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海岸城市,其文化被稱作“海派文化”;臺北則是一座海島城市,其文化特質(zhì)也許可以稱作“海島文化”或“海洋文化”。兩個城市的文化都帶有一個“?!弊郑齻兊奈幕烤褂泻萎愅??今年6月,臺北的文化人與上海的文化人相約申城——
盡管6月的上海梅雨淅淅瀝瀝,卻絲毫沒有影響“上海臺北城市文化比較學術(shù)研討會”開幕式熱烈、輕松的氣氛。這次研討會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和文匯報社聯(lián)合主辦。唱主角的是上海學者王元化和臺北作家龍應(yīng)臺。開幕式接近尾聲時,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康來新教授饒有興致地作了一個“現(xiàn)場服裝+廣告秀”。她身穿臺灣“原住民”(父輩幾代居住于同一地方,而自己又土生土長于此的人,美國稱為“土著”,上海人稱之為“鄉(xiāng)下人”,臺灣則稱之為“原住民”)的傳統(tǒng)服裝,轉(zhuǎn)身行步,倒還真有幾分專業(yè)“模特兒”的味道。
老上海風情猶存
“老上海風情”經(jīng)由張恨水和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徐志摩的詩歌以及穆時英、劉吶鷗、邵洵美和葉靈鳳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得以成形,到張愛玲終于蜚聲國際。時光荏苒,今天,三十年代那個時髦、多情的城市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和平飯店爵士酒吧的演奏者們承自老上海的那種“紳士之風”絲毫未減;衡山路上“時光倒流”酒吧前的銹紅色的廊檐,里面黑色鐵椅和銹紅色桌布的搭配,仿佛將人帶回阮玲玉時的上海;“1931”內(nèi)暗色燈光溫柔地搖曳著,偶爾可以看清墻上掛著的老上海月歷牌?!爱嬛信膳R水而坐,水上有一對天鵝游過,她穿著簡單但頗有品位的淺色旗袍,是當時相當流行的‘滿族裁式’,她別在襟上的花帶著模糊的激情,一種因可憐和悲哀而變得酸苦的激情……”這就是美國學者李歐梵鐘情的上海。在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素素的《前世今身》等一大批紀實體的散文或隨筆中,上海的咖啡館、酒店、西式公寓、洋房、街巷,以及富豪大亨、千金小姐都成了深情追懷的對象。
講述“老上?!保沁@次研討會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的《白先勇——“臺北人”與“上海懷舊”》,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包亞明的《懷舊的政治:“老上海酒吧”、精英敘事與知識分子話語》,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張旭東的《上海影像:傳統(tǒng)形象、非主流文學及一個中國神話的還原》都直接將“老上海形象”作為分析的對象。作家王安憶也出席了這次研討會,盡管她說懷“老上海的舊”顯得有些奢侈,但她的小說所散發(fā)的對歷史長河中的“那一個風花雪月的上?!钡纳钌罡袘?,卻再一次證實了“老上?!钡臒o窮魅力。
研討會最后一天,下著不緊不慢的小雨。晚餐過后,臺灣中央大學英語系主任林文淇教授興致不減,背著下午大會發(fā)言時用的電腦、投影機冒雨趕去“時光倒流”酒吧,一定要見識一下孕育了“30年代那一場風花雪月”的“老上海風情”。待到立定才發(fā)現(xiàn),里面已經(jīng)坐著這次研討會幾乎所有的外來代表。
新臺北容古納今
研討會的第三天,雖然雨下得特別大,但9點還不到,偌大一個會場就坐得滿滿實實的。從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學生樂隊一直到臺灣電影,滬臺兩地四個學生的論文描繪了一個影像里色彩斑斕的臺北。
大約80年代中后期,臺灣,尤其是來自臺北的商人,陸續(xù)進入大陸投資辦廠。上海人對這些商人的印象是:有點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十分難打交道。于是,上海人就說臺灣人“拎不清”,是“臺巴子”。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就是通過“‘臺巴子’一說的興衰”,考證海峽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寬、加深的過程。臺北在上海人的眼中,從一個模仿上海的粗糙且失真的城市,變成了有著強勁生命力,既懂得保護文化傳統(tǒng)、又擅長吸納新興事物的大都會。