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知識:昭陵東西配殿

字號:

東配殿在隆恩殿東廂。殿頂是“歇山式”,上鋪黃色琉璃瓦,四面出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其下有低矮的石基座。門窗及梁柱一律以朱紅油飾。殿內(nèi)原有小暖閣及寶座等陳設。
     東配殿是昭陵一座至關重要的場所.它的使用主要有二項。
     一、存放祝板。昭陵每年奉行大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板、制帛送至昭陵,以便大祭時向神位宣讀。這兩件祭物是代表皇帝向祖宗表達哀思和意愿的文書.是十分關鍵而重要的祭物。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先供存于東配殿。大祭當天凌晨,禮部讀祝官及贊禮官到此,向祝板、制帛行一跪四叩頭禮,再將祝板、制帛請出,至隆恩殿行祭。
     二、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在清代,祭陵被奉為國家大典.絕對不可稍有懈怠,必須按時按制認真執(zhí)行。然而,做為祭祀的場所隆恩殿有時也需要維修、彩畫,甚至要大修。為了避免因修繕而影響祭祀,于是采用一個“變通”辦法,以東配殿暫時替代隆恩殿,凡遇隆恩殿修繕,將殿內(nèi)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以及其它陳設挪到東配殿如式供奉,每逢大祭、小祭以及其它祭祀,一律改在此殿舉行。盡管東配殿殿內(nèi)狹窄依然因陋就簡,以不失禮制為主旨。
     另外,在奉移神牌時,必須事前經(jīng)皇帝欽派由京師派來欽差大臣會同盛京將軍一起承辦,其它官員在沒有皇帝授旨條件下不準擅自移動。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東配殿曾兩度移動神牌。為些,皇帝弘歷特派公永瑋來盛京,與將軍圖舍肯將神牌從隆恩殿移到東配殿。為了等候隆恩殿工程竣工,弘歷要永瑋暫留在盛京,等神牌移回隆恩殿再回京師。
     東配殿現(xiàn)陳列“皇太極史跡展覽”,內(nèi)有太宗鹿角椅、龍袍(均為復制品)等遺物。
     西配殿在隆恩殿西廂。建筑形式與東配殿完全相同。此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喇嘛誦經(jīng)作法的場所。殿內(nèi)原有方桌一張,位居殿內(nèi)正中,祭祀時桌上放著一尊用白面和菜籽油制成的喇嘛塔(大肚塔),塔對面的西墻上掛有佛像及“唐卡”(佛畫),方桌南北各有低矮的條桌長凳,是喇嘛們的坐席,祭祀時在此敲打法器口念經(jīng)咒。清代崇信喇嘛教,各種祭祀活動大都少不了喇嘛們的參予。比如,舉行宸妃葬禮時,太宗皇太極便派了不少喇嘛、道士以及薩滿去妃墓地舉行宗教儀式。昭陵也是如此,據(jù)檔案記載,早在順治年間建昭陵之初,這里便有名叫“格龍”的喇嘛首領,表明當時這里曾有一批從事祭把的職業(yè)喇嘛,此后不知從何時開始,昭陵忌辰大祭要從盛京實勝寺、長寧寺等處請喇嘛念經(jīng)。這項制度直到偽滿洲國一直如此。偽滿康德年間傀儡皇帝溥儀為了敬天法祖光宗耀祖,特地欽派“御弟”溥偉來沈陽“恭代”祭祀祖宗陵墓和太廟。溥偉在祭祀昭陵時即從實勝寺等處請來大批喇嘛念經(jīng)作法。這次大祭顯然是在國難當頭、民怨沸騰的背景下舉行的,但是,他們?nèi)匀灰跋で白嬷啤?BR>     西配殿除做為佛事之地以外從不做他用?,F(xiàn)陳列木柜、鐺、俎等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