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份,剔除兩個受價格管制的行業(yè),其它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大致增速為37.5%,較去年前11 個月還提高了近4 個百分點。如果真正認清了中國這一輪通脹壓力的主導因素源自于成本推動,那么當下的中國是否真需要在經濟增長和通脹壓力中,做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便成了一個“偽命題”。
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用犧牲企業(yè)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成長)做代價,用戳破資產泡沫、消滅社會財富的超緊縮政策,強行壓制通脹,到頭來很可能是,信貸、投資、經濟增速都掉下去了,但通脹依然很高,對于中國經濟來講,這樣的調控成本,將是太高昂了。
盡管目前構成中國通脹壓力的原因很復雜,但主導性因素是什么一定要把握住。這是制訂政策的出發(fā)點。如果發(fā)生政策偏差,不僅防治不了通脹,反而會惡化通脹預期,使經濟陷入“滯脹”的泥潭。
與上世紀90年代初因產品供不應求導致的通貨膨脹不同,構成本輪通貨膨脹壓力,并沒有出現(xiàn)突出的產品供不應求情況。這說明通脹壓力問題并不出在產品供需上,而在生產成本的推動上。
具體來看,有三方面表現(xiàn)
其一,歷史欠賬要還。過去幾年的低通脹,很大程度上是嚴重透支結果。透支了要素價格(煤、電、油、運、水、氣等資源要素價格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透支了人口紅利(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年時間里,如果剔除通脹因素,農民工的工資幾乎沒有什么增長),透支了環(huán)境紅利。既然是透支,遲早是要還的,否則只可能引發(fā)更加嚴重的經濟失衡。
其二,透支的結果必然是經濟結構失衡,即儲蓄大于投資的內部失衡引致的國際收支失衡, 產生了反向“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因長期失衡累積的流動性過剩,首先推動的是非貿易部門的價格上漲,特別是房地產和土地等資產價格暴漲,使得城市生活成本和商務成本的迅速上升,同時工業(yè)部門也開始產生加薪的預期。
而工業(yè)部門的工資提高對農業(yè)部門的工資傳遞效應非常明顯,國內農業(yè)部門產出越來越受到可貿易工業(yè)部門的工人工資所決定,加之美元泛濫所引致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直接推升了農業(yè)生產資料的價格。因此,生產成本推動下的農產品價格走高是顯而易見的。
價格傳遞的最后階段必然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和地價的上升以及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各種紅利的消退。當工業(yè)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趕不上上述成本上漲的速度時,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倒逼著貿易部門制成品價格開始上漲來轉移矛盾。我想,這就可能進入一個所謂的全面通貨膨脹時期。這便是當下中國面臨的結構性通脹壓力的邏輯主線。
其三,中國現(xiàn)在已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國內初級產品對外依存度急速上升。中國每年要消耗全球53%的鐵礦石,全球每年新增原油需求的60%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現(xiàn)在的原油自給率不到50%,一半以上依靠進口。美元長期疲軟,加之次貸危機將全球資金都趕進了商品市場中尋求避險,導致原油、農產品價格暴漲,成為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成本急劇上升的主要推手。
以上這些因素,顯然并非都取決于中國,如果美國不能擔負起全球經濟調整的責任,延續(xù)垃圾美元政策以轉移次貸危機的風險。中國將面臨長期輸入型通脹的壓力。
但就中國自身而言,想要有效控制通脹,關鍵取決于企業(yè)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核心是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換句話說,在未來,要素成本上升速度與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之間的“賽跑”將長期存在。
不過,在我看來,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雖然嚴峻,但遠沒有國際投行最近預測的那么悲觀。
大家都談到最近公布的1、2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增速下降至16.5%,覺得很憂心。但仔細分析,如果剔除受價格管制的兩個行業(yè)(石油加工及煉焦業(yè)以及電力,它們的利潤分別下降了232%和61%)后,其它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大致增速為37.5%,較去年前11 個月還提高了近4 個百分點。
這一分析表明,盡管受雪災、價格管制等擾動,實際上1、2月份工業(yè)生產狀況還是良好的。這說明勞動生產效率加速進步的影響還在持續(xù),說明企業(yè)微觀面景氣還在。
特別是機械設備、機電儀器等相對中高端制造業(yè)的勞動生產率進步速度仍然在加速(專用設備制造業(yè)增長35.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增長42.6%,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yè)增長37.7%),吸收要素成本上漲的能力相當強。
如果美國次貸危機緩解,將會有更多尋求避險的資金從價格高懸的商品市場撤離,重新吸納在信貸危機中被拋棄的資產,如美元、股票等。這樣過去為了對抗通脹而買進黃金、賣空美元的策略就會開始變化。
而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xù)回落,對于那些吸收要素成本上漲能力較弱的行業(yè)來說,未來利潤改善無疑是值得期待的。在這一點上,國際投行的預測往往是短視的。
