魏晉名士的"博大"之風。唐宋以來,服飾肥大寬松的特征總的來說改變不大。客家人的服裝,無論上衣或是褲子,都保持了寬松肥大的古風??图胰俗畛4┑拇笠d褲,更是以褲襠深、褲頭寬為特色。大襠褲腰間一定要摺疊幾層才能系緊。過去閩西客家人中有一句笑話,說是"偷抓雞,塞褲頭",褲腰之寬,可塞入幾只雞,笑話本帶夸張,但足見其寬大的程度了。寬松肥大,不束縛身體,這種離體式的服裝,對于常年參加勞動的客家人,是極其舒適方便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滿清以后的旗袍為何難以在客家人中流行了。
    從客家服飾的形制來看,它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目前我們所能找到的有關(guān)客家服飾方面的資料與實物,多為近現(xiàn)代時期的東西,但是它明顯地繼承了清以前中原服飾的傳統(tǒng)特征。我們在閩西長汀縣客家博物館看到一雙客家婦女穿的繡花女拖鞋,沒有后幫,鞋尖向前促聚收縮,并微微上翹。這種樣式,不由得使人想起新疆吐魯番盆地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唐人女鞋(如圖),二者鞋尖的形狀極為相似。服飾是社會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主要標志。隨著社會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改變,服飾也發(fā)生變化。就中原服飾而言,"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屐屨皂靴,代有變遷"(清·金紹成《畫學(xué)講義》)。但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服飾卻多年無變化,或說變化不大。這恐怕與客家人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條件,常年勞動,遠離中原經(jīng)濟文化中心有很大關(guān)系。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低下的經(jīng)濟條件,穿著方面,則只能求得滿足蔽體防寒的基本要求,因此無暇顧及汰舊更新謀求變化。只有民主革命之后,西風東漸,服飾才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流行的西服,沖擊著客家地區(qū),一些有知識之士,穿用西化服裝更是先著一鞭。至于改革改放之后,客家地區(qū)的廣東、福建等省,得風氣之先、地利之便,客家人的服裝與它的經(jīng)濟騰飛一樣,領(lǐng)導(dǎo)著新潮流了??荚嚧缶庉嬚?BR>    不過,就傳統(tǒng)服飾而言,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在文化意義上仍存在著一些差異。
    中國古代的服飾,帶有強烈的"禮"的色彩,具有鮮明的等級制度的標志?!盾髯印じ粐菲姓f:"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衤朱 衤卷 衣冕,諸侯玄衤卷 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按照禮的規(guī)定,貴賤尊卑,長幼貧富,在服飾上都有鮮明的區(qū)別。天子穿的是朱紅色的袞服,戴冕;諸侯穿黑色的袞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則只能戴白鹿皮做的皮弁,以素積為裳。所以《白虎通義》上說:"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絺綌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衣飾,不僅用以蔽體御寒,也是"禮義"的物質(zhì)外化,它成為封建禮儀的載體。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標志。各階層的成員,從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不可隨便逾越。春秋時期楚國的公子圍,當他還任令尹之職時,就用了國君的服飾儀仗,有國君的威儀。衛(wèi)國的北宮文子見了說:"楚令尹簡直就像國君了。大夫用了國君的服飾,恐怕有篡位的意思了!"果不出所料,第二年公子圍便殺了國君自立為王,這就是后來的楚靈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服飾儀仗,成了內(nèi)心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服飾的違制犯禁,暴露出內(nèi)心的企圖。在古代,衣飾與身份不相稱,也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據(jù)說曹植的妻子違反制度,穿了不該穿的繡衣,曹操恰好"登臺見之",于是"還家賜死"(《三國志·魏書·崔琰傳》注引《世說新語》)。曹操對曹植由寵愛有加到嫌而棄之,曹植的妻服飾違制,或許也是催化劑之一。所以各個朝代的《輿服志》,總是不厭其煩地制定出君臣上下、官民士庶的服飾規(guī)范和懲罰條例,原因即在于此。
