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0月自考“變態(tài)心理學”北大筆記(9)

字號:

四、對人本主義理論的評價。
    1.人本主義理論的貢獻:
    (1)在治療關(guān)系中的人際關(guān)系對個體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
    (2)人本主義模式倡導一種樂觀氣氛。盡管現(xiàn)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壓力,但是我們級然能夠作出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且取得很多成就。
    (3)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受他自己內(nèi)在優(yōu)點與潛力,以及責任感的影響,而非任何個人過過經(jīng)驗、事件所決定的。
    2.對人本主義觀點的主要批評集中在方法學上。
    首先,它的理論觀點較多地依據(jù)推論和設(shè)想,機時較少地依據(jù)實證的支持;
    其次,它所倡導的心理療法較少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理念的東西多于技術(shù)性的東西;
    再次,它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的判斷與探究方法缺乏科學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第四章 心理病理現(xiàn)象―心理異常的癥狀學基礎(chǔ)
    每一種精神癥狀者有其明確的定義,并且具有以下特點:
    (1)癥狀的出現(xiàn)不受患者意識的控制;
    (2)癥狀一旦出現(xiàn),難以通過轉(zhuǎn)移令其消除;
    (3)癥狀的內(nèi)容與周圍客觀環(huán)境往往不相稱;
    (4)癥狀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會功能損害。
    第一節(jié)感知障礙
    一、感覺障礙
    1.感覺過敏表現(xiàn)為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明顯高于真實。例如,耳邊輕語他覺得震耳欲聾;多見于神經(jīng)癥、更年期綜合癥等。
    2.感覺減退表現(xiàn)為患者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明顯低于真實。對外界事物感知像蒙上了一層霧。多見于癔病患者。
    3.感覺倒錯表現(xiàn)為對外界刺激的感覺與正常人的性質(zhì)不同或相反。例如,對涼的刺激反而覺得熱,多見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癥。
    4.內(nèi)感性不適是身體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各種不舒適的或難以忍受的,并且往往是難以表達的感覺。例如,感到某種牽位、擠壓等。較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抑郁狀態(tài)及顱腦外傷性精神障礙。
    二、知覺障礙
    1.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
    常見的錯覺如下:
    (1)感受性錯覺。即將甲事物感知為乙事物。
    (2)情緒性錯覺。所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就是此類錯覺。
    (3)心因性錯覺。想象性錯覺,如“白云蒼狗”。
    (4)暗示性錯覺。如催眠,可使受試者覺得同體積的棉花比鐵還重。
    2.幻覺是在沒有外在刺激作用于相應的感覺器官的前提下,出現(xiàn)的一種知覺體驗,是一種虛幻的知覺。
    幻覺可做如下的分類。
    (1)根據(jù)所涉及的器官,幻覺可以是聽覺的、視覺的、味覺的、嗅覺的、觸覺的或深感覺的。
    (2)按幻覺體驗的來源,幻覺可分為真性幻覺和假性幻覺。
    (3)按照產(chǎn)生的條件,幻覺可分為:
    1)機能性幻覺。多見于精神分裂或應激性障礙等。
    2)反射性幻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3)睡前幻覺與覺醒前幻覺。
    4)心因性幻覺。常見于應激性障礙、癔癥等。
    三、感知綜合障礙
    1.感知綜合障礙是指,能夠感知某一客觀事物的整體,但對其個別自發(fā)性感知歪曲。
    2.常見的感知綜合障礙有:視物變形癥,患者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狀、大小、體積發(fā)生了變化,如鏡子里的自己,臉變長、鼻子變大、眼睛變??;空間知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