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知識地方文化:澳門文化的開放性

字號:

澳門位于我國大陸東南部沿海,正當珠江口西岸。東南與香港隔海相望,成犄角之勢;西面與珠海的灣仔 一衣帶水,南面穿過內(nèi)外十字門后便是浩瀚的南海;北邊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澳門在東亞的位置適中,東北 離東京大約2800公里,西南距新加坡2600公里,東南至馬尼拉1200公里,位居東南亞與東北亞航路的中繼站。
    正是澳門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使澳門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葡萄牙商人通過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紐帶將西文與 中國、日本、印度、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的文化通過相互貿(mào)易經(jīng)澳門進行廣泛的傳播與交融;西方的傳教士向東 方各國傳教過程中將西方文化傳到東方,同時把東方文化帶回西方,這種雙向互動的交流是西方傳教通過澳門 的橋梁作用來實現(xiàn)的。西方的科學和文化,如天文學、數(shù)學、地理學、建筑學、哲學、美術等通過澳門傳入了 中國,同時也傳入日本及東南亞。
     四百多年的華洋雜處,使華人文化、葡萄牙文化、土生葡人文化和其它外國民族文化相互滲入、相互影響 ,從而使澳門文化中包括了各種宗教文化,民俗民情東西相雜、混為一體。把澳門文化的開放性體現(xiàn)得淋瀝盡 致的是澳門的宗教文化。澳門地方雖小,居民信仰中西各種宗教的歷史悠久。澳門現(xiàn)有各種宗教組織、團體約 210個,宗教信徒近20 萬人,寺廟、會所、教堂、清真寺108座(間)。澳門最早、 最原始的民間傳統(tǒng)信仰。 自明朝成化年間閩潮商賈興建媽祖閣始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澳門共有八處拜天后的地方。1988年2月8日凌晨,媽祖閣 天后大殿失火,全殿焚毀,連一個高近6尺的有200余年歷史的銅像亦被燒熔,只剩下吊巨鐘的鐵鉤,但木制的 天后神像除被熏黑外,竟絲毫無損,信者以為天后升云,自此香火更勝以前,每年年三十極多的澳門市民教會 去媽祖閣廟上香禮拜,而平日則有來自日本、韓國、臺灣和東南亞各國地的游客到媽祖廟燃點鞭炮,誠心參拜 。澳門的道教應當是澳門最早的宗教,最遲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前,應已有天師道正一派的活動。佛教 在澳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澳門居民信仰佛教的也最多, 登記的佛教教徒有6萬多人,大小廟宇40多間。天主 教隨葡萄牙人16 世紀中葉開始對澳門逐步占領而漸漸進入,逐漸成為澳門的一大教派。基督教新教于 19世紀初 傳入澳門后,經(jīng)緩慢的發(fā)展,現(xiàn)有基督教徒約5000人。馬哈依教、伊斯蘭教在澳門也有少數(shù)教徒,近年來也有 一定的發(fā)展。澳門的各種教派彼此互不干涉,各自發(fā)展的格局,充分體現(xiàn)了澳門文化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