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知識:昭陵下馬碑

字號:

昭陵周圍有八座下馬碑。其中,六座在昭陵陵前,兩座在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六座下馬碑,兩座在新開河北岸(今220路汽車站及軍區(qū)俱樂部附近各一座),兩座在神橋橋南(離公園正門以北約五十米)。這六座石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碑的石材、選型。尺寸大小均無大的區(qū)分。石材都是青沙石,碑身高4.12米,寬l.06米,厚0. 42米,石座為正方形,長寬各2.53米,碑座與碑身四角有“戧角石”,既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造型的作用,碑身的上下首各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六座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的兩甬碑碑文是滿、蒙、藏、回、漢五種文體、碑文是:“諸王以下官員入等至此下馬。”碑陰與碑陽文字同出一式。其它四座是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亦為:“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BR>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biāo)志,明清時期廣泛應(yīng)用在陵寢、宮殿、壇廟乃至王府等處(王府只立‘下馬樁”)距離遠(yuǎn)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外出行走每遇“下馬碑”必須下馬、下轎步行而過,否則是違制,要受到參處。例如,崇德三年(1638年)五月,正黃旗固山顏真阿代,路過盛京宮殿騎馬招搖而過,被一個名叫弗古海的阿哈看到,弗古海將此事報告盛京刑部,阿代被罰銀五十兩。應(yīng)該說阿代受到的處罰還算是“輕典”。
     昭陵在建陵之初僅有下馬木牌或用陵前石獅子和紅椿做為下馬標(biāo)記。如,順治八年六月規(guī)定:凡祭陵時“諸王”在獅子處下馬,官員于“紅椿處下馬”。隨著陵寢制度的完善。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歷東巡盛京時決定把昭陵以及福陵、永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遠(yuǎn)”,顯示國家“一統(tǒng)同文之盛”。據(jù)歷史檔案記載,弘歷對改進(jìn)下馬碑一事表現(xiàn)積極。九月十一、十八兩日他分別在夏園行宮(新賓永陵附近)及盛京行宮傳旨給盛京工部傳郎,要求他立即著手辦理。弘歷還具體提出:下馬碑要用“滿、蒙、漢、西番、回子”五樣字式。并盡快把設(shè)計圖樣畫好,送他審定。由于這是欽定工程,各項準(zhǔn)備工作進(jìn)展順利,開工時間經(jīng)過欽天監(jiān)大臣選定為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的寅時(晨五至六時八屆期,三陵下馬碑工程同時破土。擔(dān)當(dāng)昭陵下馬碑監(jiān)修工程的是盛京工部主事長亮及員外郎麻強(qiáng)二人。工程歷時三個月,嶄新的下馬碑全部雕造完畢并按時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