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異常癥病因病理

字號:

一、膽固醇 食物中的膽固醇 ( 外源性 ) 主要為自由膽固醇,在小腸腔內與磷脂、膽酸結合成微粒,在腸粘膜吸收后與長鏈脂肪酸結合形成膽固醇酯。大部分膽固醇酯形成乳糜制微粒,少量組成 VLDL ,經淋巴系統(tǒng)進入體循環(huán)。食物中的膽固醇約 40% 被小腸吸收。內源性膽固醇在肝和小腸粘膜由乙酸合成而來,從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代謝產生的乙酰輔酶 A 是合成膽固醇的基質,合成過程受寵基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 A(HMG-CoA) 還原酶佳化。 生成的膽固醇亦以脂蛋白形式輸入體循環(huán)。膽固醇的去路包括構成細胞膜,生成類固醇醇激素、維生素 D 、膽酸鹽,儲存于組織等。未被吸收的膽固醇在小腸下段轉化為類固醇隨糞便排出。排人腸腔的膽固醇和膽酸鹽可再吸收經腸肝循環(huán)回收肝內再利用。膽固醇形成膽固醇酯是以血漿中的 HDL 為底物在磷脂酷膽堿膽固醇酷基轉移酶 (LCAT) 催化下進行, LCAT 又受 ApoAI 和 ApoCI 激活。血漿膽固醇濃度受多種因素調節(jié)。高熱量、高脂、高飽和脂肪酸飲食促進膽固醇合成,使其血濃度升高。饑餓、低熱量飲食或肝吸收膽固醇較多時,可抑制 HMG-CoA 還原酶活性從而減少膽固醇合成。飲食中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磷脂酰膽喊 合成,提高 LCAT 活性,生成較多膽固醇酶,使血漿膽固醇降低。此外,食物中的纖維素可 減少膽固醇吸收,阻止膽酸鹽腸肝循環(huán)的藥物均可降低血漿膽固醇。
    二、甘油三酯 外源性甘油三酯來自食物,消化、吸收后成為乳糜微粒的主要成分。內源性甘油三酯主要由小腸 ( 利用吸收的脂肪酸 ) 和肝 ( 利用乙酸和脂肪酸 ) 合成,構成脂蛋白后 ( 主要是 VLDL) 進入血漿。血漿中的甘油三國旨是機體恒定的供給能量來源,甘油三自旨在 LPL 作用下分解為游離脂肪酸供肌細胞氧化或儲存于脂肪組織。在脂肪動員過程中,脂肪被組織細胞內的組織脂肪酶水解為游離脂肪酸和甘油,進入循環(huán)后供其他組織利用。組織脂肪酶受激素調節(jié),故又稱為激素敏感性脂酶。進食后 LPL 活性增高,血中乳廉微粒和 VLDL 向肌肉組織供應能量并在脂肪組織貯存,使血漿甘油三酯下降??崭箷r激素敏感性脂酶活性增高,使脂肪中甘油三酶分解成游離脂肪酸及甘油向血循環(huán)、肝和肌肉供給能量。任何甘油三酶來源過多 ( 包括進食和自身合成 ) 或分解代謝障礙或兩者兼有均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癥。
    三、磷脂 血漿中磷脂主要由肝及小腸粘膜合成,部分來自其他組織。食物中例如蛋黃、 瘦肉也含有磷脂,但在小腸需經磷脂酶水解后才能吸收。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對脂肪的吸收、運轉、儲存也起重要作用,是維持乳康微粒結構穩(wěn)定的因素。磷脂隨所構成的脂蛋白解體而分解,然后又在脂蛋白與細胞膜之間進行交換。血漿磷脂的半衰期約為 7.5 小時。考試大網(wǎng)站整理
    四、游離脂防酸 (free fatty acids , FFA) FFA 由長鏈脂肪酸與白蛋白結合而成。在白蛋白分子中占據(jù) 2 個緊密結合點,如果 FFA 水平升高,還可占據(jù)另 1 個松的結合點。 FFA 也是機體的 1 個主要供給能量的來源。儲存于脂肪組織細胞中的甘油三酯經脂肪分解可提供大量 FFA .神經內分泌機制通過腺昔酸環(huán)化酶對這些細胞中的脂肪分解酶起調控作用。 FFA 的半衰期為 4~8 分鐘。其代謝途徑一是供肌細胞利用,二是被肝攝取,再合成為甘油三酯,組成 VLDL 或氧化為乙酷輔酶 A .糖尿病患者血漿 FFA 水平升高,在酮血癥時更明顯。血漿 FFA 上升表示脂肪動員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