很明顯,中國經濟基本面事實上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但是政策面的不確定性卻是存在的?,F(xiàn)在,特別要避免由于對宏觀經濟形勢誤判而導致的政策偏差所誘發(fā)的經濟“滯脹”風險。
如果真正認清了中國這一輪通脹壓力的主導因素源自于成本推動,那么當下的中國是否真需要在經濟增長和通脹壓力中,做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便成了一個“偽命題”。
事實上,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用犧牲企業(yè)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成長)做代價,用戳破資產泡沫消滅社會財富的超緊縮政策,強行壓制通脹,到頭來很可能是,信貸、投資、經濟增速都掉下去了,但通脹依然很高,對于中國經濟來講,這樣的調控成本,將是太高昂了。
而盡管任何通脹都是貨幣現(xiàn)象,但對于成本推動型通脹,貨幣政策的作用卻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成本推動型通脹主要涉及不同行業(yè)比價關系和利益關系的調整。超緊縮政策(包括加息與升值,升值的本質就是通縮)致使全社會的流動性減少,但要素成本卻不一定會降下來。于是,企業(yè)可能會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要素成本還是高升,二是出現(xiàn)資金短缺,導致企業(yè)效益下滑,其本質是勞動生產率下滑。這是最要不得的。
只有當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戰(zhàn)勝了外部成本價格上升時,控制通脹才有可能。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只要同等數量或者略微增多的貨幣,反映的是人民幣價值含量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就不是通貨膨脹,而是價值重估。這是經濟增長的正常表現(xiàn)。
反轉過來,當緊縮政策損傷到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時,那么成本上升的壓力最終到有可能演化成惡性通貨膨脹,最后以需求驟然下降、產能過剩而告終止,進而陷入“滯脹”的泥潭,即通貨膨脹上升和經濟增長減速并存的局面。這是最壞的政策后果。
所以說,如果需求管理失效的話,就應該考慮調整調控方向。既然通脹壓力短時間內下不去,就應該坦然面對,從供給上多下功夫,加強社會保障等民生建設的投入,解除制約居民消費的各種瓶頸,這才是當務之急。
這其實也意味著中國要修建更多的配套公路、地鐵、學校、住房,而所有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這些配套基礎設施投資大幅增長,不同于無效率的重復建設,反而可以緩解目前經濟發(fā)展的“瓶頸”,改善投資和消費關系,促進中國家庭的消費,并掃除對未來不測的不安全感。而居高不下的政府儲蓄率正好應該在這個時候發(fā)揮作用。
同時,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手段,穩(wěn)定通脹預期,減輕百姓通脹痛苦;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減輕企業(yè)面對的成本上升壓力,支持企業(yè)積極進行產業(yè)調整和升級,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來提升勞動生產率。
這樣的話,隨著經濟結構失衡的逐步改善,中國經濟平穩(wěn)走出通脹壓力的泥沼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用犧牲企業(yè)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成長)做代價,用戳破資產泡沫、消滅社會財富的超緊縮政策,強行壓制通脹,到頭來很可能是,信貸、投資、經濟增速都掉下去了,但通脹依然很高,對于中國經濟來講,這樣的調控成本,將是太高昂了。
盡管目前構成中國通脹壓力的原因很復雜,但主導性因素是什么一定要把握住。這是制訂政策的出發(fā)點。如果發(fā)生政策偏差,不僅防治不了通脹,反而會惡化通脹預期,使經濟陷入“滯脹”的泥潭。
與上世紀90年代初因產品供不應求導致的通貨膨脹不同,構成本輪通貨膨脹壓力,并沒有出現(xiàn)突出的產品供不應求情況。這說明通脹壓力問題并不出在產品供需上,而在生產成本的推動上。
具體來看,有三方面表現(xiàn)
其一,歷史欠賬要還。過去幾年的低通脹,很大程度上是嚴重透支結果。透支了要素價格(煤、電、油、運、水、氣等資源要素價格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透支了人口紅利(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年時間里,如果剔除通脹因素,農民工的工資幾乎沒有什么增長),透支了環(huán)境紅利。既然是透支,遲早是要還的,否則只可能引發(fā)更加嚴重的經濟失衡。
其二,透支的結果必然是經濟結構失衡,即儲蓄大于投資的內部失衡引致的國際收支失衡, 產生了反向“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因長期失衡累積的流動性過剩,首先推動的是非貿易部門的價格上漲,特別是房地產和土地等資產價格暴漲,使得城市生活成本和商務成本的迅速上升,同時工業(yè)部門也開始產生加薪的預期。
而工業(yè)部門的工資提高對農業(yè)部門的工資傳遞效應非常明顯,國內農業(yè)部門產出越來越受到可貿易工業(yè)部門的工人工資所決定,加之美元泛濫所引致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直接推升了農業(yè)生產資料的價格。因此,生產成本推動下的農產品價格走高是顯而易見的。
價格傳遞的最后階段必然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和地價的上升以及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各種紅利的消退。當工業(yè)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趕不上上述成本上漲的速度時,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倒逼著貿易部門制成品價格開始上漲來轉移矛盾。我想,這就可能進入一個所謂的全面通貨膨脹時期。這便是當下中國面臨的結構性通脹壓力的邏輯主線。
