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文化基礎,必然產生相同的宗教現(xiàn)象。
從祖國遼東到粵桂的沿海地區(qū),流傳著一個傳說。說的是在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歷 3月23日,家住福建莆田湄州島的林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因為出生滿月后也不會哭,因此父母叫她為默娘。默娘心地善良,經(jīng)常不顧自身安危,解救海上遇險的漁民,她的事跡被人們傳頌。不幸的是,28歲時林默娘病故。人們?yōu)榱思o念她,就在湄州島上設立廟宇,并把她看作漁民出海的守護神“媽祖”。崇祭媽祖在沿海地區(qū)迅速流行,媽祖成為生活在海邊、勞動在海上的民眾的最重要的神靈。
云林北港朝天宮,是閩粵移民最早修建的媽祖廟。隨著臺灣的開發(fā),祭祀媽祖也傳入臺灣。在臺灣媽祖被尊稱為“天妃”、“圣妃”、“天上圣母”,各地修建的近千座媽祖廟則成為北港朝天宮的“分靈”,臺南天后宮則是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
在臺灣每年還有特殊的祭祀活動。每年三月間,媽祖的信男信女陪伴媽祖神像步行北港探親。因為農歷三月間,北港的媽祖常把遠在大陸的父母兄弟接到北港來小住,因此位于臺中縣大甲鎮(zhèn)瀾宮的媽祖回到北港探親。每逢此時,來自臺灣各地的數(shù)十萬信徒,則趕來大甲鎮(zhèn)匯合,陪伴媽祖神像步行前往北港探親,探親結束后還要護駕返回大甲鎮(zhèn)。來回有300里,歷經(jīng)30多個村鎮(zhèn),參拜沿途數(shù)不清的廟宇。在這為時數(shù)天、信徒隊伍長達數(shù)十華里的活動,秩序井井有條,氣氛極為隆重、虔誠。這種民間組織、自發(fā)參加、并且成為各界要人所看重的活動,能夠年復一年的堅持下來,并且規(guī)模頗有發(fā)展趨勢,可見媽祖的吸引力之大。
& nbsp1997年1月24日,上萬名信徒集中在臺灣的媽祖廟——臺南大天后宮,天后宮內展出了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康熙圣旨、玉璽及圣劍,以及舉行 80年以來第一次的"古武祭典"。如此盛大的祭奠活動,為的是迎接從福建湄州來的媽祖元始金身。媽祖元始金身出游臺灣,是千年以來的第一次。媽祖元始金身起駕后,在兩岸有關人士的護送下,從廈門登上航空專機,在澳門換乘長榮航空專機,飛赴有著700萬信徒的臺灣。從桃園“中正機場”迎接媽祖元始金身起,到臺南進行第一場盛大歡迎儀式,在100天的時間內,巡游臺灣各地。媽祖金身出游臺灣,也是兩岸交流開始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宗教交流活動。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多神思想”和“多神崇拜”一樣,多神思想、多神崇拜在臺灣宗教中、在信男信女中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
臺灣宗教本身是隨大陸移民進島時而傳入的,在此之前,在高山族中也有一些原始宗教活動。隨著大陸移民的到來,在大陸流傳的宗教和各種民間神祗傳進島內,隨著社會的演進和文化的發(fā)展而進一步傳播,至今已成為臺灣重要的社會活動。
觀察臺灣的宗教現(xiàn)象,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制度化宗教”,即有系統(tǒng)化的教義和經(jīng)典,有相當組織的教會或教堂,宗教活動也與日常生活有明顯的不同。一是 "普化宗教",即其信仰、儀式及宗教活動一般沒有系統(tǒng)化的經(jīng)典、組織,貼近民間,深入生活,富于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因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島內的宗教組織和場所很多,佛教的慈濟功德會、中華佛光協(xié)會、臺中市寶覺寺;道教的臺北指南宮,臺南的北極殿、朝清宮、彰化的元清觀;基督教的臺南、臺北教堂;一貫道的佛堂道場;伊斯蘭教的臺北、桃園、臺中、高雄的清真寺;軒轅教的臺北黃帝神宮;理教的臺北總壇;祭拜媽祖的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臺南天后宮、鹿港天后宮、水里港的福順宮等,都是臺灣的宗教領地,長年香火鼎盛,信徒無數(shù),一片興旺。
臺灣宗教門類眾多,在臺灣正式登記的宗教有12家。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貫道、軒轅教、理教、天理教、大同教、天帝教和天德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2教的信徒超過1000萬人,寺廟、教堂、布道所等宗教場所超過16000所,神教職人員超過11萬人。12家宗教中,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一貫道五大教勢力最盛,信徒超過900萬人,宗教場所占總數(shù)的98.3%,教職人員占總數(shù)的99.2%。相比之下,其他7門宗教規(guī)模要小得多。