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融洽地共存,這也算是臺北的一個特色吧。對此,許紀霖教授有一幅形象的素描:他們的“永和豆?jié){”不像上海一副“快餐”的精短裝扮,卻是一長溜木桌條凳,時光仿佛一下倒退50年??删驮陔x“永和豆?jié){”不遠的希爾頓酒店,其建筑裝潢得富麗堂皇,服務(wù)得細致周到,決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希爾頓連鎖酒店。在臺北文化圈中小有名氣的酒吧,裝潢和布置樸素得就像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餐館??膳_北連鎖的誠品書店,那種典雅,那種氣派,那種書卷氣,以上海之大,也是少見的。
上海與臺北同臺“雙城記”
研討會的最后一天恰巧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一大早,臺灣的康來新教授就急著要買雄黃,說是這么重要的中國節(jié)日,在臺北年年有儀式,這次正好在大陸,更要紀念一番。臺灣中央大學財經(jīng)系邱慈觀教授則指著人家門上懸掛著的艾草,不無感慨地說:“這樣的習慣,在臺北處處可見。上海這兩年發(fā)展這么快,這個傳統(tǒng)卻還保留著。很多臺灣人到了美國,每逢端午節(jié),也還會在大門外掛上艾草?!眳⒓舆@次研討會的學者、學生,不論來自臺灣、香港,還是美國、澳大利亞,都和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小時候跟著父母去臺灣的上海人;有去美國上學后來留在了美國的“上海原住民”;還有幾次來上海參與開發(fā)投資的“儒商”。
此次活動主要發(fā)起人之一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遜教授對上海、臺北這雙“姊妹城”的概括可謂精到。上海和臺北同是中國城市中與海洋關(guān)系密切的兩座城市:上海是一座沿海城市、海岸城市,其文化特質(zhì)被稱作“海派文化”;臺北則是一座海島城市,其文化特質(zhì)也許可以稱作“海島文化”或“海洋文化”。上海一面臨海,一面背靠內(nèi)陸,呈現(xiàn)了一種背靠傳統(tǒng)、面向世界的態(tài)勢,因而在文化上主要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特點;臺北則是四面環(huán)海,八面來風,更多地體現(xiàn)了各種外來文化交融和交匯的特點。在這些同而不同的基礎(chǔ)上,滬、臺兩地文化究竟如何互動和互補呢?
盡管6月的上海梅雨淅淅瀝瀝,卻絲毫沒有影響“上海臺北城市文化比較學術(shù)研討會”開幕式熱烈、輕松的氣氛。這次研討會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和文匯報社聯(lián)合主辦。唱主角的是上海學者王元化和臺北作家龍應(yīng)臺。開幕式接近尾聲時,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康來新教授饒有興致地作了一個“現(xiàn)場服裝+廣告秀”。她身穿臺灣“原住民”(父輩幾代居住于同一地方,而自己又土生土長于此的人,美國稱為“土著”,上海人稱之為“鄉(xiāng)下人”,臺灣則稱之為“原住民”)的傳統(tǒng)服裝,轉(zhuǎn)身行步,倒還真有幾分專業(yè)“模特兒”的味道。
老上海風情猶存
“老上海風情”經(jīng)由張恨水和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徐志摩的詩歌以及穆時英、劉吶鷗、邵洵美和葉靈鳳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得以成形,到張愛玲終于蜚聲國際。時光荏苒,今天,三十年代那個時髦、多情的城市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和平飯店爵士酒吧的演奏者們承自老上海的那種“紳士之風”絲毫未減;衡山路上“時光倒流”酒吧前的銹紅色的廊檐,里面黑色鐵椅和銹紅色桌布的搭配,仿佛將人帶回阮玲玉時的上海;“1931”內(nèi)暗色燈光溫柔地搖曳著,偶爾可以看清墻上掛著的老上海月歷牌?!爱嬛信膳R水而坐,水上有一對天鵝游過,她穿著簡單但頗有品位的淺色旗袍,是當時相當流行的‘滿族裁式’,她別在襟上的花帶著模糊的激情,一種因可憐和悲哀而變得酸苦的激情……”這就是美國學者李歐梵鐘情的上海。在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素素的《前世今身》等一大批紀實體的散文或隨筆中,上海的咖啡館、酒店、西式公寓、洋房、街巷,以及富豪大亨、千金小姐都成了深情追懷的對象。
