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杞梁妻哭夫

字號: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勞動人民借這個傳說,控訴了慘無人道、摧殘幸福的*,歌頌了堅貞不渝、感天動地的愛情。人們在認識這個傳說的時候,往往受故事內(nèi)容的影響,認為這個傳說發(fā)生在秦代,地點是在長城一帶等等,孰不知這個傳說是由一段史實加工演變而成的,它的原型就在我們山東淄博臨淄,來源于杞梁妻的故事。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里。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wèi)、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zhàn)斗中,齊國將領(lǐng)杞梁、華周英勇戰(zhàn)死,為國捐軀。后來齊莒講和罷戰(zhàn),齊人載杞梁尸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于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吊唁。后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郎家村東)。應(yīng)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后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jié),主要是表現(xiàn)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zhàn)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xiàn)。
     “哭夫”情節(jié)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里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吊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fā)生偏移。
     “崩城”情節(jié)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jié)。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xù)夸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jīng)走出了史實的范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xué)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添枝加葉的話,那么,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里,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里,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nèi)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為“秦長城”。經(jīng)過貫休的大幅度調(diào)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fā)泄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jié),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余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并不斷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愿望,抒發(fā)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穩(wěn)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