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移民歷程中,因語言、省分的隔閡,加上水資源爭奪,與清朝以漢制漢的政策,造成閩粵客間緊張關系與對峙不斷,當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等幾次重大民亂發(fā)生,各族群間的關系往往因此一觸即發(fā),釀成許多大型械斗。這樣的大環(huán)境,為康熙以來逐漸屈居下風的客家族群,帶來更大的生存壓力,除深化了今天人們解讀歷史的復雜與困難,分類械斗也成為北部客家人「遁入」山區(qū)的原因。黃榮洛在〈客家人的臺灣史〉文中寫道,雍正年間,客家人張達朝,早已入墾整個臺中大平原的西北部,到乾隆五十年左右,張家所筑獨霧揀圳的灌溉面積已有三千甲。根據(jù)《彰化縣志》記載:「彰邑庠分閩、粵二籍,讀書各操土音,各有師承。城市鄉(xiāng)村,隨處皆有家塾……,」黃榮洛認為,客家顯然與閩南鼎足而立,其后嘉慶、道光初年還不斷有客家人入墾,「至道光六年發(fā)生閩、客大械斗之后,入墾者明顯減少了?!垢鶕?jù)日人伊能嘉矩的記載,道光六年,就因某一粵客偷了閩人一只豬,閩、客間前嫌舊隙一并爆發(fā),成為一場大械斗的導火線?!搁}、粵交界處焚殺不知所止,員林一帶粵人不得不避入大埔心莊與關帝廟街防御堅守。以致北及大甲溪北淡水廳下,南迄虎尾溪嘉義縣界,亦為之動搖。」黃榮洛認為,這一場長達十幾年的械斗,造成今天客家人往山區(qū)遷移。「臺北縣有一些地方的開發(fā)與客家人有關,不過后來因為械斗的關系,而往南遷移到桃園縣或新竹縣的很多,」《客家人尋根》一書也指出。
事實上,臺灣早期械斗并非僅只閩、客之爭?!杜_灣通史》指出,臺灣開墾初期,開墾集團或以同旅,或以同鄉(xiāng)相援引,如遇爭地、爭水糾紛,往往釀成集團間的砍殺,演成械斗。而械斗有不同地緣集團之斗,如閩粵之間和漳泉之間的械斗,也有宗姓之斗,甚至有職業(yè)團體之間的互斗,形式不一而足,統(tǒng)稱為「分類械斗」。清康熙到同治年間,臺灣大大小小分類械斗不下百馀次,同是客家族群,也曾為水源大打出手。
過去客觀因素造成臺灣史的研究過于粗糙,認為泉州人原來在大陸多居港口,因此到臺灣也多落腳河口,漳州人多務農,因此遷居臺灣內陸平原河谷從事農耕,客家人晚到臺灣,因此只能定居淺山地區(qū)。這種依臺灣開墾后族群分布的現(xiàn)況,加以合理化解釋的說法顯然過于簡略。今天臺灣史的研究日多,撥開云霧,客家族群在臺灣開發(fā)史的情境令人欷噓,但“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莊英章也指出,不需為了凸顯悲情,特別放大某一階段的歷史,因為不同階段、情況呈現(xiàn)的歷史面貌會有不同。以客家人向來自我標榜的硬頸、剽悍看來,支持客家爭取歷史「詮釋權」的尹章義,針對客家人是否因為道光年間的械斗就退出西部平原、遠走桃竹苗?他提出另一思考點。他指出,北部平原上的客家人是在乾隆四十八年后陸續(xù)離開,這一時段,正是茶葉與樟腦成為臺灣產業(yè)的出口大宗,「由于樟腦與茶葉的新利源開發(fā),許多客家人遷徙到丘陵淺山地區(qū),這是茶葉產區(qū)與客家人分布區(qū)約略重疊的歷史原因,」尹章義認為,臺灣的「采茶歌」也多為客家歌謠,幾乎沒聽過閩南人唱采茶歌的!「許多客家遷離平原,并非他們『打輸』閩客,而是被新興產業(yè)吸引離去。」今天由都會發(fā)展的角度往山區(qū)看,認為淺山「落后」,因此客家人一定是因為不得已原因遷離西部平原。從早期開發(fā)角度來看,卻有不同的面貌,由于水源往往不在平地、而在中游,也是早期客家人選擇山區(qū)的原因。師大地理系教授施添福曾提出客家人「深耕」淺山,因為他們在原鄉(xiāng)就擁有開墾梯田的技術,很自然選擇山區(qū)扎根。雖然由客家人一度開發(fā)北部平原的歷史看來,此說不夠嚴謹,卻有不少客家人接受施添福的說法。
