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的三大海峽、三大島嶼

字號:

在中國清朝“康乾盛世”時,中國擁有庫頁島、臺灣島、海南島三大島嶼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三大海峽即韃靼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之主權(quán)。
     在歷,以北京為都城的中國大陸主體政權(quán),如遼、金、元、明、清等,皆擁有庫頁島及韃靼海峽之主權(quán),如果再加上定都西安的唐朝,中國擁有庫頁島及韃靼海峽之主權(quán)的時間至少達一千年。中國大陸主體政權(quán)擁有臺灣島及臺灣海峽之主權(quán)的時間有幾百年,擁有海南島及瓊州海峽之主權(quán)的時間達一千五百多年。
     中國大陸主體政權(quán)最近一次喪失相關(guān)島嶼、海峽之管轄權(quán)的時間分別是:公元前46年西漢政府放棄了對海南島的管轄權(quán);1895年清政府將臺灣島割讓給日本;1860年庫頁島被俄國日本分占,清政府竟置該島于不問,1945年該島完全被蘇聯(lián)占領(lǐng)。
     中國大陸主體政權(quán)最后一次收復(fù)相關(guān)島嶼、海峽之主權(quán)的時間分別是:在放棄海南島580年之后,南北朝之梁朝將海南島收治轄下;在割讓臺灣島50年之后,1945年中華民國將臺灣光復(fù);至于庫頁島問題,則無人知曉其主權(quán)未來變化趨勢。
     從公元1683年到1895年的212年里,中國北京政府(即清朝)擁有對三大島嶼、三大海峽的主權(quán),此時中華民族進入歷史盛世。這三大島嶼從北向南依次是庫頁島、臺灣島、海南島,與之相聯(lián)系的分別是韃靼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
     庫頁島、臺灣島、海南島與中國大陸主體部分歷經(jīng)分分合合,現(xiàn)將這種變化展示如下:
     商(公元前十六世紀(jì)——前十一世紀(jì)):商時周邊方國戎狄甚多,在其東北遠(yuǎn)夷有肅慎。
     西周(約前1050年——前771年):其時燕之東北有肅慎等。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其時邊遠(yuǎn)之夷狄東北有山戎、東胡、肅慎。
     戰(zhàn)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其時燕之東北有*、發(fā)、高夷、肅慎。
     秦(前221年——前206年):秦之東北有夫余、肅慎、沃沮。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漢武帝極盛時東北置樂浪等朝鮮四郡,與三韓接壤于朝鮮半島中部(漢可東出日本海)。松、嫩、黑龍、圖們流域為夫余、肅慎、沃沮分布地。
     (注:以上各時期之“肅慎”,皆是今天的烏蘇里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包括伯力、海參崴、庫頁島等地。在肅慎時期,上述流域地區(qū)皆由當(dāng)?shù)刈∶褡晕臆理)?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其時東北鴨綠江上游兩岸為高句麗國領(lǐng)土,建都國內(nèi)城;更東北圖們江兩岸為沃沮族,松嫩平原為夫余族,迤東松花江下游為挹婁族居地。
     三國(220年——280年):曹魏東北疆界由于氵歲 貊的降附而東抵日本海,復(fù)西漢之舊。曹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沃沮、夫余、挹婁。
     海南島自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后為漢朝珠崖、儋耳二郡地,元帝初元三年(前46)放棄,遂由土人自治。
     三國時期孫吳曾先后用兵東南海上夷洲、朱崖洲,并無功而還(夷洲即今臺灣島,朱崖洲即今海南島。
     西晉(265年——317年):晉之平州,治遼東襄平,統(tǒng)郡國五:昌黎、遼東、樂浪、玄菟、帶方(同曹魏,可出日本海)。晉境外各族分布情況基本同曹魏。
     東晉十六國(318年——420年):其時前秦的東北是高句麗、契丹、庫莫奚、夫余、挹婁、寇漫漢、烏洛侯、地豆于等國族。
     南北朝(420年——589年):
     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契丹、庫莫奚、地豆于、烏洛侯、失韋、豆莫婁、勿吉。
     陳、齊、周:此時勿吉興盛(在今吉林市、哈爾濱、伯力、直至庫頁島)
     海南島自西漢元帝時棄守,歷580年至梁復(fù)置崖州于島上。自此以后,在政治上,海南島不再與大陸主體政權(quán)相分離。
     隋(581年——618年):隋境外遼東為高麗國地,高麗東北至海為靺鞨諸部。其西完水(黑龍江)難水(嫩江)流域為室韋諸部,南至隋邊塞為契丹、霫、奚等部。隋建安郡之東海島上為流求,即今臺灣省,大業(yè)中曾遣人招撫之,不從,自爾遂絕。
     唐(618年——907年):
     唐初總章元年擊滅高麗,唐安東轄高麗故地,治平壤城。唐初時,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包括窟說部)、室韋諸部。
     創(chuàng)建于開元,置于靺鞨粟末部之忽汗州都督府(渤海),置于黑水靺鞨部之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置于室韋部落之室韋都督府,雖皆未能實際統(tǒng)治其地,冊封臣屬關(guān)系持續(xù)不斷,窟說部亦在其中。
     自安史之亂后內(nèi)地裂為方鎮(zhèn)數(shù)十,其時唐境外渤海最為海東盛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地東至海,北黑水靺鞨,南新羅,西接契丹及唐之遼東。渤海之北為黑水靺鞨,通朝獻;又東北為思慕、莫戈皆、郡利、窟說等部,皆不能自通。
     五代十國(907——960年):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相繼征服周圍奚、霫、黑車子室韋、女真、烏古、室韋、吐渾、黨項、韃靼、沙陀等部,攻取營、平、遼東,俘掠燕趙,926年滅渤海。938年改國號為遼。黑龍江流域的室韋、黑水靺鞨,亦分布于遼國境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