    其實關(guān)于服飾等級的規(guī)定,不但在于官員,下層人民也有區(qū)別。李商隱《雜纂》說:"仆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仆子樣。""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服裝,仆人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這正如后來哪怕到了民國,咸亨酒店里的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唯有孔乙已是身穿長衫站著喝酒。魯迅先生正是從服飾與身份的落差上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已尷尬的社會地位。
    古代服裝的紋飾也有鮮明的等級區(qū)別。上古時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種紋飾。十二種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十二種紋樣各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如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龍,象征王權(quán)、人君的應(yīng)機布教而善于變化;山,象征王者鎮(zhèn)重安靜四方;華蟲(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潔;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祿豐厚;黼為斧形,象征決斷;黻作兩已相背,象征善惡分明,等等。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據(jù)說明朝德慶侯廖永忠,為朱元璋打江山立了很多功勞,只因其僭用龍鳳花紋,因而被處以極刑(《明史·廖永忠傳》)。十二章的制度后來雖有所改變,但是不同的官職飾以不同的紋樣,這是基本上不變的。從天子到七品芝麻官,他們從服飾上是可以清楚地區(qū)分開來的。而平民則只準穿布衣,不可有紋飾,更不準用十二章紋樣。所以諸葛亮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
    中國古代服飾的禮制與等級區(qū),也表現(xiàn)在服飾的顏色上。我們前面所舉的《荀子·富國》篇中關(guān)制服等級的劃分,已可看出顏色的區(qū)別?!墩撜Z·鄉(xiāng)黨》里說:"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顏色,相當于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紅少,比紺更暗,類似于"鐵灰色"。飾是指滾邊、鑲邊。古代大紅色叫"朱",紅和紫都屬此類。褻服,本指內(nèi)衣,也可指平常居家休閑時的服裝。古代黑色是正式禮服的顏色,而"紺緅"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顏色作陪襯。朱紅是很貴重的顏色,所以也不用來作褻衣。說明先秦時期對服飾的顏色已經(jīng)很有講究的??鬃釉Q"惡紫之奪朱也"。古人曾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朱是正色,紫是間色,孔子認為紫色奪去了大紅色的光彩和地位,所以可憎。這就是從顏色上為定名位,別尊卑。不過朱、紫兩種顏色后來都成為顯貴服飾的色彩。如紫綬,作印組,或為服飾,《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說:"相國、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綬。"唐元稹《酬樂天喜鄰郡詩》曰:"蹇驢瘦馬塵中伴,紫綬朱衣夢里身。"紫色已用于官服。
    顏色中尊貴的是黃色,它被帝王所占有。黃色與帝王服飾相關(guān)聯(lián),據(jù)說始于隋唐。《唐六典》中說:"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大概此后黃色除帝王之外,別人便不可僭用?!杜f唐書·輿服志》說:"天子燕服亦名常服,惟以黃袍及衫,后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中國 的老百姓誰都知道"黃袍"的含義。到了清代,禁忌似乎更加嚴格。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說:幼年時在宮里和弟弟溥杰一塊兒玩,突然發(fā)現(xiàn)溥杰內(nèi)衣袖子露出明黃的顏色,立刻沉下臉來說:"溥杰,這是什么顏色!也是你能使的么?"溥杰趕忙垂手肅立,連連請罪。即使清朝衰敗,以帝王自尊的溥儀對于服色的等級觀念仍然耿耿于懷。
    至于其他的顏色,如紅紫,也成為官服之色;大紅大綠,民間以之為吉祥富貴之色;白色,象征素而寡欲,服白表示盡哀;黑色,后來多為小吏之服色;青藍,也多為低品位的服色,所以婢女也有了人謂之"青衣"。諸如此類,在中國傳統(tǒng)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體制。總之,金黃紅紫等艷麗之色,多屬于達官貴人;青藍黑白,則屬于平民。漢代曾有"散民不敢服雜彩"的規(guī)定(董仲舒《春秋繁露》),平民不能穿彩色衣服,只能穿本色麻布衣裳,可見服色限制之嚴。其實我們從歷代所用的"蒼頭"、"白丁"、"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戴"這些帶著顏色的稱呼上,已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級意義了。
