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在上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公元前770年,鄭國將國都從咸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仍為鄭,歷395年,稱鄭。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自陽翟遷于鄭城。韓在此立都長達145年。韓人都鄭后在此設鄭縣,治所在外廓城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實行郡縣制。為了區(qū)別陜西之鄭縣,將韓之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時,新鄭屬豫州。春秋,新鄭屬鄭國,為國都。
戰(zhàn)國,新鄭屬韓國,韓滅鄭后仍以新鄭為國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新鄭縣、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復改左亭縣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河南屬魏。新鄭、苑陵屬司州河南尹。晉泰始二年(226),設滎陽郡,新鄭并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東魏天平初年,分滎陽郡,設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隋開皇十六年(596),恢復新鄭縣,隋煬帝大業(yè)初年,廢苑陵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鄭縣為新鄭、清池二縣,屬管州。唐貞觀元年(627),清池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河南道鄭州滎陽郡。五代,新鄭縣屬鄭州。宋熙寧五年(1072),廢鄭州,新鄭縣屬開封府。宋元豐八年(1085),恢復鄭州,新鄭縣改屬鄭州。金,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元,設行中書省,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鄭縣屬鈞州,隆慶五年(1571),改屬河南開封府。清初,新鄭屬鈞州。雍正二年(1724),鈞州改禹州,新鄭屬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許州為府,新鄭改屬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屬開封府。中華民國2年,新鄭縣屬豫東道。民國3年,豫東道改名開封道,新鄭縣屬開封道。民國16年(1927),廢道,改設行政區(qū),縣署改為縣政府,新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鄭縣屬鄭州專區(qū)。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qū),1958年屬鄭州市,1961年屬開封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屬鄭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4)79號文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新鄭縣,設立新鄭市(縣級),以原新鄭縣的行政區(qū)劃為新鄭市的行政區(qū)劃?!?BR> 新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擁有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黃帝文化和2700年的鄭韓文化。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新鄭,并在此一統(tǒng)天下,播撒文明,掀開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篇章,新鄭由此被譽為黃帝故里、中華第一古都。新鄭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名城。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春秋名相子產、戰(zhàn)國思想家韓非、戰(zhàn)國水利家鄭國、漢代軍事家張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學鼻祖李誡、元代天文學家許衡、明代名相高拱等歷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冊;裴李崗文化遺址、黃帝故里、鄭王陵博物館、鄭韓故城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熠熠生輝,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內外炎黃子孫,慕名而來,尋根拜祖。06年農歷三月三余萬華人在新鄭公拜軒轅黃帝更被全球炎黃子孫傳為佳話,新鄭一個縣幾天就招商80多億人民幣更是前所未有!
新鄭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中原地區(qū)的航空港——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坐落境內,為新鄭開辟了一條連接海內外的空中通道,新鄭的交通地理位置堪稱河南第一;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也從新鄭這里過;西亞斯國際學院、升達大學、中原工學院、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河南省職工醫(yī)學院等十幾家高等院校的入駐,為新鄭的發(fā)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新鄭的小棗、蜂蜜也是名揚天下;“金芒果”香煙、“白象”方便面、“好想你”棗片、“建喜”機制瓦等品牌享譽海內外,新鄭煙廠、正龍集團、統(tǒng)一企業(yè)、天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奧星食品有限公司、鄭州科氏瀝青產品有限公司等企業(yè)產銷兩旺,增強了新鄭經濟的活力,綜合經濟實力連年位居全省各縣(市)前列。新鄭還是中國內地8個未來5至10年臺商投資價值城市中的縣級市!
