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陵的寶城、寶頂和地宮

字號:

寶城在月牙城之北,這是一座半圓形的“城”;所以又叫“團城”、羅圈墻”,由青磚壘砌,“高一丈六尺一寸,周圍五十九丈五尺“,上頂外有雉堞,內(nèi)有女墻,這里的馬道傾斜與方城相反,向外傾斜,并有排除積水用的“荷葉溝”。相傳。修寶城要用“童子夯”。所謂“童子夯”,就是修城夯打襯上時,用十歲左右的童男踩踏,不用木夯或石夯。因為在古代人心中、童男童女是圣潔、吉祥的象征。
     寶城中間是一座高大的圓丘,叫“寶鼎”,又叫“獨龍阜,實為墳丘、高二丈,由下至上斜長十二丈,周長三十三丈。它用三合土(白灰、黃土、砂子)摻合堆筑,要層層夯實,并進行五次“盤踩”。每次盤踩要在三合上中摻糯米湯,米湯粘稠,冷卻之后堅固,最后在寶鼎外皮還要抹一層厚厚的白灰,使表面光潔,免受雨水滲透、沖刷。大約是乾隆時期,在寶頂之上栽了一棵榆樹,以附會永陵“神榆”。神榆是乾隆皇帝給永陵古榆的封號。永陵是清代祖陵,內(nèi)葬太祖之遠祖、高祖、祖父、父等肇興景顯四祖,此陵主頂上有一棵巨大的榆樹?!拜唶锉P郁,圓復數(shù)畝”,盤根錯節(jié)、長勢奇特,民間稱之為“神榆”,并有許多神話傳說。乾隆皇帝東巡祭祖時,封它為神樹并御書《神樹賦》一篇,刻于碑石。盛京將軍每月要將神榆的長勢和保護情況向皇帝奏本一次。為附會永陵神樹,又在福陵和昭陵各栽一棵榆樹。清朝遜國之后的近百年間,福陵整個寶頂已為榆樹及叢木所覆蓋。
     寶頂之下是福陵的“心臟”部位——地宮。說起地宮,人們往往有神秘莫測之感,原因是官書對皇陵地宮內(nèi)部及埋葬情況諱莫至深,加之一些不經(jīng)的傳聞所至。近幾十年明清兩代一些皇陵地宮相繼出上修復展覽。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萬歷皇帝陵),其地宮于1955年發(fā)掘;河北遵化馬蘭峪清東陵的“裕陵”(乾隆皇帝陵)于1928年被孫殿英炸開、盜運,其地宮也已于近年開放;還有河北易縣清西陵的定東陵(慈格太后陵)地官也于近年公展。從已開放這些地宮得知,地宮入日在陵的正前方,是一條坡形甬道,甬道盡頭是由九券、四門組成的“主”字形地宮,最里邊的券堂叫“金券”,是主要墓室,內(nèi)有石床,帝后棺槨全部擺在石床之上,正當中是皇帝梓棺、梓棺之下有“金井”一眼。談及“金井”。人們更是津津樂道。相傳它是“海眼”,里邊波濤洶涌。其實,從出土的金井看、它不過是直徑十厘米深不足尺的孔洞,“井內(nèi)”葬有皇帝、皇后一些珍寶。金井只是地宮定位的水準點,是風水先生選陵址時定的穴位,并沒有什么神秘之處可言。其它券位陳放隨葬品。地宮內(nèi)部四壁刻有佛經(jīng)文及佛像。并有幾層厚重的石門、每層門用“自來石”封閉,十分堅固。
     《清圣祖實錄》記載,康熙二年九月癸酉:“改造福陵,昭陵地宮”。同年“十二月辛酉,改造福陵地宮完成,安奉大祖高皇帝寶宮”。
     《黑圖檔》康熙五年京行檔記載“營建兩陵(福陵、昭陵)團城”(寶城)??滴趿甓隆皟闪陥F城工程今已竣工”,可見福陵整個地宮建于康熙二年至六年之間。先修地宮,后修寶頂及寶城。由于福陵地宮建筑年代較早,它要比乾隆、慈禧地宮簡略,至于其內(nèi)部構(gòu)造究竟如何,里邊葬有那些后妃等等問題,只有等將來的發(fā)掘方見分曉。
     地宮內(nèi)所葬者除大祖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后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后妃,至今還是謎。不過有人認為,福陵地宮應葬有九人遺骨,除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后之外,還有大妃烏喇納拉氏,庶妃代日札、阿濟根以及為孝慈殉葬之四名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