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幾十個朝代和政權的興替,隨之產(chǎn)生了豐富的都城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經(jīng)濟的樞紐、軍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須很講究。選擇城址,一定要考慮自然條件,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產(chǎn)、氣候風景、都要精心分析。這樣,就產(chǎn)生了都城風水的理論和實踐。
古漢語中,“國”字往往 者城的代名詞?!秴问洗呵铩ど鲃荨氛f:“古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BR> 一般情況,都城簡稱為都?!夺屆氛f:“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
都城又稱京師?!豆騻鳌氛f:“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眾也?!?BR> 夏朝、商朝的都城稱邑。 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稱為京師。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嚴肅而重大的事情。從考古看,殷商的卜辭中有許多關于建筑的記載,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嗎?)“王有石才鹿北東,乍邑于之?” (王有石在鹿地的東北,作邑于此。)這些卜辭是問修城邑有沒有禍祟?方向合不合適? 殷商的城建頗具規(guī)模,從鄭州和安陽發(fā)掘的遺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針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東西向?;返撞砍仕綘?。這些說明當時已經(jīng)掌握了測定方向的水平的技術。
風水關于都城的建筑觀念,與般的陽宅理論基本相同,只是有兩點區(qū)別:
一是求大。都城基址必須選擇大環(huán)境,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彎曲大,只有容易大,才能修建龐大的都城。
一是龍脈集結(jié)處。繆希雍《葬經(jīng)翼》說:“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干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隴盡,鴨綠界其后,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復,北方一大人也。之數(shù)者自三代以來靡不為帝王之宅,然興衰迭異者,以其氣有去來之不齊也?!边@段話講的是西安、洛陽、北京的龍脈地形,特別推崇北京,因為作者所處的明代都城在北京,所以向封建統(tǒng)治者獻媚。
下面,我們從風水的角度,分別介紹古代都城的營建情況。
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后代于此,當時叫薊丘,后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guī)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墻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xiàn)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鎮(zhèn)元代殘余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南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zhèn)、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面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huán)抱渤海,成為拱衛(wèi)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州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jīng)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庇谑?,忽必烈決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描述北京“右擁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BR>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詢問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們認為這是元代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鮑頻說: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于此,多有經(jīng)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睹鲗嶄洝ぬ趯嶄洝酚涊d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BR> 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歷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huán)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御,百世治安?!?BR> 明末,朱明政權江河日下,大廈將傾。有些風水先生認為應歸罪于明成祖遷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圍陽和、李自成圍京師,多災多難,政局一直不穩(wěn)。
北京離北邊的邊界太近,確實造成明政權時有不安。但是,明政權衰敗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統(tǒng)治者。如果不是這樣,清朝怎么能繼續(xù)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
現(xiàn)在,北京正在全國、全世界發(fā)揮它的巨大作用。
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幾句詩?!盎⒕猃埍P”四個字是對南京地形的描述。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jù)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碧拼鷦⒅獛自凇妒吠ā尽方忉屨f:“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碧拼畎自凇队劳鯑|巡歌》云:“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笨梢?,“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xù)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zhàn)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yè),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zhèn)山脈的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州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wèi)著南京,使得歷代統(tǒng)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寶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處在經(jīng)濟發(fā)達和交通便利大環(huán)境中,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資源豐富的糧倉,形成了很好的經(jīng)濟基礎。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據(jù)說,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清涼山筑城,又埋金以壓王氣。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睹魇贰ゑT國用傳》記載馮對朱元璋說:“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敝煸霸迨繛殓娚劫x詩,鄧伯言云:“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边@是一句極贊南京有帝王之氣的詩,朱元璋拍案大聲叫絕,鄧件言以為太祖發(fā)怒了,嚇得半死。
朱元璋聽從了儒士的建議,由劉基等人相地,精心營建南京。《明實錄》卷21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筑城墻和宮殿的情況:“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舊城西北控大江,東進白下門外,距鐘山既闊遠,而舊在城中,因元南臺為宮,稍卑隘。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樂白下門之外二里許,故增筑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余里。規(guī)制雄壯,盡據(jù)山川勝焉。”