尋根祭祖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位于新鄭市區(qū)北關的軒轅丘,就是黃帝出生的地方。黃帝故里就建于此。它最早建于漢魏,歷代都有修復,大殿內設置黃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繪黃帝功德的壁畫,東西兩廂分別供奉著黃帝的兩個妃子嫘祖和嫫母。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黃帝統(tǒng)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比缃竦狞S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qū)。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
黃帝故里景區(qū)位于新鄭市區(qū)軒轅路,占地面積100余畝,黃帝故里祠始建于漢代,后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qū)進行了擴建。
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qū)共分五個區(qū)域:廣場區(qū)、故里祠區(qū)、鼎壇區(qū)、藝術苑區(qū)、軒轅丘區(qū)。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于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于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歷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lián)回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lián)。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軒轅黃帝紀念館,采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葉落兮歸根,故里兮牽魂。黃帝故里景區(qū)熱忱歡迎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旅游觀光。
如今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斷,尋根朝圣者絡繹不絕,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拜祖的主要地方。近年來,新鄭市認真落實科學的發(fā)展觀,全面實施了平安新鄭、信用新鄭、文化新鄭、生態(tài)新鄭建設工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新鄭是一方富有靈氣的土地,物華天寶,商機無限;新鄭是一方極具潛力的土地,環(huán)境優(yōu)美,民風淳樸。勤勞智慧、勇于開拓的新鄭人真誠希望各級領導、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關心新鄭,支持新鄭,與我們一道,共創(chuàng)新鄭美好的明天。
夏、商時,新鄭屬豫州。春秋,新鄭屬鄭國,為國都。
戰(zhàn)國,新鄭屬韓國,韓滅鄭后仍以新鄭為國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新鄭縣、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復改左亭縣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河南屬魏。新鄭、苑陵屬司州河南尹。晉泰始二年(226),設滎陽郡,新鄭并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東魏天平初年,分滎陽郡,設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隋開皇十六年(596),恢復新鄭縣,隋煬帝大業(yè)初年,廢苑陵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鄭縣為新鄭、清池二縣,屬管州。唐貞觀元年(627),清池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河南道鄭州滎陽郡。五代,新鄭縣屬鄭州。宋熙寧五年(1072),廢鄭州,新鄭縣屬開封府。宋元豐八年(1085),恢復鄭州,新鄭縣改屬鄭州。金,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元,設行中書省,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鄭縣屬鈞州,隆慶五年(1571),改屬河南開封府。清初,新鄭屬鈞州。雍正二年(1724),鈞州改禹州,新鄭屬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許州為府,新鄭改屬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屬開封府。中華民國2年,新鄭縣屬豫東道。民國3年,豫東道改名開封道,新鄭縣屬開封道。民國16年(1927),廢道,改設行政區(qū),縣署改為縣政府,新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鄭縣屬鄭州專區(qū)。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qū),1958年屬鄭州市,1961年屬開封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屬鄭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4)79號文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新鄭縣,設立新鄭市(縣級),以原新鄭縣的行政區(qū)劃為新鄭市的行政區(qū)劃?!?BR> 新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擁有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黃帝文化和2700年的鄭韓文化。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新鄭,并在此一統(tǒng)天下,播撒文明,掀開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篇章,新鄭由此被譽為黃帝故里、中華第一古都。新鄭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名城。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春秋名相子產、戰(zhàn)國思想家韓非、戰(zhàn)國水利家鄭國、漢代軍事家張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學鼻祖李誡、元代天文學家許衡、明代名相高拱等歷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冊;裴李崗文化遺址、黃帝故里、鄭王陵博物館、鄭韓故城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熠熠生輝,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內外炎黃子孫,慕名而來,尋根拜祖。06年農歷三月三余萬華人在新鄭公拜軒轅黃帝更被全球炎黃子孫傳為佳話,新鄭一個縣幾天就招商80多億人民幣更是前所未有!
新鄭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中原地區(qū)的航空港——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坐落境內,為新鄭開辟了一條連接海內外的空中通道,新鄭的交通地理位置堪稱河南第一;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也從新鄭這里過;西亞斯國際學院、升達大學、中原工學院、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河南省職工醫(yī)學院等十幾家高等院校的入駐,為新鄭的發(fā)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新鄭的小棗、蜂蜜也是名揚天下;“金芒果”香煙、“白象”方便面、“好想你”棗片、“建喜”機制瓦等品牌享譽海內外,新鄭煙廠、正龍集團、統(tǒng)一企業(yè)、天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奧星食品有限公司、鄭州科氏瀝青產品有限公司等企業(yè)產銷兩旺,增強了新鄭經濟的活力,綜合經濟實力連年位居全省各縣(市)前列。新鄭還是中國內地8個未來5至10年臺商投資價值城市中的縣級市!
尋根祭祖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位于新鄭市區(qū)北關的軒轅丘,就是黃帝出生的地方。黃帝故里就建于此。它最早建于漢魏,歷代都有修復,大殿內設置黃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繪黃帝功德的壁畫,東西兩廂分別供奉著黃帝的兩個妃子嫘祖和嫫母。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黃帝統(tǒng)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比缃竦狞S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qū)。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
黃帝故里景區(qū)位于新鄭市區(qū)軒轅路,占地面積100余畝,黃帝故里祠始建于漢代,后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qū)進行了擴建。
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qū)共分五個區(qū)域:廣場區(qū)、故里祠區(qū)、鼎壇區(qū)、藝術苑區(qū)、軒轅丘區(qū)。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于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于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歷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lián)回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lián)。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軒轅黃帝紀念館,采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葉落兮歸根,故里兮牽魂。黃帝故里景區(qū)熱忱歡迎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旅游觀光。
如今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斷,尋根朝圣者絡繹不絕,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拜祖的主要地方。近年來,新鄭市認真落實科學的發(fā)展觀,全面實施了平安新鄭、信用新鄭、文化新鄭、生態(tài)新鄭建設工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新鄭是一方富有靈氣的土地,物華天寶,商機無限;新鄭是一方極具潛力的土地,環(huán)境優(yōu)美,民風淳樸。勤勞智慧、勇于開拓的新鄭人真誠希望各級領導、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關心新鄭,支持新鄭,與我們一道,共創(chuàng)新鄭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