認識臺灣對客家歷史的不了解,其實只是過去臺灣人對整個臺灣史不了解的反應。“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徐正光表示,過去臺灣史的研究多在「綜述」,今天則需要更多地方、區(qū)域性的實地采訪調查。近十年來,客家人從「還我母語」運動開始,不斷要求「現(xiàn)身」,但現(xiàn)身之后更重要的,對自己文化的認知、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則要依賴更多有關客家的研究,增加對客家族群、與客家和其他族群互動歷史的知識,才可能找到客家未來的新途徑,」尹章義認為,而這是臺灣土地上,不分哪一族群都需要努力的課題。
事實上,臺灣早期械斗并非僅只閩、客之爭?!杜_灣通史》指出,臺灣開墾初期,開墾集團或以同旅,或以同鄉(xiāng)相援引,如遇爭地、爭水糾紛,往往釀成集團間的砍殺,演成械斗。而械斗有不同地緣集團之斗,如閩粵之間和漳泉之間的械斗,也有宗姓之斗,甚至有職業(yè)團體之間的互斗,形式不一而足,統(tǒng)稱為「分類械斗」。清康熙到同治年間,臺灣大大小小分類械斗不下百馀次,同是客家族群,也曾為水源大打出手。
過去客觀因素造成臺灣史的研究過于粗糙,認為泉州人原來在大陸多居港口,因此到臺灣也多落腳河口,漳州人多務農,因此遷居臺灣內陸平原河谷從事農耕,客家人晚到臺灣,因此只能定居淺山地區(qū)。這種依臺灣開墾后族群分布的現(xiàn)況,加以合理化解釋的說法顯然過于簡略。今天臺灣史的研究日多,撥開云霧,客家族群在臺灣開發(fā)史的情境令人欷噓,但“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莊英章也指出,不需為了凸顯悲情,特別放大某一階段的歷史,因為不同階段、情況呈現(xiàn)的歷史面貌會有不同。以客家人向來自我標榜的硬頸、剽悍看來,支持客家爭取歷史「詮釋權」的尹章義,針對客家人是否因為道光年間的械斗就退出西部平原、遠走桃竹苗?他提出另一思考點。他指出,北部平原上的客家人是在乾隆四十八年后陸續(xù)離開,這一時段,正是茶葉與樟腦成為臺灣產業(yè)的出口大宗,「由于樟腦與茶葉的新利源開發(fā),許多客家人遷徙到丘陵淺山地區(qū),這是茶葉產區(qū)與客家人分布區(qū)約略重疊的歷史原因,」尹章義認為,臺灣的「采茶歌」也多為客家歌謠,幾乎沒聽過閩南人唱采茶歌的!「許多客家遷離平原,并非他們『打輸』閩客,而是被新興產業(yè)吸引離去。」今天由都會發(fā)展的角度往山區(qū)看,認為淺山「落后」,因此客家人一定是因為不得已原因遷離西部平原。從早期開發(fā)角度來看,卻有不同的面貌,由于水源往往不在平地、而在中游,也是早期客家人選擇山區(qū)的原因。師大地理系教授施添福曾提出客家人「深耕」淺山,因為他們在原鄉(xiāng)就擁有開墾梯田的技術,很自然選擇山區(qū)扎根。雖然由客家人一度開發(fā)北部平原的歷史看來,此說不夠嚴謹,卻有不少客家人接受施添福的說法。
認識臺灣對客家歷史的不了解,其實只是過去臺灣人對整個臺灣史不了解的反應。“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徐正光表示,過去臺灣史的研究多在「綜述」,今天則需要更多地方、區(qū)域性的實地采訪調查。近十年來,客家人從「還我母語」運動開始,不斷要求「現(xiàn)身」,但現(xiàn)身之后更重要的,對自己文化的認知、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則要依賴更多有關客家的研究,增加對客家族群、與客家和其他族群互動歷史的知識,才可能找到客家未來的新途徑,」尹章義認為,而這是臺灣土地上,不分哪一族群都需要努力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