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為何“聚堆兒”

字號:

語言不通成交流障礙
    德語被稱為難學的西歐語言,而且在中國德語并不像英語那樣普及,仍屬于小語種范圍。于是比起留學英美的學生,留德的學生就多了一個語言障礙。為了突破這種語言障礙,其實很多人在來德之初都嘗試著和德國同學交流,但是不久就放棄了。留德6年的大鵬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來形容和德國人的交往,他說到“因為德國人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語言不好的人交往,比如說,說一句兩句話你不明白,或者你想說的話,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的話,這個時候德國人往往會失去耐心,而通常狀況下,假如在中國一個外國人跟你在進行交談的時候,就算他中文表達不是很好,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往往還是很有耐心地去和他進行交流?!?BR>    而來德國已經(jīng)3年的冰冰則對這種語言不通有著更深一層的理解,她認為一種語言其實是一種文化,“哪怕你語言學得再好,很多時候德國人說一個笑話的時候,你還是不明白對方為什么笑,而我講一個笑話的時候對方人也不笑,這是一種文化的隔閡。而這種文化的隔閡帶來的尷尬也使得我們不愿意和德國同學交往了?!?BR>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的中國學生在和德國人交流的過程中都有著心理的壓力,無法暢所欲言的感覺,使得他們更愿意和中國人呆在一起,畢竟用母語交流,既直接又簡單。
    冷冰冰的“謝謝”
    中國人很講究“誠心”,認為感謝人應該要誠心誠意的。中國有句感謝人的話叫“我從心眼里感激你”。然而對于德國人來說,說“謝謝”已經(jīng)成了一種獨有的機械式的禮貌,這種禮貌也是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禮貌。來自西班牙的瑪依特,說在西班牙,人們都用笑來代替這種客套話,而德國人說“謝謝”的時候很少有笑容。而且對于“您”這個詞,他們也只用在很老的老人身上,但是在德國,只要是陌生人,他們都會用“您”來稱呼。中國留學生波波說,她來德國兩年了,直到現(xiàn)在她還無法接受這種不發(fā)自內心的禮貌。她說“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一群一群地堆聚在一起,這與德國人本身的拒人千里有很大的關系?!?BR>    經(jīng)濟和學業(yè)的壓力讓我根本無暇顧及交流問題
    在德國,生活費用之高眾所周知,如果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生存的壓力是很大的。來德4年的小凡說到,“和同學交往是需要很多時間,精力的,德國的同學常常喜歡舉行聚會或者聚在一起喝咖啡,往往一杯咖啡的價格就夠我吃一天了?!奔彝ゲ⒉桓辉5男》?,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課就是打工,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幾乎是每一個留學游子的心聲,即便再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月亮盈虧,即便再遠隔萬水千山,儲存在心里的那一盞白月光,也會照亮游子回家的路。但是4年中小凡為了省錢,都沒有回過國。現(xiàn)在他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能夠完成他的學業(yè),早些回國。
    目前,中國留學生的人數(shù)已居世界首位,而德國也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英國的中國留學生第三大輸出國。每年都有數(shù)以百計的留學生懷著憧憬和夢想來到這個國度,但是在這個地方等待他們的卻是強烈的挫折感和排斥感,以及經(jīng)濟和學業(yè)的壓力。“雖然這些問題很突出,但是并不是留學生生活的全部。”小凡堅韌地說,現(xiàn)在他很明確自己出國的目標,現(xiàn)在的挫折不過是必經(jīng)的苦難,苦難之后,將會是更加絢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