屬于宗教范疇的民間信仰中,第一類是法力無邊的“萬能神”,如玉皇大帝、媽祖、觀音菩薩;第二類是分掌神,如讀書人祭孔子、文昌帝君;醫(yī)生祭保生大帝、華佗仙師、瘟神王爺;藥師祭神農大帝;農民祭五谷仙帝;理發(fā)師祭呂洞濱;木匠和一些手工業(yè)者祭巧圣先師(魯班);商人祭財神爺、關帝;百姓祭灶神;想長壽祭南極星君;想生子拜注生娘娘、送子觀音;孕婦祭臨水夫人,天旱拜龍王爺;第三類是城隍爺,以及天神、土地公公、地獄神、青山王、三平祖師、廣澤尊王、圣王;此外還有各種自然界內的動植物崇拜。據(jù)統(tǒng)計,臺灣民間信仰的各類神靈多達300余家,差不多把大陸各地的神靈都搬到臺灣。
宗教在臺灣是的社會活動。在臺灣平均不到2000人就有一座廟,每2人中有一個信徒,一個信徒往往還同時信奉好幾家神靈,臺灣真可謂是“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廟比學校多”,可見宗教已經(jīng)成為臺灣民眾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臺灣宗教文化的歷史淵源,除基督教、天主教等有著外國背景外,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其余宗教和神祗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源自大陸。從早期居民的原始圖騰崇拜,從大陸移民帶進宗教文化,從名稱相同、作為大陸神靈分靈的臺灣的宗教和神祗,從兩岸相同的"多神合一"宗教現(xiàn)象,從臺灣宗教和神祗到大陸的尋根熱,從大甲媽祖回娘家,完全可以證明兩岸宗教同根共源,一脈相承,有著密不可分的人文歷史源頭。同時,臺灣的宗教文化,也成為維系血濃于水的民族意識和鄉(xiāng)土情結的主要紐帶和共同的基礎。
兩岸文化習俗的相同是多方面的,從臺灣的居民組成,到生活習俗、文化體育、宗教信仰等方面與祖國大陸深層的聯(lián)系,這決不是簡單的文化影響、風格模仿、強行灌輸?shù)慕Y果,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充分證明兩岸同根相連,同屬一源,同承一脈,同為一體,血脈相連。
從祖國遼東到粵桂的沿海地區(qū),流傳著一個傳說。說的是在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歷 3月23日,家住福建莆田湄州島的林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因為出生滿月后也不會哭,因此父母叫她為默娘。默娘心地善良,經(jīng)常不顧自身安危,解救海上遇險的漁民,她的事跡被人們傳頌。不幸的是,28歲時林默娘病故。人們?yōu)榱思o念她,就在湄州島上設立廟宇,并把她看作漁民出海的守護神“媽祖”。崇祭媽祖在沿海地區(qū)迅速流行,媽祖成為生活在海邊、勞動在海上的民眾的最重要的神靈。
云林北港朝天宮,是閩粵移民最早修建的媽祖廟。隨著臺灣的開發(fā),祭祀媽祖也傳入臺灣。在臺灣媽祖被尊稱為“天妃”、“圣妃”、“天上圣母”,各地修建的近千座媽祖廟則成為北港朝天宮的“分靈”,臺南天后宮則是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
在臺灣每年還有特殊的祭祀活動。每年三月間,媽祖的信男信女陪伴媽祖神像步行北港探親。因為農歷三月間,北港的媽祖常把遠在大陸的父母兄弟接到北港來小住,因此位于臺中縣大甲鎮(zhèn)瀾宮的媽祖回到北港探親。每逢此時,來自臺灣各地的數(shù)十萬信徒,則趕來大甲鎮(zhèn)匯合,陪伴媽祖神像步行前往北港探親,探親結束后還要護駕返回大甲鎮(zhèn)。來回有300里,歷經(jīng)30多個村鎮(zhèn),參拜沿途數(shù)不清的廟宇。在這為時數(shù)天、信徒隊伍長達數(shù)十華里的活動,秩序井井有條,氣氛極為隆重、虔誠。這種民間組織、自發(fā)參加、并且成為各界要人所看重的活動,能夠年復一年的堅持下來,并且規(guī)模頗有發(fā)展趨勢,可見媽祖的吸引力之大。
& nbsp1997年1月24日,上萬名信徒集中在臺灣的媽祖廟——臺南大天后宮,天后宮內展出了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康熙圣旨、玉璽及圣劍,以及舉行 80年以來第一次的"古武祭典"。如此盛大的祭奠活動,為的是迎接從福建湄州來的媽祖元始金身。媽祖元始金身出游臺灣,是千年以來的第一次。媽祖元始金身起駕后,在兩岸有關人士的護送下,從廈門登上航空專機,在澳門換乘長榮航空專機,飛赴有著700萬信徒的臺灣。從桃園“中正機場”迎接媽祖元始金身起,到臺南進行第一場盛大歡迎儀式,在100天的時間內,巡游臺灣各地。媽祖金身出游臺灣,也是兩岸交流開始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宗教交流活動。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多神思想”和“多神崇拜”一樣,多神思想、多神崇拜在臺灣宗教中、在信男信女中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
