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è)知識:其它茶具

字號:

玻璃茶具
     在現(xiàn)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fā)展。玻璃質(zhì)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
     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欣賞。特別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趣。而且玻璃杯價廉物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金屬茶具
     我國除有上述茶具以外,歷還有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至于金屬作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評價并不高,如明朝張謙德所著《茶經(jīng)》,就把瓷茶壺列為上等,金、銀壺列為次等,銅、錫壺則屬下等,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現(xiàn)代,金屬茶具已基本上銷聲匿跡。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宮廷的銀質(zhì)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國在陜西省扶鳳縣皇家佛教寺院法門寺的地宮中,發(fā)掘出大批唐朝宮廷文物.內(nèi)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時使用的銀質(zhì)鎏金烹茶用具,計11種12件。這是迄今見到的級的古茶具實物,
     堪稱國寶,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飲茶十分豪華。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宮,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銀龜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銀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輪,用于碾碎茶。
       鎏金銀茶羅子——箱形,內(nèi)有茶羅架和接茶屜, 碾后茶末過羅(篩)用。
       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用于炙茶餅用。
       同時出土的還有素面淡黃綠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飲用的是餅團茶,先將茶餅烘燥,謂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過羅(篩)成為待烹茶末。烹飲時,先將水燒開,放入鹽椒等調(diào)料,再用“則”量取茶末投入水鍋,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內(nèi)飲用。過程較繁復,使用茶具亦多。
     漆 器 茶 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產(chǎn)于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chǎn)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chuàng)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后,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竹 木 茶 具
     在歷,廣大農(nóng)村,包括產(chǎn)茶區(qū),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荼,它價廉物美,經(jīng)濟實惠,但現(xiàn)代已很少采用。
     至于用木罐、竹耀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中國歷還有用玉石、水晶、瑪瑙等材料制作茶具的,但總的來說,在茶具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為這些器具制作困難,價格高昂,并無多大實用價值,主要作為擺設,用來顯示主人富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