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婺源姓氏探源

字號:

婺源江姓
    婺源縣姓氏中,有的姓氏并非同宗同脈,如江姓就有蕭江氏和濟陽江氏。
    蕭江江氏 《蘭陵蕭江宗譜》載,蕭江氏原為蕭姓,西漢丞相蕭何之后裔。江禎,唐相國蕭遘次子。初薦丹陽令,后任護軍兵馬使。僖宗廣明(公元880年),協(xié)助時任淮南節(jié)度使的高駢討伐黃巢起義軍,逐至宣(州)、歙(州),因有功,敕封柱國上將軍。唐亡,江禎與李氏宗室謀興復唐業(yè),不克,渡江易姓,避居歙縣黃墩,始有蕭江之稱。天復壬戌(公元902年),二世祖江董(江禎之長子)遷婺源皋徑(今大畈鎮(zhèn)水路村),為婺源蕭江始祖。宋元豐己未(1079年),曾任進賢縣尉的八世祖江敵,遷居江灣。此后子孫日繁,代有人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宋至清共出過進士46人。
     濟陽江氏 《濟陽江氏統(tǒng)譜》載,伯益佐舜有功,季子元仲受封于江國,因國為姓,春秋時廢江國為濟陽,故為"濟陽江"。唐光啟丁未(公元887年),二十八世祖江尚質(zhì)(歙州護軍兵馬使),由金陵遷歙縣黃墩。尚質(zhì)之子洪,于天復癸亥(公元903年)遷婺源謝坑(今段莘鄉(xiāng)江村)。
    兩"江"集居村落在婺源有58個。蕭江主要有江灣、占坑、龍尾、梅林等;濟陽江有上曉起、清華花園等。
    汪口俞氏
     唐乾符二年(879),黃巢渡江掠饒、信、池、宣、歙州等地。俞縱第十五代孫67歲的俞沅與子47的俞植,攜家從宣城逃歙邑全村均姓黃墩村才躲過劫難。但黃墩地方小,容不下眾多避難者的繁衍生息。唐天佑三年(906)俞植的兒子俞昌奉父命,與表弟朱瑰(朱熹之祖、婺源第二任知縣),從黃墩遷婺東萬安鄉(xiāng)千秋里四都長田(今瀲溪一帶),俞昌即為婺源俞氏始祖。
     俞昌兩個兒子,長子柰,遷鄱陽;次子懋,居長田。俞懋后裔俞文明于后唐(約906)自長田遷豐樂(今婺源秋口鎮(zhèn)沙城),構(gòu)造百尺三樓自居。俞懋后裔有十八房,素有俞姓十八派之說。其第五代第六房孫俞文明之孫俞瓘,于宋開泰九年(1020)自豐樂遷陳平塢(汪口東南一公里處)。他先后建"洌泉亭"供路人歇腳、建"翠屏軒"辦蒙學。俞瓘敦厚仁義,以禮待人,成為當時的名士。
     俞瓘的孫子杲公(字升之),于大觀年間(約1107),由陳平塢遷鄭婆塢(現(xiàn)俞林標宅前),建名曰"永川"的別墅。俞杲應(yīng)考中舉,步入仕途,官至樞密院交章,薦授朝議大夫。俞杲晚年辭官回鄉(xiāng),以"日月光天德"為號,命五子治五宅,睿五井。俞杲裔孫俞皋(1252--1316)宋末進士,宋代滅亡后沒去上任,在汪口建"心遠書院"教書育人,人稱"永川先生"。清乾隆年間,俞皋后裔俞應(yīng)綸(1698--1778),稚小家貧,躬耕勤讀,夤夜求師,終成大器,官至朝議大夫。省親回鄉(xiāng)時,聚鄉(xiāng)人資助重建宗祠,清乾隆九年(1744)俞氏宗祠重建成功。他慎終追遠,弘揚祖德,仍以萬歷九年"仁本堂"命名重建俞氏宗祠的堂名。
    汪口俞氏的祖先,雖經(jīng)受過長期戰(zhàn)亂和多次遷徙,其后裔仍不失先賢勤耕儉讀,立德行仁之風,成大器者比比皆是。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汪口村自宋至清數(shù)百年間,中進士14人。任七品官員74人,其中大夫20名,布政司理間、經(jīng)歷6名,州同知3名,知縣14名。有大學士,有博士、儒林郎、參軍等不勝枚舉。文人、學士著有:《艮軒小稿》、《春秋釋義》、《春江小草》、《禮書綱目考訂》和《醫(yī)易》等著作約27部44卷之多。捐資助學、貸貧恤孤、義建亭堂橋路持義行善者有俞疇、俞趙虎、俞宗啟等數(shù)十人。在汪口俞氏家簇中,出有俞丙圭、俞泰曾、俞德林祖孫三代為官的官宦之家;有俞文進、俞文達兄弟進士的"兄弟同榜"之譽;還有俞一貫、俞其義"父子柱史"的榮耀,如此等等。俞氏在汪口的歷被稱為"書香",可謂代代出英杰,輩輩有賢能。有詩贊曰:先賢首望起河間,武將文臣代代強。滄海桑田經(jīng)百世,子孫俞氏業(yè)繁昌。
    婺源查氏
    婺源查氏,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周惠王封延為查子爵。查為地名,因以地為氏,查延為查氏始祖。
    數(shù)千年來,查氏逐步由北向南遷移,從漢到唐,先后遷居濟陽、丹陽、九江、宣城等地,不斷發(fā)展壯大。公元963年,南唐宣(州)歙(州)觀察使查文徵謝任,自休寧隱居婺源城西,成為婺源查氏一世祖。查文徵在查公山構(gòu)廬曰“山光寺”,教孫甄、陶讀書, 后改為山房道院。 時縣令廖平與之友善,鑿石引泉,泉名“查公山廖公泉”。查公與廖縣令在此烹茶論道,飲酒賦詩,留有《山房遺跡考》、《山房記》、《題山房》等詩篇。公元965年,查文徵因病去世,與夫人趙氏合葬于查公山,此墳至今保存完好,是我縣已知的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墓之一。
     查文徵子查元修,宋朝太常寺太祝,夢中遇神人指教:“見鳳而止,遇凰而住”。公元964年,查元修來到北鄉(xiāng)鳳山,問里人士名,曰鳳凰山,遂定居于此。其子查甄、查陶隨父親遷居鳳凰山查村(原名鑄爐坦),今浙源中學校址。傳至十世查棐恭,從查村遷鳳山東村今浙源林場址,此后子孫日繁,遷徙不一。
     十八世查瑜于1357后偕妻兒翻過村北浙嶺,順新安江,錢塘江至浙江海寧縣袁花里龍山,因龍山與鳳山合起來稱"龍鳳呈祥",是個好兆頭,遂定居于此,后逐漸發(fā)展為浙江查氏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