    了解上述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服飾的這些特征,再來考察客家服飾的狀況,便可以發(fā)現(xiàn)客家服飾與中原傳統(tǒng)服飾的差異。
    首先,客家服飾沒有中原傳統(tǒng)服飾那樣明顯甚至嚴格的等級意義??图胰四凶?,大都是對襟衫、袍褂和大襠褲;女子都是大襟衫、大襠褲,這已經(jīng)成為客家人的常服。這種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閑時穿它,赴親戚朋友家作客,也是這樣穿著,外出到公共場合也這樣穿著??图业貐^(qū)城鎮(zhèn),一般有墟日,即如北方的趕集,五天一墟日,以農(nóng)歷計,每逢一五、或二六等為墟日。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們都是形制樣式相同的服飾,單從外表打扮上,是不容易區(qū)分出人們的身份官階等級的。在客家人的大家族中,如永定的土樓,一樓之內(nèi)住的都是同一家族之人,人多時竟有五六百人,所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并不鮮見。但是,從長輩到晚輩,服飾的樣式同樣沒有什么區(qū)別。客家人也有做官為宦的,有官職在身,一般也只在官府的正式場合,才穿著官服,一回到家里,便換上對襟衫、大襠褲,這已成為習慣。在客家地區(qū),當然也有貧富的區(qū)分,但是貧富之家在服飾的樣式上并沒有區(qū)別。家境不同,最多僅從衣服的用料上顯示出來,如家境好的人多做幾身油綢、貢緞或絲綢的衣服而已,而一般人也只是在喜慶時刻或者特別隆重的場合才穿用。一過這個時刻,便把好衣服收藏起來,換上粗布衣服,這是客家人不論貧富都已形成的習慣,足見客家人儉樸持家的風尚。
    客家人的先民的本來是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戶人家不少,羅香林先生曾有詳盡的考證。如廣東蕉嶺的賴氏,興寧的張氏、溫氏,等等,從他們的族譜上可知均為中原望族??图胰藲v來有一種"以郡望自矜"的優(yōu)越感,以中原士族的后人自豪。每到節(jié)慶日子,客家人總愛在祠堂、祖厝的大門口、廳堂內(nèi)掛上標志自己姓氏堂號的大紅燈籠和堂聯(lián),以表示自己中原士族的源流與尊榮。作為中原衣冠士族,其等級觀念本來是比較深的,尤其是六朝門閥制度的影響,更是使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然而,當客家人遷徙定居在粵、閩、贛交界地之后,面對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其第一位的人生需要是求得生存。所以客家人不論男女,人人參加生產(chǎn)勞動,辛勤耕作,為求得生存溫飽而奮斗。在衣飾方面,也就只以蔽體御寒為原則,以講究實用為出發(fā)點。對于服飾上的禮制與等級區(qū)分,已無暇顧及了。此外,客家人所居之地,遠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央政權(quán)統(tǒng)治與信息相對松馳的客家地區(qū),禮制也隨之松馳,所以也淡化了服飾的禮制與等級內(nèi)涵。
    客家服飾在紋飾上,也極少看到像中原服飾那種鮮明的等級區(qū)別??图胰艘律岩话爿^少紋飾,尤其是日常便服、居家休閑服。女子的大襟衫上,只是在袖口縫上幾圈環(huán)飾或在衣襟邊上鑲些滾邊,并不包含等級意義。婦女的披肩、圍裙、繡花鞋、結(jié)婚禮服,常繡上一些壽字紋、魚紋和牡丹、百合花樣,這只是取其長命百歲、吉祥富貴之意,而不表示等給區(qū)分??图曳椀念伾运{、黑、暗紅、白、灰為主, 以素面為多。這幾種顏色,多年不變,代代相沿。大紅大綠的顏色在客家服飾中很少見,年輕姑娘僅在當新娘子時穿上紅衣裙而已。所以,同樣無示從顏色上顯示其禮制的含意與等級的規(guī)范。
    客家服飾在禮制上的淡化與等級觀念的消隱,還可以從其他文化形態(tài)上得到印證。如的客家土樓建筑,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尚含有較明確的主次尊卑意識,它是一種府第式的建筑。主廳(上堂屋)突出,院落重迭,錯落有致,配以巨大的出檐九脊頂,是黃河中游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xù)發(fā)展,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遺痕。而方樓雖與五鳳樓相近,但防御性大大加強。至于圓寨,三堂屋已經(jīng)隱藏,尊卑主次的等級觀念已嚴重削弱,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所以客家土樓建筑,突出的是它的經(jīng)濟實用性、防御功能與堅固性,而不是北方宮殿式建筑的禮制與等級意義。所以,客家服飾文化的內(nèi)涵與客家建筑文化的內(nèi)涵在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
