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絲綢之路

字號: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絲綢之路的中心-新疆,正是古往今來東西文化薈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許多歷史人物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無數(shù)歷史遺跡和稀世文物。
     中國是最早養(yǎng)蠶和繅絲的國家。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西漢的外交家張騫就溝通了這條古道。他率使團攜黃金和綿帛,到達摟蘭(今若羌一帶)、尉犁、龜茲(今庫車)、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區(qū)。勒(今喀什)、于田(今和田)、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亞阿姆河流域地區(qū)。他的副使還到達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國進行訪問。這些地區(qū)的國家也派使節(jié)去中國中原,商旅往返,絡繹不絕。絲綢、鐵器、黃白金、銅鏡、漆等大量流入中國的中原地區(qū)。
     公元73年,中國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達大秦(古羅馬)和波斯灣(阿拉伯灣),保障了絲路的暢通并進一步拓展了絲路。
     歷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絲道”是指把在中國織成絲織品運往地中海沿岸諸國這條橫斷亞歐的古代貿(mào)易之路,它起自中國的安西(古代長安),西至羅馬。
     “絲綢之路”一詞的來源:19世紀末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國的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考察時,看到從東面來的商隊,便想這是否就是古代運送絲織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將這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后這句話便被廣泛地用于泛指古代連接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貿(mào)易之路。
     綠洲之路:絲綢之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陸路又可分為經(jīng)中亞、天山以北草原的草原之路和經(jīng)天山以南的綠洲之路兩條。其中綠洲絲路又分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的西域北路和經(jīng)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經(jīng)中國南部、印度、波斯灣抵達紅?!,F(xiàn)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們還是把目光轉向陸路絲綢之路。
     連接中亞綠洲城市的這條路以西安(古代長安)為出發(fā)點,途中在中國境內又分為三條,它們分別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伊犁—現(xiàn)原蘇聯(lián)境內—羅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魯番—焉耆—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帕米爾高原—中亞
     3、西域南路:西安—樓蘭—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爾高原—中亞—西亞
     這條連接綠洲之間的商隊之路是人類與嚴酷的自然斗爭中開創(chuàng)的道路。
     絲綢之路開通前的狀況:位于絲路中央位置的帕米爾高原西側,是久負盛名的藍寶石產(chǎn)地,這里所產(chǎn)的寶石在很久以前就被運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爾高原東側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產(chǎn)玉石而聞名,中國自古以來都以此處所產(chǎn)玉石為上乘之品而極為重視。因此,絲路開通以前,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至西亞諸國“藍寶石之路”和通往中國內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經(jīng)開通了。
     此外,在公園前5世紀,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寫到:早在公元前7世紀,黑海北岸興起的游牧民族斯泰基族的高度的金屬文明就已傳播到了居于天山腳下的塞族。
     匈奴的興起:到了公元前3世紀,繼承了斯泰基文化的塞族—匈奴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最初,游牧于蒙古高原一帶的匈奴在吸收了周圍部落的同時又將其勢力范圍想東擴張,最后出現(xiàn)在中國本土上,秦始皇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而在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萬里長城。
     在秦朝傾力修筑長城之時,匈奴擊敗了游牧于甘肅河西一帶的大月氏,并將其趕至中亞阿姆河一帶,控制了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遼東半島,西至塔里木盆地(包括36國在內)的廣大地區(qū)。
     漢朝統(tǒng)一中國:在中國,秦朝滅亡以后。漢朝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國,漢朝從建立之初就背負著與匈奴斗爭的使命。匈奴經(jīng)常襲擊漢朝的北部疆域,以致于發(fā)生了漢高祖劉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圍事件。自此以來,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贈送許多物品,并下嫁了王女。
     漢武帝:公元前159年,漢武帝即位,此時,漢朝國內安定,經(jīng)濟繁榮,漢武帝便開始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其一是計劃擊敗匈奴,保持北部邊疆的安定。其二是相與西方通商。要實施這個政策就必須與大月氏結成聯(lián)盟。據(jù)說大月氏的首領被匈奴所殺,因此,他們非常仇視匈奴。與大月氏達成聯(lián)盟來夾擊匈奴,張騫就是被選拔出來的使者。
     張騫西行:公元前138年,張騫與匈奴出身的甘父帶領百十來人從長安出發(fā),在出了漢朝疆域后不久便被匈奴捕獲。匈奴單于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流放于漠北草原。張騫在此度過了十幾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漢朝使者的使命,最后終于找到機會逃了出來,經(jīng)過大宛、康居,終于到達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國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后才發(fā)現(xiàn)大月氏已經(jīng)滿足于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復仇的意志。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見游說不成便踏上了歸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后,匈奴發(fā)生內亂,張騫乘機逃脫,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發(fā)13年后,終于返回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