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廣東菜(粵菜)

字號:

粵菜起源很早,戰(zhàn)國時成書的《山海經(jīng)》,就有南方人吃蛇的記載。西漢人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也說“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可見廣東人以蛇入食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南宋人的《嶺外代答》還有粵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夸張描寫。宋末,王室南遷,眾多御廚聚集羊城,南北技藝交會融合。明清之后,廣東對外交往頻繁,市井日益繁榮,隨后西菜的傳入都對粵菜的發(fā)展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廣東地處亞熱帶,濱臨南海,四季常青,物產(chǎn)豐富,可供食用的飛、潛、動、植,無所不有。蔬果時鮮,四時不同,這給粵菜烹任提供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
    粵菜取科廣泛,幾令人眼花繚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禾花雀、豹貍、果子貍、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螺,甚至不識者誤為“螞蝗”的禾蟲,都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jīng)廚師妙手,頓成美味佳肴,異品奇珍?;洸说牧硪粋€突出特點是用料精而細(xì),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艷,而且善于融匯別家,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如膾炙人口的松子魚,即由浙江名菜松鼠魚演化而來,家喻戶曉的咕嚕肉,也源出北方的咕嚕肉。
    廣州菜最重質(zhì)和味。食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而且隨節(jié)令變化而不同,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其調(diào)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使用煎、炸、燒、燉等方法,制成的菜肴有香、酥、脆、肥、濃之美。
    粵菜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具有南國風(fēng)味,在國內(nèi)外久負(fù)盛名,素有“吃在廣州”之譽。
    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和東江三個地方案組成。廣州菜配料較多,善于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是夏秋力求清爽,冬春偏早濃醇,尤其擅長爆、小炒,要求掌握火候,油溫恰到好處。潮州菜以烹制海鮮見長,更以湯菜特色,刀工精細(xì),口味清醇,注意保持主料本色鮮味。東江菜油重,味偏咸,主科突出,樸實大方,有獨特的鄉(xiāng)土風(fēng)味。   廣東各地對魚蝦,禽畜、野味烹制均有專長。尤其對“蛇”的制作更有獨到之處,其主要烹制方法煎、炸均自成一格,燒,燴也各極特色。菜肴特點是色香分清,隨時令更迭,并有五滋六味之別。
    下面列舉幾個常見的菜:
    豹貍燴三蛇:此菜又名“龍虎斗”,是用過樹榕、眼鏡蛇、金環(huán)蛇三種毒蛇肉和豹貍?cè)?,分別經(jīng)過氽、爆、炒、飩、爆等多種工序,加入二十種配料、作料烹制而成。成菜肉嫩香滑,鮮美異常,配以薄脆、檬材汁和菊花瓣佐食,風(fēng)味尤為特殊。秋冬食之最宜,有補益之功。為粵菜中最負(fù)盛名之菜。片皮乳豬:此菜選用十斤左右的乳豬加入十多種作科,經(jīng)特殊烤制而成。此菜制作精細(xì),色澤大紅,油光明亮,皮松化,肉滑嫩。兩次上席均切拼成豬形,造型美觀,風(fēng)味特異,為廣東名菜。
    潮州凍肉:此菜系選用五花豬肉、豬前蹄、豬皮、加入多種作料經(jīng)冷凍而成。成菜晶瑩透明如水晶,味鮮軟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膩,以魚露、香菜佐食,風(fēng)味特殊。為潮汕地區(qū)冬令菜。
    東江鹽焗雞,此案系用肥嫩雞,用紗紙包裹用鹽焗而成。此菜制作獨特,按原雞形上盤,點綴少許碧綠色香菜,清雅大方,成菜皮爽肉滑,骨香味濃,以沙姜、麻油、鹽佐食,別有韻味。是享有盛譽的東江傳統(tǒng)萊。
    滿壇香:用帶骨狗肉、雞肉、鴨肉和豬肉為主料、輔以魚肚、魚唇、香菇,佐以蔥、蒜、姜等調(diào)料,用瓦器盛裝,用木炭火多次煲煨而成。食時芳香濃郁,異常鮮美。因揭開缸蓋時香味四溢,故有此名。此菜尤適于隆冬季節(jié),圍爐邊煮邊吃,頗具火鍋風(fēng)味。
    鼎湖上素:此菜主要用雪耳、桂花耳、香榆耳、干黃耳、干花菇、鮮草菇等各種鮮美的干鮮菌類制成。成菜色調(diào)和諧,典麗大方,層次分明。食時鮮嫩爽滑,清香適口。此菜為傳統(tǒng)素菜中的上品菜。相傳此菜源于肇慶鼎湖山地區(qū),故名。
    此外,文昌雞、冬瓜盅、開煲狗肉等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