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文化:曾為國語的西安方言

字號:

陜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相傳漢字為“文字初祖”倉頡所創(chuàng)造。倉頡是陜西寶雞人,出生于五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了。所以陜西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從這些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又可領(lǐng)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實感。由于陜西地理特點是東西狹義南北長,各地方言土語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話,因咬音輕重語速緩急不同而內(nèi)容涵義不同。
    陜西有三話:陜北話,陜南話和關(guān)中話。我們通常所指的陜西話既關(guān)中話,而西安話則在潛移默化的傳承中,集中表現(xiàn)著關(guān)中話的各種方言特色,且字音聲韻和詞語形式差別不大,可稱為西安白話。西安白話古稱“關(guān)西秦聲”,在陜西及周邊省份流行易懂,是陜西方言的代名詞。
    與普通話作為國家語言標準一樣,古樸的關(guān)西秦聲,曾在歷作為官方通用語言被長期推廣和普及,成為國人間語言交流的通用工具。
    自建都陜西的西周始,關(guān)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論語》記載孔子教子時說:“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薄墩撜Z駢枝·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zhí)禮必正言其音?!笨梢娭艹叛宰鳛閲覙藴收Z言,已遠及山東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禮·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記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范和語音訓練,統(tǒng)一通用文字和發(fā)音標準,以“達其志,通其欲。”
    古稱關(guān)西秦聲的關(guān)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并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diào)發(fā)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范,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今人之雅言已失去關(guān)西秦聲之本色,秦腔高吼激越,言語粗獷奔放,說話習慣粗喉嚨大嗓門,但仍不失為中國語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語。
    形容類: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眼”——好看叫順眼,討厭叫訓眼,麻煩叫麻眼,難看叫傷眼,不討人愛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氣暴躁叫毛眼,死不認賬叫瞪白眼,束手無策叫干瞪眼,事情亂叫沒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窮叫害紅眼,不講親情叫干睜眼,不靈活叫死心眼,愛搗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勢利眼,有點子有辦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氣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陜南一帶多用,熟練叫老手,幫忙叫搭手,緊俏叫搶手,出售叫脫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謹慎肯干叫挖抓手。
    “腳”——上坡叫爬腳,下坡叫送腳,走路叫拐腳,岔路叫撇腳,不穿鞋襪叫精腳,能干重活叫力腳。
    “氣”——關(guān)中一帶常把發(fā)怒叫著氣,遇到壞事叫晦氣,自大叫傲氣,癡呆叫二氣,排場叫闊氣,刻薄叫貪氣,挨整叫受氣,胡攪叫邪氣,扭捏叫妖氣,努力向上叫爭氣,老人康健叫福氣,心靈手巧叫靈氣,癡頭笨腦叫木氣,辦事漂亮叫美氣,遇到好事叫運氣,死人叫斷氣,慷慨大方叫爽氣,穿戴時髦叫洋氣,正直無私叫硬氣。
    用十二屬相形容人:
    *得跟老鼠一樣,犟得跟牛犢一樣,兇得跟老虎一樣,跑得跟兔子一樣,大得跟飛龍一樣,毒得跟蛇蝎一樣,歡得跟馬駒一樣,綿得跟羊娃一樣,靈得跟猴子一樣,紅得跟雞冠一樣,笨得跟豬腦一樣,輕得跟狗尾一樣。
    用地理名詞形容:
    “山”——驕傲自滿叫張山,耍半吊子叫爭山,愛吹大話叫撂山,行動輕浮叫飄山。“水”——掏腰包出錢叫出水,謀取非法所得叫撈油水,太陸薪也患新淥 
    用數(shù)字形容:
    “二”對懶漢無賴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賴子、二毛子等;對一些精神或思維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桿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貨子、二茬子、二趟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語“的”形容:
    活潑好動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時興的人飄的,思想遲鈍的人悶的,干活偷懶的人*的,甩膀大于的人實的,逢迎獻媚的人輕的,不聽忠告的人瓷的,意氣風發(fā)的人興的,幾面賣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沒能耐的人肉的,愛逞能的人張的,長的太聰明的人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