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與不留是個問題:什么人適合移民澳洲

字號:

我們?yōu)槭裁匆泼癜闹??這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而且還會一直被大家爭論和自我反思下去。這一期該報找到兩種基于相同分析思路卻得出完全不同結(jié)論的兩位網(wǎng)友,一位是已在澳洲定居20余年的朋友“六十生人”和至今在澳學習4年的且正在猶豫回國的“盛京大少”??纯催@兩代移民的不同論點所產(chǎn)生的碰撞對你是否有啟示。
    觀點1:喜歡平和安逸的生活人請移民澳洲
    六十生人,移民澳洲二十余年,年齡不詳
    在70-80年代屬于早期通過技術(shù)移民過去的中國人,開始時候比較艱難,剛到異國不能聽說澳洲腔的英語,沒有親戚朋友,卻把一家大小,不遠萬里從中國搬來,有的還在中國負債移民,在當?shù)貜谋镜厝瞬辉敢飧傻墓ぷ鏖_始,邊工作,邊讀書。在當?shù)刈x了幾年書,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和同事對話交流都沒有問題,但當外國同事在興高采烈地聊天時,你還是感覺云里霧里莫名其妙。
    很多早期的中國人都有些矛盾,為何要移民?為何喜歡澳大利亞,為何不回來做海歸。
    在澳洲普通人的生活比較容易
    但凡在澳洲生活了幾年后的人,看看生活對比的數(shù)字,就會明白為何那么多人喜歡澳大利亞,也會理解為何冒死偷渡客源源不斷。原來,這里并不是你窮或是富,那么簡單,是因為這里有人人都平等的終生保障,這里的每個人都喜歡澳大利亞平和的生活。
    據(jù)統(tǒng)計,澳大利亞工資正常全職收入每周400澳幣,一個月1600澳幣,平均每天80澳幣。中國工人最低每月收入800人民幣(很多中國城市都遠低于這數(shù)字),平均每天27元人民幣。無須管澳幣折合人民幣的匯率,看看同樣是最低收入的工人在各自國家的消費能力對比:
    數(shù)字很枯燥,但是很說明問題,普通人在澳大利亞生活比中國生活容易,況且澳洲人年平均收入30000-40000澳幣,是以上提到最低收入的兩倍。如果把澳洲白領(lǐng)階層和中國白領(lǐng)階層來比較,將更能體現(xiàn)澳洲高收入,低消費生活成本的優(yōu)勢。
    對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感到不安
    中國經(jīng)濟正在迅猛發(fā)展,但是法規(guī)卻跟不上,成了冒險家的樂園,據(jù)報導(dǎo)13億人口的中國已有了五千萬的千萬富翁。澳洲也有億萬,千萬富翁,但是最低收入的工人在當?shù)赜幸灿凶銐虻纳嫦M能力,不至于像中國有12億多的普通人,貧富差距的加大,嚴重地加大了生活成本和消費水平,望富哀嘆。而中國競爭無序和不規(guī)范的市場行為,使中小企業(yè)投資者生存空間壓抑,深感不安。而在澳洲如果你想有每年穩(wěn)定的投資回報率,并且享受世界一流質(zhì)量的生活,及低消費水平的生活,你可以選擇投資中小服務(wù)產(chǎn)業(yè)(如洗衣房、郵局等),澳洲非常適應(yīng)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
    我認識的每個人,都非常享受澳洲平和的生活,這里上班不用向上司逢迎派馬,工作不用和同事鉤心斗角,辦事不用托關(guān)系找人情,下了班就是私人空間沒必要陪客戶喝酒,這里開車不用怕警員(除非你超速),工作以外,你和澳州總理一樣,都是普通公民,假日你可以享受太多的免費---海灘,公園,燒烤爐,表演。還有這里上街沒人管你是否衣服等等。單身母親帶一個孩子在家無須工作,政府每月自動匯她帳戶500多澳幣,竟然比澳洲工人每周最低工資還高,也許帶大一個孩子的工作在澳洲政府眼里比最低收入的工人貢獻要大。
    觀點2:中國非精英階層適合移民澳洲
    盛京大少,在墨爾本、布里斯班生活四年,27歲
    套用朱自清的一句話“最近心里頗不寧靜”———最近朋友們回國的回國,歸來繼續(xù)讀書的讀書,跟房東談了一次關(guān)于去留的話,現(xiàn)在寫出來,供各位有機會或想要移民海外的炎黃子孫們參考。先說說我跟我房東算得一筆賬吧:
    昆士蘭年均工資5萬左右,稅后不到4萬,平均一個月不到4000澳幣,權(quán)且算4000。試想,如果我回沈陽發(fā)展,月薪如遇到機會或經(jīng)過努力也可以達到4千RMB。
    因此得出的小結(jié)論是:一個在澳洲拿到平均每月4000澳幣的人,和一個在中國沈陽之類的二線城市拿到月薪4000人民幣的人相比,他倆的物質(zhì)生活質(zhì)量是一樣的,除了汽車以外。大體上收入與支出的比值是一樣的,那我干嘛還非得死氣掰裂地留在澳洲呢?
