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自考“工程心理學”資料(六)

字號:

第六章 決策
    1.決策:研究者認為決策的任務是:
    ①人們必須從多個選擇中挑選一個選擇項的任務;
    ②要有一些與這些選擇有關的可用信息;
    ③時間進程相對要長;
    ④這個選擇是帶有不確定性的,即并不清楚哪一個是佳選擇。決策過程應包括風險,一個好的決策者應能有效地評估每個選擇項的風險。
    有兩種決策:一種是快速的、自動的“知覺-行動”決策。一種是有控制的,需要付出努力,進行分析才能完成的決策。
    2.決策的理性模型有時也稱為常態(tài)模型,因為它們能指出人們理想狀態(tài)時應該怎么做,他們并不需要描述人們實際上是怎么作出決策的。
    3.常態(tài)決策模型:常態(tài)決策模型的中心概念是效用,效用即每個選擇的總價值,或者每一個結果或產品對決策者來說價值是多少。
    4.期望效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一種決策均是類似于一種“博弈”形式的決策,每一個選擇項均有一個或多個與之有關的結果的價值和概率
    期望效用理論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人們馬上會發(fā)現,生活中許多選擇項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價值。
    5.主觀期望效用理論:該理論仍堅持,每個結果都是期望概率與其價值概率的乘積。但是,這個價值成分是主觀的,依賴于個體差異。
    這個模型假定,人們作出決策時是根據主觀期望效用值的高低來進行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概率和一系列決策選項的效用,就可以根據這個模型預測出一個“合理”的或內在一致的選擇。
    6.描述性決策模型:特沃斯基和卡納曼發(fā)現,決策的改變依賴于決策問題是如何呈現的。
    7.框架效應:由呈現方式不同而導致的決策上的變化被稱作框架效應。
    8.滿意決策:一個早期的的描述模型就是西蒙提出的“滿意決策”模型。西蒙認為,通常人們并不是作出一個的、好的,或合適的決策,而是選擇一個能達到目的的、“足夠好”的決策,即獲得一種滿意感就行了。這種決策方法簡稱為“滿意決策”。
    如果信息量相對較小,而且時間又很充裕,決策時人們需要仔細分析各種選項和它們的“效用”。但如果信息量超過了人們的認知加工能力的限制,而且時間也有限,這時,人們傾向于采用啟發(fā)式決策。
    第二節(jié) 啟發(fā)式和偏見
    9.該模型把認知成分的特征和意識、努力及決策緊密聯系起來。
    10.從信息加工角度來看決策應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①線索接受和整合。
    ②假設的生成。
    ③假設的評估和選擇。
    ④產生并選擇行動方式。
    11.決策過程中產生影響的因素和認知缺陷包括:
    ①進入工作記憶中的線索信息的數量和質量。
    ②對每一個決策活動的可利用的時間長充。
    ③注意資源。
    ④知識的數量和質量。
    ⑤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
    ⑥工作記憶的能力限制。
    這些影響因素和認知局限提醒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作出一個次優(yōu)決策。
    12.決策過程中啟發(fā)式的運用?
    ⑴在獲得和運用線索中的啟發(fā)式。在這一階段通常出現的簡單啟發(fā)式或偏見有:
    ①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線索上。人們只能用一些相對較少的線索,去形成一個外部世界或系統(tǒng)的圖像。
    ②首因線索。人們在一段時間里接受線索進行決策時,通常在運用這些信息時會有一些傾向或偏見。
    ③對后來線索的不注意。
    ④線索的顯著性。
    ⑤對不可信線索賦予過高權重。
    ⑵假設生成中的啟發(fā)式。影響這個階段的啟發(fā)式和偏見有:
    ①數量有限的假設形成。
    ②可用性啟發(fā)式。人們對于被認為是近的或常用的信息,是容易提取的。
    ③典型性啟發(fā)式。
    ④過分自信。
    ⑶假設評定和選擇中的啟發(fā)式。
    ①認知固著。一旦一個假設生成或被選擇,人們就會用它來解釋接下來的線索,但有時我們還是用先前的假設,這就是認知固著的過程。
    ②從眾偏見。傾向于尋找一些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信息。
    ⑷行動選擇中的啟發(fā)式和偏見。
    ①提取少數行動。
    ②行動可利用性的啟發(fā)式。
    ③結果的可利用性。
    13.自然決策:是指“人們在現實條件下,運用他們的經驗進行決策”。
    自然決策的特征:
    ①非結構性問題;
    ②不確定性的、動態(tài)的環(huán)境;
    ③信息充裕的環(huán)境,情景線索可以很快地改變;
    ④認知加工過程是一種迭代行為/反饋回路;
    ⑤多重變化和/或個體和組織目標的競爭;
    ⑥有時間限制或時間壓力;
    ⑦高風險;
    ⑧在某種程度上有多人參與決策。
    14. SPK模型:描述了在任務操作過程中,人們可以使用的認知控制的三個水平。認知控制的三個水平是:基于技能的行為、基于規(guī)則的行為和基于知識的行為。
    如果人們對任務非常熟悉,他們將在基于技能的操作水平上加工這些信息,對知覺到的內容將是自動化的、無意識水平的加工。
    在這個階段出現錯誤通常由兩方面引起:
    ①注意方向錯誤
    ②過分關注該任務,而干擾了一個自動化的行為的結果。
    15.認知連續(xù)體理論:決策過程是一個從直覺到分析的認知連續(xù)體,加工可能就是在直覺和分析之間快速振蕩的過程。
    16.情景意識:恩茲利將“情景意識”定義為“在一段時間和空間里的環(huán)境元素知覺,對它們含義的理解和在不久的將來對它們的狀態(tài)的設計。
    她指出,SA有不同的水平,這是隨認知的復雜性而變化的。水平1是對狀態(tài)的覺知、歸因、在環(huán)境中相應元素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水平2是與個人對目標的理解相關的線索;水平3是對環(huán)境中的將來活動內容的設計。
    17.再認啟動決策:專家只簡單地再認一些線索模式和只提取一個單一的行動流程,然后去執(zhí)行。這種決策過程西蒙看作是一種“直覺”。
    18.再認啟動決策模型有三個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時,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會產生一個似是而非的選擇;
    第二,如果決策者是專家,時間限制將不會削弱其操作,因為他們會采用快速的模式匹配,而這會抵消時間壓力的限制;
    后,有經驗的決策者能“接受一個行動過程,而不用比較和對照一系列可能的行動過程”。
    19.根據潘寧頓和哈斯特的模型,決策包括三個活動:
    ①人們接受信息并建立一個因果腳本,以便解釋這個信息
    ②產生一系列可能的行動
    ③啟動一個匹配過程,去尋找一個符合這個因果腳本的行動。
    這個模型重視第一個活動,即建立一個因果解釋,是決定行動選擇的關鍵。
    20.自然決策模型中:自動化的基于技能加工、直覺性的基于規(guī)則的加工、分析性的基于知識的加工。
    第四節(jié) 決策輔助系統(tǒng)
    21.決策輔助包括:
    ①操作支持的重新設計
    ②培訓
    ③決策輔助系統(tǒng):
    決策表:通常都列舉了一些可能的結果、概率和每項行動的效用。決策者輸入期望概率和效價,通過計算每個選項的平均期望效價,得到一個較為理性的決策。
    決策樹:在代表能夠導致一系列的決定和可能結果時是非常有用的。
    專家系統(tǒng)是基于計算機的決策輔助系統(tǒng)。
    認知支持-更為成功的嘗試是運用計算機幫助人們克服一些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