其三,中國現(xiàn)在已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國內初級產品對外依存度急速上升。中國每年要消耗全球53%的鐵礦石,全球每年新增原油需求的60%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現(xiàn)在的原油自給率不到50%,一半以上依靠進口。美元長期疲軟,加之次貸危機將全球資金都趕進了商品市場中尋求避險,導致原油、農產品價格暴漲,成為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成本急劇上升的主要推手。
以上這些因素,顯然并非都取決于中國,如果美國不能擔負起全球經濟調整的責任,延續(xù)垃圾美元政策以轉移次貸危機的風險。中國將面臨長期輸入型通脹的壓力。
但就中國自身而言,想要有效控制通脹,關鍵取決于企業(yè)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核心是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換句話說,在未來,要素成本上升速度與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之間的“賽跑”將長期存在。
不過,在我看來,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雖然嚴峻,但遠沒有國際投行最近預測的那么悲觀。
大家都談到最近公布的1、2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增速下降至16.5%,覺得很憂心。但仔細分析,如果剔除受價格管制的兩個行業(yè)(石油加工及煉焦業(yè)以及電力,它們的利潤分別下降了232%和61%)后,其它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大致增速為37.5%,較去年前11 個月還提高了近4 個百分點。
這一分析表明,盡管受雪災、價格管制等擾動,實際上1、2月份工業(yè)生產狀況還是良好的。這說明勞動生產效率加速進步的影響還在持續(xù),說明企業(yè)微觀面景氣還在。
特別是機械設備、機電儀器等相對中高端制造業(yè)的勞動生產率進步速度仍然在加速(專用設備制造業(yè)增長35.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增長42.6%,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yè)增長37.7%),吸收要素成本上漲的能力相當強。
如果美國次貸危機緩解,將會有更多尋求避險的資金從價格高懸的商品市場撤離,重新吸納在信貸危機中被拋棄的資產,如美元、股票等。這樣過去為了對抗通脹而買進黃金、賣空美元的策略就會開始變化。
而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xù)回落,對于那些吸收要素成本上漲能力較弱的行業(yè)來說,未來利潤改善無疑是值得期待的。在這一點上,國際投行的預測往往是短視的。
很明顯,中國經濟基本面事實上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但是政策面的不確定性卻是存在的?,F(xiàn)在,特別要避免由于對宏觀經濟形勢誤判而導致的政策偏差所誘發(fā)的經濟“滯脹”風險。
如果真正認清了中國這一輪通脹壓力的主導因素源自于成本推動,那么當下的中國是否真需要在經濟增長和通脹壓力中,做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便成了一個“偽命題”。
事實上,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用犧牲企業(yè)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成長)做代價,用戳破資產泡沫消滅社會財富的超緊縮政策,強行壓制通脹,到頭來很可能是,信貸、投資、經濟增速都掉下去了,但通脹依然很高,對于中國經濟來講,這樣的調控成本,將是太高昂了。
而盡管任何通脹都是貨幣現(xiàn)象,但對于成本推動型通脹,貨幣政策的作用卻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成本推動型通脹主要涉及不同行業(yè)比價關系和利益關系的調整。超緊縮政策(包括加息與升值,升值的本質就是通縮)致使全社會的流動性減少,但要素成本卻不一定會降下來。于是,企業(yè)可能會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要素成本還是高升,二是出現(xiàn)資金短缺,導致企業(yè)效益下滑,其本質是勞動生產率下滑。這是最要不得的。
只有當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戰(zhàn)勝了外部成本價格上升時,控制通脹才有可能。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只要同等數量或者略微增多的貨幣,反映的是人民幣價值含量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就不是通貨膨脹,而是價值重估。這是經濟增長的正常表現(xiàn)。
反轉過來,當緊縮政策損傷到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時,那么成本上升的壓力最終到有可能演化成惡性通貨膨脹,最后以需求驟然下降、產能過剩而告終止,進而陷入“滯脹”的泥潭,即通貨膨脹上升和經濟增長減速并存的局面。這是最壞的政策后果。
所以說,如果需求管理失效的話,就應該考慮調整調控方向。既然通脹壓力短時間內下不去,就應該坦然面對,從供給上多下功夫,加強社會保障等民生建設的投入,解除制約居民消費的各種瓶頸,這才是當務之急。
這其實也意味著中國要修建更多的配套公路、地鐵、學校、住房,而所有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這些配套基礎設施投資大幅增長,不同于無效率的重復建設,反而可以緩解目前經濟發(fā)展的“瓶頸”,改善投資和消費關系,促進中國家庭的消費,并掃除對未來不測的不安全感。而居高不下的政府儲蓄率正好應該在這個時候發(fā)揮作用。
同時,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手段,穩(wěn)定通脹預期,減輕百姓通脹痛苦;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減輕企業(yè)面對的成本上升壓力,支持企業(yè)積極進行產業(yè)調整和升級,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來提升勞動生產率。
這樣的話,隨著經濟結構失衡的逐步改善,中國經濟平穩(wěn)走出通脹壓力的泥沼是完全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