臺灣宗教本身是隨大陸移民進島時而傳入的,在此之前,在高山族中也有一些原始宗教活動。隨著大陸移民的到來,在大陸流傳的宗教和各種民間神祗傳進島內,隨著社會的演進和文化的發(fā)展而進一步傳播,至今已成為臺灣重要的社會活動。
觀察臺灣的宗教現(xiàn)象,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制度化宗教”,即有系統(tǒng)化的教義和經(jīng)典,有相當組織的教會或教堂,宗教活動也與日常生活有明顯的不同。一是 "普化宗教",即其信仰、儀式及宗教活動一般沒有系統(tǒng)化的經(jīng)典、組織,貼近民間,深入生活,富于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因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島內的宗教組織和場所很多,佛教的慈濟功德會、中華佛光協(xié)會、臺中市寶覺寺;道教的臺北指南宮,臺南的北極殿、朝清宮、彰化的元清觀;基督教的臺南、臺北教堂;一貫道的佛堂道場;伊斯蘭教的臺北、桃園、臺中、高雄的清真寺;軒轅教的臺北黃帝神宮;理教的臺北總壇;祭拜媽祖的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臺南天后宮、鹿港天后宮、水里港的福順宮等,都是臺灣的宗教領地,長年香火鼎盛,信徒無數(shù),一片興旺。
臺灣宗教門類眾多,在臺灣正式登記的宗教有12家。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貫道、軒轅教、理教、天理教、大同教、天帝教和天德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2教的信徒超過1000萬人,寺廟、教堂、布道所等宗教場所超過16000所,神教職人員超過11萬人。12家宗教中,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一貫道五大教勢力最盛,信徒超過900萬人,宗教場所占總數(shù)的98.3%,教職人員占總數(shù)的99.2%。相比之下,其他7門宗教規(guī)模要小得多。
屬于宗教范疇的民間信仰中,第一類是法力無邊的“萬能神”,如玉皇大帝、媽祖、觀音菩薩;第二類是分掌神,如讀書人祭孔子、文昌帝君;醫(yī)生祭保生大帝、華佗仙師、瘟神王爺;藥師祭神農大帝;農民祭五谷仙帝;理發(fā)師祭呂洞濱;木匠和一些手工業(yè)者祭巧圣先師(魯班);商人祭財神爺、關帝;百姓祭灶神;想長壽祭南極星君;想生子拜注生娘娘、送子觀音;孕婦祭臨水夫人,天旱拜龍王爺;第三類是城隍爺,以及天神、土地公公、地獄神、青山王、三平祖師、廣澤尊王、圣王;此外還有各種自然界內的動植物崇拜。據(jù)統(tǒng)計,臺灣民間信仰的各類神靈多達300余家,差不多把大陸各地的神靈都搬到臺灣。
宗教在臺灣是的社會活動。在臺灣平均不到2000人就有一座廟,每2人中有一個信徒,一個信徒往往還同時信奉好幾家神靈,臺灣真可謂是“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廟比學校多”,可見宗教已經(jīng)成為臺灣民眾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臺灣宗教文化的歷史淵源,除基督教、天主教等有著外國背景外,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其余宗教和神祗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源自大陸。從早期居民的原始圖騰崇拜,從大陸移民帶進宗教文化,從名稱相同、作為大陸神靈分靈的臺灣的宗教和神祗,從兩岸相同的"多神合一"宗教現(xiàn)象,從臺灣宗教和神祗到大陸的尋根熱,從大甲媽祖回娘家,完全可以證明兩岸宗教同根共源,一脈相承,有著密不可分的人文歷史源頭。同時,臺灣的宗教文化,也成為維系血濃于水的民族意識和鄉(xiāng)土情結的主要紐帶和共同的基礎。
兩岸文化習俗的相同是多方面的,從臺灣的居民組成,到生活習俗、文化體育、宗教信仰等方面與祖國大陸深層的聯(lián)系,這決不是簡單的文化影響、風格模仿、強行灌輸?shù)慕Y果,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充分證明兩岸同根相連,同屬一源,同承一脈,同為一體,血脈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