講述“老上?!保沁@次研討會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的《白先勇——“臺北人”與“上海懷舊”》,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包亞明的《懷舊的政治:“老上海酒吧”、精英敘事與知識分子話語》,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張旭東的《上海影像:傳統(tǒng)形象、非主流文學及一個中國神話的還原》都直接將“老上海形象”作為分析的對象。作家王安憶也出席了這次研討會,盡管她說懷“老上海的舊”顯得有些奢侈,但她的小說所散發(fā)的對歷史長河中的“那一個風花雪月的上?!钡纳钌罡袘?,卻再一次證實了“老上?!钡臒o窮魅力。
研討會最后一天,下著不緊不慢的小雨。晚餐過后,臺灣中央大學英語系主任林文淇教授興致不減,背著下午大會發(fā)言時用的電腦、投影機冒雨趕去“時光倒流”酒吧,一定要見識一下孕育了“30年代那一場風花雪月”的“老上海風情”。待到立定才發(fā)現(xiàn),里面已經(jīng)坐著這次研討會幾乎所有的外來代表。
新臺北容古納今
研討會的第三天,雖然雨下得特別大,但9點還不到,偌大一個會場就坐得滿滿實實的。從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學生樂隊一直到臺灣電影,滬臺兩地四個學生的論文描繪了一個影像里色彩斑斕的臺北。
大約80年代中后期,臺灣,尤其是來自臺北的商人,陸續(xù)進入大陸投資辦廠。上海人對這些商人的印象是:有點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十分難打交道。于是,上海人就說臺灣人“拎不清”,是“臺巴子”。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就是通過“‘臺巴子’一說的興衰”,考證海峽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寬、加深的過程。臺北在上海人的眼中,從一個模仿上海的粗糙且失真的城市,變成了有著強勁生命力,既懂得保護文化傳統(tǒng)、又擅長吸納新興事物的大都會。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融洽地共存,這也算是臺北的一個特色吧。對此,許紀霖教授有一幅形象的素描:他們的“永和豆?jié){”不像上海一副“快餐”的精短裝扮,卻是一長溜木桌條凳,時光仿佛一下倒退50年??删驮陔x“永和豆?jié){”不遠的希爾頓酒店,其建筑裝潢得富麗堂皇,服務(wù)得細致周到,決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希爾頓連鎖酒店。在臺北文化圈中小有名氣的酒吧,裝潢和布置樸素得就像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餐館??膳_北連鎖的誠品書店,那種典雅,那種氣派,那種書卷氣,以上海之大,也是少見的。
上海與臺北同臺“雙城記”
研討會的最后一天恰巧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一大早,臺灣的康來新教授就急著要買雄黃,說是這么重要的中國節(jié)日,在臺北年年有儀式,這次正好在大陸,更要紀念一番。臺灣中央大學財經(jīng)系邱慈觀教授則指著人家門上懸掛著的艾草,不無感慨地說:“這樣的習慣,在臺北處處可見。上海這兩年發(fā)展這么快,這個傳統(tǒng)卻還保留著。很多臺灣人到了美國,每逢端午節(jié),也還會在大門外掛上艾草?!眳⒓舆@次研討會的學者、學生,不論來自臺灣、香港,還是美國、澳大利亞,都和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小時候跟著父母去臺灣的上海人;有去美國上學后來留在了美國的“上海原住民”;還有幾次來上海參與開發(fā)投資的“儒商”。
此次活動主要發(fā)起人之一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遜教授對上海、臺北這雙“姊妹城”的概括可謂精到。上海和臺北同是中國城市中與海洋關(guān)系密切的兩座城市:上海是一座沿海城市、海岸城市,其文化特質(zhì)被稱作“海派文化”;臺北則是一座海島城市,其文化特質(zhì)也許可以稱作“海島文化”或“海洋文化”。上海一面臨海,一面背靠內(nèi)陸,呈現(xiàn)了一種背靠傳統(tǒng)、面向世界的態(tài)勢,因而在文化上主要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特點;臺北則是四面環(huán)海,八面來風,更多地體現(xiàn)了各種外來文化交融和交匯的特點。在這些同而不同的基礎(chǔ)上,滬、臺兩地文化究竟如何互動和互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