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星象劃分法

字號:

古迦勒底人創(chuàng)造了星區(qū)劃分法,這就是星座。我國古代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星區(qū)劃分體系,人們?yōu)榱苏J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恒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占的天區(qū)范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tǒng)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稘h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 張衡所著《靈憲》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恒星的星表,并繪制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并加以發(fā)展,我國的星區(qū)劃分體系趨于成熟,此后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來源:考試大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qū),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huán)列,其形如墻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huán)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祐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qū)大致相當于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約占天區(qū)63度范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后發(fā)、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zhí)法即廷尉,右執(zhí)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占天空的57度范圍,大致相當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惫市敲嘤秘浳?、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斗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qū)”,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于三垣的創(chuàng)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于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占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于唐初的《天象詩》。但是,在《史記·天官書》中已載有和三垣相當的星官名稱。天市垣東、西兩藩的星均用戰(zhàn)國時代的國名命名,亦是三垣創(chuàng)始年代的一個佐證。
    二十八宿來源:考試大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chuàng)星區(qū)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八蕖钡囊馑己忘S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qū)的主體,這些天區(qū)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qū),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qū)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