    談到客家服飾文化與中原服飾文化的關(guān)系時,不能不提到的一個問題,便是客家婦女的不纏足。
    纏足,是對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極其殘酷的摧殘,最充分體現(xiàn)封建制度對婦女的壓迫和禁錮。婦女纏足起于何時,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唐末五代始有纏足之風,據(jù)說乃起于南唐后主李煜。張邦基《墨莊漫錄》云:"李后主宮嬪窅娘,纖細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luò)蓮中,作品色瑞蓮,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之中,回旋有凌云態(tài)。"用長長的白帛,將好端端的女子的一雙腳纏裹成"三寸金蓮",穿上尖而小、上翹弓形的"宮樣鞋",并以此為美。這就是古代婦女纏足的陋習。宋代以來,婦女纏足之風十分流行。連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竟然也有一首《菩薩蠻·詠足》詞,以吟詠婦女之小腳:
    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yīng)難,須從掌上看。
    詞中極寫小腳之纖巧和秀美,可見其時纏足之風不但大為盛行,而且為眾人欣賞。此風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清。清初統(tǒng)治者雖有改革此弊之意,無奈終究敵不過千年陋習所形成的傳統(tǒng)觀念。纏足之風,直至五四運動以后才真正廢絕。婦女纏足,不但是肉體上受到摧殘,也是思想上的一種禁錮,中國文化的恥辱。
    客家婦女不纏足,也不事化妝,她們還以"天足"為自豪?!肚灏揞愨n》中說:"客家婦女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如,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羅香要先生也曾說過:客家婦女,表面上勞苦極了,然其內(nèi)在的精神,確比外間婦女尊貴得多,幸福得多。她們從沒有涂脂畫眉纏足束胸以取悅男子。在人口千萬以上的漢族諸民系中,沒有染上纏足陋習的,就是客家了(《客家研究導(dǎo)論》)。所以客家婦女不纏足,實在是難得一種幸福。清代有一位在梅州的傳教士曾說:"西人束腰,華人纏足,唯(梅)州人無此弊,于世界女人最無憾矣。"
    張衛(wèi)東先生在《客家文化》中曾說:客家婦女不纏足,原因大約有二。其一,在南唐纏足之風興起之時,客家先民在從事第二次大遷徙,已經(jīng)脫離江淮中心地區(qū),因而未受影響;而后他們大部分定居于閩、粵、贛交界的地區(qū),"山高皇帝遠",流風波及不到。其二,即客家先民駐足安居之后,馬上投入生產(chǎn)自救、建設(shè)家園的頭等大事之中,男女同時上陣,手足并用,不允許婦女纏足蝸居,恪守于閨閣之中。以后,客家男子大量外流,"半邊天"一身兼任男工女工二職,耕田采樵無不為之。由于這種種社會的、經(jīng)濟的原因,所以形成客家女子不纏足的習俗。
    其實,前面我們已經(jīng)談到,客家地區(qū)禮制的松馳,男女間封建禮教較之中原地區(qū)寬松,這也是客家婦女不纏足的重要原因。舊題元朝伊世珍撰的《瑯女寰 記》中有一則關(guān)于纏足的記載說:"本壽問于母日:’富貴家女子,必纏足何也?’其母曰:’吾聞之,圣人重女,而不使之輕舉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過閨閣之中,欲出則有闈車之載,是無事于足也。圣人如此防閑,而后世猶有桑中之行,臨邛之奔。"由此看來,纏足的本意,與禮教有極密切的關(guān)系。禮教松馳的地區(qū),則纏足之風沒有那么盛行。此外,《瑯女寰記》中說"富貴家女子"纏足,說明當時貧賤之家的婦女也有不纏足的。不纏足的目的在于勞作。日事耕作的人,"但知勤四肢,不知裹兩足"(北宋詩人徐積《詠蔡家婦女詩》)??图覌D女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形成了常年勞動的習慣。在客家地區(qū),常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男人上學(xué)、經(jīng)商、做官,而婦女則擔負起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擔,"灶頭灶尾"、"田頭地尾",都成了 客家婦女的份內(nèi)事。過去福佬人常嘲笑客家人是"客嫲(婦女)養(yǎng)客牯(男子)",說明客家婦女承擔著多么繁重的生活重擔。如果雙腳纏成"三寸金蓮",要承擔這樣的生活重壓,實在難以想象??图覌D女為客家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認為:今日客家人的光榮,是建立在客家婦女的大腳上的。此話實非過譽??图覌D女不纏足,雖說是一種幸福,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客家婦女,實在是最不平凡的偉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