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院曾在我國教育發(fā)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稱人文之鄉(xiāng),在書院建設(shè)方面因其起步早、數(shù)量多、影響大等特點而頗負盛名。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長安設(shè)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收藏經(jīng)籍。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大約始于中唐時期,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江西的桂巖書院即創(chuàng)建于這一時期。桂巖書院在唐洪州高安縣境內(nèi),地處縣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巖,即今江西高安縣華林鄉(xiāng)。桂巖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于貞元9年(793)中進士,曾官為國子監(jiān)祭酒。814年告老還鄉(xiāng),創(chuàng)建桂巖書院,“開館授業(yè)”。這是江西書院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早的聚徒講學書院之一。除桂巖書院外,江西建于唐代的書院還有皇寮書院、虎溪書院、李渤書堂、東佳書院、景星書院等。
此后,江西書院代有增置。據(jù)清雍正《江西通志.書院》統(tǒng)計,江西共有書院368所,其中創(chuàng)建于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據(jù)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jù)其它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tǒng)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余所之多。
在我國古代書院1千多年的歷史中,江西是發(fā)達的省份之一,并數(shù)度“獨領(lǐng)風騷”。除白鹿洞書院、象山精舍外,唐代的東佳書院,五代的華林書院,宋代的雷塘書院、櫻桃洞書院、盱江書院、濂溪書院、東湖書院、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元代的慈湖書院,明代的康齋書院,石洞書院、青原會館、正學書院、仁文書院,以至清代初年的三山講學與清末的經(jīng)訓書院,皆可在中國書院占有一席之地。
江西書院在歷的地位,首推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五老峰下,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曾在此地隱居讀書。李渤畜一白鹿自隨,于是人稱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后來李渤當了江州刺史,在這里建筑臺榭。到南唐升元中,又辦起學館,稱“廬山國學”,到了宋代擴建為書院。白鹿洞書院的鼎盛時期在南宋。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軍,訪白鹿洞,奏請重建。他憑知軍之力,為書院籌措田產(chǎn),制訂學規(guī)。朱熹自兼洞主,給諸生講學。
朱熹立下的“鹿洞教規(guī)”,以理學教育家的觀點,揭示書院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內(nèi)容、,為學順序;對學者修身、處事、接物提出綱領(lǐng)性的要求,是古代書院教規(guī)的典范,隨即為江西和全國各地眾多書院所借鑒或采用;至明猶為東林書院所依照,清乾隆無年“諭旨”又規(guī)定各地書院予以“酌仿”。淳熙八年,陸九淵應邀到白鹿洞講學,闡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朱、陸是兩個不同的學派,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講學,為不同學派同在書院講學樹立了典范,開書院“講會”制度之先河。朱熹和陸九淵在白鹿洞的活動,因他們在理學界的崇高地位,使書院名聲大振,白鹿洞書院成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gòu),又是一個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學術(shù)研究是書院教學的基礎(chǔ),而書院的教學又是學術(shù)研究成果傳播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學術(shù)研究和教育相結(jié)合是書院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歷有名的書院,大多數(shù)都既是當時一方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的學者探討學術(shù)的勝地。白鹿洞書院是朱熹傳播其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陣地。陸九淵創(chuàng)辦象山書院,借以弘揚其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思想。象山書院始建于淳熙十四年(1187),當時名“象山精舍”。象山精舍在貴溪縣上清鎮(zhèn)東南的應天山上。因山形如象,陸九淵將應天山改名為“象山”。他在這里講學五年,先后上山求見問學者“逾數(shù)千人”。他辦學的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教學方法多樣,有主講,有談話及互相問答。他要求學生自我反省,“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讀書要專精,不要“隨人腳跟,學人言語”。象山精舍因陸九淵而聞名天下,被稱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
