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案例:“木桶”伊利的原則(上)

字號:

伊利現(xiàn)在選擇 “夏利”而放棄“奔馳”,完全是基于現(xiàn)實的需要; 若干年后,如果伊利放棄“夏利”而選擇“奔馳”,一定也是基于現(xiàn)實的需要。
    入選理由
    在乳品行業(yè)赫赫有名的伊利集團舍棄國外知名的ERP軟件,委托用友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分銷管理系統(tǒng)。伊利認識到,誕生于國外的、蘊涵管理思想的ERP是一 種事后管理,而任何企業(yè)要穩(wěn)步發(fā)展就需要擁有自身獨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這是伊利堅持“量身定制”的理由。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迷信,不盲從,能夠清醒地認識信息化的本質和目標,不折不扣地尊重自己的現(xiàn)實需求,伊利的經驗值得借鑒。
    下班前夕,北京京鼎大廈8層,內蒙古伊利集團奶粉事業(yè)部北京區(qū)域經理在鍵盤上敲了幾下,當天北京地區(qū)伊利奶粉的銷售、庫存、進款情況即刻全部顯現(xiàn)在屏幕上,瀏覽片刻后,他對一家該結賬而沒有結賬的超市發(fā)出了催款預警。
    幾乎在同一時間,在呼和浩特伊利總部,伊利高層也在瀏覽伊利集團當天的銷售和庫存情況。他們使用的是一套根據伊利集團的要求“量身定制”的網絡分銷管理系統(tǒng)。
    伊利需要什么?
    早在1996年,伊利集團就花200多萬元上了一套美國四班(Fourth Shift)的MRPⅡ(生產資源計劃)系統(tǒng)。當時上這套系統(tǒng)的具體動機,今天誰也說不好,但系統(tǒng)運行了四五年,效果卻并不理想,很多管理模塊根本就沒用上,應用的模塊也主要是傳統(tǒng)業(yè)務的電子化。
    當時,有人分析,這里面既有產品本身的原因,也有企業(yè)管理上的原因。因為伊利集團的倉儲、物流配送等根本就達不到軟件的要求。人們形容,四班的MRPⅡ在伊利集團,就像一輛歪歪扭扭行駛在鄉(xiāng)村小道上的奔馳,無論如何也跑不快。
    為了提升企業(yè)管理的水平,1999年,伊利集團開始醞釀上ERP。圍繞上誰家的ERP,伊利集團內部產生了“買奔馳”還是“買夏利”的激烈爭論。以伊利集團的財力,上一套國外的管理軟件從資金上根本沒問題,但更多人的疑惑是: “奔馳”雖好,但伊利需要嗎?
    伊利集團是典型的資源型傳統(tǒng)產業(yè),其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1992年企業(yè)固定資產還只有1700萬元,銷售收入3200萬元;到2000年6月,企業(yè)總資產已達16億元,主營業(yè)務收入26億元。下屬企業(yè)30多家,遍布內蒙古、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等省市區(qū),主營業(yè)務是與奶制品相關的食品加工制造和銷售,主要產品有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液態(tài)奶等9大系列500多個品種。十幾年來,伊利集團依托內蒙古豐富的牛奶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實現(xiàn)了跨躍式發(fā)展。
    一走進伊利總部,立刻就能感受到伊利濃厚的個性文化。不僅有草原人的粗獷豪爽、執(zhí)著與敬業(yè),還有很多“蠻不講理”的規(guī)矩。比如,在伊利總部有3000多名產業(yè)工人,至今有一條食堂管理規(guī)定,任何人不許剩飯,否則罰款50元。另一方面又似乎特別“慷慨”,小到買筆、本,大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開支,只要是預算內的,事業(yè)部總經理簽字就生效,總裁很少過問。
    任何成熟的管理軟件,不論是SAP的ERP軟件,還是Oracle的ERP軟件,都是對一種成熟管理模式的總結,是一種標準的共性產品。在企業(yè)信息化的過程中,是個性文化適應抽象的軟件系統(tǒng),還是抽象的軟件適應個性化文化?在資源、管理、文化等諸多方面凝聚的現(xiàn)實面前,伊利集團選擇了后者。
    另一方面,多年來在伊利爆炸式的成長中,企業(yè)的管理品質和經營規(guī)模出現(xiàn)了脫節(jié)。如果用經濟學中的“木桶效應”來形容伊利集團的管理,當時的伊利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木桶:有的木板非常長,而有的木板又出奇的短,只是由于良好的業(yè)績暫時掩蓋了這些管理上潛在的問題。
    在伊利,既有國內的預算管理制度,也有很多看上去很落后的“土”管理。比如,在伊利的很多生產廠還采用看板式管理,一個包裝工當天就能知道自己包了多少產品,多少廢品,掙了多少錢。
    一定要“量身定制”
    2000年9月,付沖從銷售部門調任伊利集團信息工程部暨全國數據中心總經理。碩士畢業(yè)于生物化學專業(yè),曾經在內蒙古農業(yè)大學教過書,在國外做過訪問學者的付沖1996年進入伊利,并在伊利做過資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對伊利的業(yè)務流程和管理有著獨到的見解。付沖認為,以伊利的家底,買一輛“奔馳”根本沒問題,但伊利開得了“奔馳”嗎?不見得!其中蘊涵著巨大的風險——伊利還有很多基礎性管理工作需要規(guī)范,需要提升;與IBM、HP、寶潔等跨國公司的管理品質相比,伊利的管理還處在童年,如果強行開一輛“奔馳”,不僅很累,而且風險很大。在付沖看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管理,并提升管理的層次和效率,因此,對待信息化,絕對不能做沒有把握的事情。
    此外,伊利還有一些特殊的理由。ERP誕生于德國,是對成熟制造業(yè)管理模式的一種總結,是一種事后管理。而任何企業(yè),要成為全行業(yè)的排頭兵,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買了一個ERP軟件,也就等于買了別人的管理模式; 伊利的目標是成為全國乳品行業(yè)的老大,要集中資源“構建中國伊利”,必須擁有獨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因此,無論如何,伊利的管理系統(tǒng)一定要“量身定制”。
    此外,伊利天天在變,需要在變革中求生存,在變革中求發(fā)展,付沖比喻,在伊利人自己也無法把握5年后變成什么樣子的情況下,如果從市場上購買一套軟件,讓伊利的管理適應軟件的需求,無異于為一個快速長高的孩子,買一套要求穿戴多年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