古漢語中,“國”字往往 者城的代名詞?!秴问洗呵铩ど鲃荨氛f:“古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BR> 一般情況,都城簡稱為都?!夺屆氛f:“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
都城又稱京師?!豆騻鳌氛f:“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眾也?!?BR> 夏朝、商朝的都城稱邑。 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稱為京師。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嚴肅而重大的事情。從考古看,殷商的卜辭中有許多關于建筑的記載,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嗎?)“王有石才鹿北東,乍邑于之?” (王有石在鹿地的東北,作邑于此。)這些卜辭是問修城邑有沒有禍祟?方向合不合適? 殷商的城建頗具規(guī)模,從鄭州和安陽發(fā)掘的遺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針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東西向?;返撞砍仕綘?。這些說明當時已經(jīng)掌握了測定方向的水平的技術。
風水關于都城的建筑觀念,與般的陽宅理論基本相同,只是有兩點區(qū)別:
一是求大。都城基址必須選擇大環(huán)境,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彎曲大,只有容易大,才能修建龐大的都城。
一是龍脈集結(jié)處。繆希雍《葬經(jīng)翼》說:“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干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隴盡,鴨綠界其后,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復,北方一大人也。之數(shù)者自三代以來靡不為帝王之宅,然興衰迭異者,以其氣有去來之不齊也?!边@段話講的是西安、洛陽、北京的龍脈地形,特別推崇北京,因為作者所處的明代都城在北京,所以向封建統(tǒng)治者獻媚。
下面,我們從風水的角度,分別介紹古代都城的營建情況。
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后代于此,當時叫薊丘,后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guī)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墻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xiàn)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鎮(zhèn)元代殘余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南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zhèn)、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面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huán)抱渤海,成為拱衛(wèi)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州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jīng)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庇谑?,忽必烈決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描述北京“右擁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BR>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詢問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們認為這是元代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鮑頻說: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于此,多有經(jīng)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睹鲗嶄洝ぬ趯嶄洝酚涊d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BR> 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歷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huán)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御,百世治安?!?BR> 明末,朱明政權江河日下,大廈將傾。有些風水先生認為應歸罪于明成祖遷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圍陽和、李自成圍京師,多災多難,政局一直不穩(wěn)。
北京離北邊的邊界太近,確實造成明政權時有不安。但是,明政權衰敗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統(tǒng)治者。如果不是這樣,清朝怎么能繼續(xù)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
現(xiàn)在,北京正在全國、全世界發(fā)揮它的巨大作用。
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幾句詩?!盎⒕猃埍P”四個字是對南京地形的描述。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jù)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碧拼鷦⒅獛自凇妒吠ā尽方忉屨f:“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碧拼畎自凇队劳鯑|巡歌》云:“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笨梢?,“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xù)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zhàn)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yè),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zhèn)山脈的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州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wèi)著南京,使得歷代統(tǒng)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寶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處在經(jīng)濟發(fā)達和交通便利大環(huán)境中,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資源豐富的糧倉,形成了很好的經(jīng)濟基礎。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據(jù)說,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清涼山筑城,又埋金以壓王氣。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睹魇贰ゑT國用傳》記載馮對朱元璋說:“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敝煸霸迨繛殓娚劫x詩,鄧伯言云:“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边@是一句極贊南京有帝王之氣的詩,朱元璋拍案大聲叫絕,鄧件言以為太祖發(fā)怒了,嚇得半死。
朱元璋聽從了儒士的建議,由劉基等人相地,精心營建南京。《明實錄》卷21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筑城墻和宮殿的情況:“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舊城西北控大江,東進白下門外,距鐘山既闊遠,而舊在城中,因元南臺為宮,稍卑隘。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樂白下門之外二里許,故增筑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余里。規(guī)制雄壯,盡據(jù)山川勝焉。”