    澳洲是生存層次上的天堂
    我覺得,從生存的層次上看,澳洲最適合以下兩類中國人:
    1.藍領(lǐng)技工或手工藝者。因為在澳洲,人工是最貴的,在中國社會地位和收入較低的電工、水管工等等在這里的年收入都能超過一般的小白領(lǐng),當然你首先要能掃除語言障礙拿到澳洲行業(yè)承認的資格證。
    2.愿意從事體力勞動者,比如建筑工人,或者商場附近在烈日和暴雨下負責收購物推車的人(不少成年洋人和半大小子洋人都干這個呢),一句英文不會的大齡華人在餐館刷盤子啊。因為體力工作強度大、累、苦、臟,所以掙的得也不少。
    我同意在生存的層次上,澳洲的確是個天堂。想在澳洲混口飯吃,掙出生存和活命的錢極容易。澳洲在物質(zhì)上的優(yōu)點是:這里適合中國的非精英階層 (在收入上是中下層人士)。澳洲的社保、醫(yī)療及教育等社會福利———在很多人眼里,這制度簡直好極了,就跟天上掉餡餅一樣好。
    中國是開拓者的天堂
    對于中國留學生整體而言,從長遠的角度看,留在澳洲并不是選擇。因為從有到富的階段是因人而異,因機遇而異了。我個人以為,中國國內(nèi)現(xiàn)在可謂一日千里,日新月異,你可以把握的機會相對于澳洲來說,是比較多的。而且國內(nèi)的機遇往往是類似于一夜暴富的大機遇,且不可重復(fù)。如果你在國內(nèi)有或回國后有一個發(fā)展的平臺(包括你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或者部分依靠你家庭的基礎(chǔ)或所能營造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在收入上進入富裕群體之列,你就完全不必呆在澳洲。
    在澳華人找尋不到“歸屬感”
    雖然布里斯班的月亮確實比沈陽的亮,但是這掩蓋不了華人在這里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匱乏。我甚至可以直接給出結(jié)論:澳洲的華人沒有高質(zhì)量的精神生活(沒有澳洲主流社會的社會生活),更談不上政治生活。
    澳洲華人的精神生活就像不幸地生活在了一片綠色大陸中央的沙漠地帶。我見過的留學生,沒有不抱怨這里生活無趣的。但是澳洲人不是正過著極其精彩的生活著呢嗎?妮可?吉德曼是澳洲的,瑪麗王妃是澳洲的,橄欖球和板球是澳洲人的最愛,可上述的三個澳洲,只代表母語是英語的白人,不包括像華人這樣的移民群體。
    對于腦子里、骨子里完全是中國式思維的華人完全不可能融入澳洲的主流社會,更別談什么精英階層。就算你是個有頭有臉的華人,你仍像一滴油只能漂浮在洋人社會這桶水的表面一樣,只能活在社會的表層,而不是深層。所以,“歸屬感”這三個字的份量對于海外的華人來說就特別重,這是所有不想留下的海歸的深層理由。
    必須指出那些盲目喜歡澳洲的華人,不論是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其出發(fā)點都不是站在中國精英階層的層面上。還有我得指出的,愿意留在澳洲并且真留在了澳洲的華人,很多都有“攜洋自重”的心里優(yōu)越癥。
    觀點3:移民不等于移居
    明星 富商
    先來描繪一下時下身邊一個典型的華人新移民代表的處境:在國內(nèi)是殷實小戶人家出生,沒權(quán)沒勢;雖仗著年輕對事業(yè)尚存一些豪情壯志,但也深感混不進澳洲精英階層。骨子里只能欣賞東方文化,但也貪戀澳洲安逸的生活氛圍?!傲恕焙汀笆⒕┐笊佟钡挠^點其實很有代表性。
    但最近幾則新聞讓菜菜很有啟發(fā)。新聞?wù)f鞏俐拿新加坡身份證是不愛國,因為像她那樣的明星都是拿國外身份,賺中國的錢。又一則新聞?wù)f雖然美國經(jīng)濟不景氣,但仍有不少在中國屬高級知識份子如某某大學教授之流,仍頻頻出國探路,規(guī)劃移民事宜。分析說他們在中國有產(chǎn)有業(yè)地位崇高,移民源于他們對中國社會未來不定因素的憂思。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人都認為移民不等于移居。拿國外的身份照樣可以繼續(xù)在中國奮斗。只是為自己多留給選擇而已,當然要維持這個選擇持續(xù)存在的物質(zhì)和時間代價不小。
    這是否是種移民新思路,尚不知;這種行為是否等同不愛國,且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