元朝將書院完全官學化。明代書院官學化程度遜于元,但四次毀天下書院,江西書院被毀不少。清初,江西書院得以恢復。以后隨著時代的前進,班級式授課的新式學堂興起,書院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長安設(shè)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收藏經(jīng)籍。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大約始于中唐時期,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江西的桂巖書院即創(chuàng)建于這一時期。桂巖書院在唐洪州高安縣境內(nèi),地處縣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巖,即今江西高安縣華林鄉(xiāng)。桂巖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于貞元9年(793)中進士,曾官為國子監(jiān)祭酒。814年告老還鄉(xiāng),創(chuàng)建桂巖書院,“開館授業(yè)”。這是江西書院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早的聚徒講學書院之一。除桂巖書院外,江西建于唐代的書院還有皇寮書院、虎溪書院、李渤書堂、東佳書院、景星書院等。
此后,江西書院代有增置。據(jù)清雍正《江西通志.書院》統(tǒng)計,江西共有書院368所,其中創(chuàng)建于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據(jù)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jù)其它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tǒng)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余所之多。
在我國古代書院1千多年的歷史中,江西是發(fā)達的省份之一,并數(shù)度“獨領(lǐng)風騷”。除白鹿洞書院、象山精舍外,唐代的東佳書院,五代的華林書院,宋代的雷塘書院、櫻桃洞書院、盱江書院、濂溪書院、東湖書院、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元代的慈湖書院,明代的康齋書院,石洞書院、青原會館、正學書院、仁文書院,以至清代初年的三山講學與清末的經(jīng)訓書院,皆可在中國書院占有一席之地。
江西書院在歷的地位,首推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五老峰下,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曾在此地隱居讀書。李渤畜一白鹿自隨,于是人稱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后來李渤當了江州刺史,在這里建筑臺榭。到南唐升元中,又辦起學館,稱“廬山國學”,到了宋代擴建為書院。白鹿洞書院的鼎盛時期在南宋。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軍,訪白鹿洞,奏請重建。他憑知軍之力,為書院籌措田產(chǎn),制訂學規(guī)。朱熹自兼洞主,給諸生講學。
朱熹立下的“鹿洞教規(guī)”,以理學教育家的觀點,揭示書院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內(nèi)容、,為學順序;對學者修身、處事、接物提出綱領(lǐng)性的要求,是古代書院教規(guī)的典范,隨即為江西和全國各地眾多書院所借鑒或采用;至明猶為東林書院所依照,清乾隆無年“諭旨”又規(guī)定各地書院予以“酌仿”。淳熙八年,陸九淵應邀到白鹿洞講學,闡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朱、陸是兩個不同的學派,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講學,為不同學派同在書院講學樹立了典范,開書院“講會”制度之先河。朱熹和陸九淵在白鹿洞的活動,因他們在理學界的崇高地位,使書院名聲大振,白鹿洞書院成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gòu),又是一個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學術(shù)研究是書院教學的基礎(chǔ),而書院的教學又是學術(shù)研究成果傳播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學術(shù)研究和教育相結(jié)合是書院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歷有名的書院,大多數(shù)都既是當時一方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的學者探討學術(shù)的勝地。白鹿洞書院是朱熹傳播其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陣地。陸九淵創(chuàng)辦象山書院,借以弘揚其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思想。象山書院始建于淳熙十四年(1187),當時名“象山精舍”。象山精舍在貴溪縣上清鎮(zhèn)東南的應天山上。因山形如象,陸九淵將應天山改名為“象山”。他在這里講學五年,先后上山求見問學者“逾數(shù)千人”。他辦學的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教學方法多樣,有主講,有談話及互相問答。他要求學生自我反省,“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讀書要專精,不要“隨人腳跟,學人言語”。象山精舍因陸九淵而聞名天下,被稱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
元朝將書院完全官學化。明代書院官學化程度遜于元,但四次毀天下書院,江西書院被毀不少。清初,江西書院得以恢復。以后隨著時代的前進,班級式授課的新式學堂興起,書院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